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音乐家扬科》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很强的课文,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把扬科“很瘦弱”的长相与他那双“闪闪发光”的眼睛进行比较。这篇课文一开始,在介绍扬科时写道:“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作者在这里写扬科“很瘦弱”的长相时,又特别写了他那双“闪闪发光”的眼睛,这是为什么呢?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说过:“传神的写意画,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波兰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也是善于刻划“眼睛”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细节的,他写的《小音乐家扬科》(第十一册)一文,就有四处对扬科眼睛传神的刻划:文章开头写扬科“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发光的眼睛上”;然后写扬科因为偷  相似文献   

3.
周金梅 《四川教育》2004,(10):23-23
【案例】这是小学语文《小音乐家扬科》的教学片段。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后,师生进行了如下交流:师: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扬科进了食具间,跪在小提琴前,抬起头,望着心爱的小提琴。你能从这幅画中体会到什么?生:小扬科穿的衣服是破的,脚上鞋子也没有穿,从这里我体会到他家里很穷。生:从他蓬乱的头发可以看出,他穷得连理发的钱都没有。生:小扬科跪在地下,身体微微向前倾着,眼睛盯着小提琴,他多么想要这把小提琴啊! (学生的理解尚停留在小扬科的外形上)师:大家能从扬科的外形上来体会,不错。同学们,让我们走…  相似文献   

4.
《小音乐家扬科》一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十分突出。教学中认真分析课文描写“眼睛”的作用,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接受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都有较大的帮助。一、描“眼睛”写事情本文易读好懂,它与作者描写“眼睛”是分不开的。课文一开头就写扬科有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说明他聪明活泼。扬科喜爱音乐,渴望能有一把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小提琴,他“出神”地听周围的一切响声,“眼巴巴地”望着地主食具间墙上的那把小提琴,地主走狗毒打他时。他“睁着”和“瞪着”眼睛,任人宰割,含冤挨打。最后在惊恐和悲愤中寂然死去——“眼睛睁着,眼珠已经不再动了”。全文对  相似文献   

5.
眼案例演上午教学公开课《小音乐家扬科》第二课时。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下午我带着成功喜悦的心情,准备把第三课时上完,做好这篇课文的教学扫尾工作。我在指导学生了解“扬科因太爱音乐而遭毒打致死”的有关内容,激起学生对扬科的同情之后,提了一个问题:“若扬科还活着,将来他可能会怎样,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话音未落,有位男同学就把手举得高高,我为他能有如此快捷的反应感到高兴。他说:“我认为扬科是不会活着的,即使这次不遭毒打,他迟早还是会丧命的。”我意识到这是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规律在思考问题,正是引发…  相似文献   

6.
在学生已预习《小音乐家扬科》(六年制十一册)这篇课文的基础上,我抓住小扬科“被活活打死”这一悲惨结局首先讲读第五段。出示了以下几个思考题:1.扬科挨打时、挨打后情况怎样?2.最后一句话“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的科头上不住地号叫”你怎样理解?学生学习这段后,大声为扬科叫不平:“有什么罪?要把这样一个只8岁的小孩活活打死?”问题由学生提出,我因势设问:“你们想知道小杨科为什么会被活活地打死吗?”“请根据思考题自学课文第四段。”只几分钟,学生纷纷议论:“看一下小提琴有什么要紧?”“哎,他偏偏要看小提  相似文献   

7.
一、激情导入同学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谁能说说扬科是个怎样的孩子?这个充满音乐想象力、具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深深陶醉在音乐之中了。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引读)“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只要让他摸一摸 ,哪怕只摸一下 ,他也够满意的了。”课文围绕着这样一个伏笔逐步推向高潮。这节课深入学习课文的四、五两段。二、学习第四段1 学生细读第四段。每个小组提提问题 ,重点解决一个疑难问题。2 教师巡视 ,作必要的了解 ,拟定教学思路。3 学生质疑 ,按学情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成果。4、重点理解 :扬科很想把它拿在手里 ,哪怕…  相似文献   

8.
《小音乐家扬科》课后作业题2:“按下面的意思给课文分段”。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给课文分段时,除一二两节划为第一段意见一致外,往后的四段都出现了分歧。遇到这种情况,教者是充当仲栽人,还是继续引导?正确的做法当然是后者,这样,既让学生知其然,又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9.
音乐迷扬科     
从前,波兰有个孩子叫扬科。他 出轻快柔和的乐曲,大提琴用低沉的调长得很瘦小,很羸弱,他的头发是淡 子和着。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灰色的,遮住了那双闪闪发光的眼睛。 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在歌 扬科的母亲是个贫穷的短工。扬  相似文献   

10.
学《小音乐家扬科》(部编六年制十一册)最后一自然段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睛床已经不再动了’这一句中的‘再’写了别字,应该是‘在’”。是“再”还是“在”,同学们争论不休。我启发学生先想想“再”和“在”在这句话中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分析后回答:“在”是“正在”  相似文献   

11.
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许多不起眼的“鹅卵石”身上,天才能看到珍贵的“钻石”。我们的课堂意外就犹如这些普通的“鹅卵石”,如何让它成为宝贵的课堂资源,变成闪闪发光的“钻石”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炼就天才的眼睛。对这些课堂中生成的“鹅卵石”善加滋润、引导和雕琢,就能使之成为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  相似文献   

12.
如何借助教材的特点,安排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语言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语言的运用”上得到训练呢?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时我作了一点尝试。 1.让学生听一听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是写从前波兰有个叫扬科的孩子,长得非常可爱,他和妈妈过着穷困的生活。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我先指名朗读这两段文字,让其他学生听一听,然后说说扬科的外貌和家境。学生边听边想,脑子里会产生这样  相似文献   

13.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例如…  相似文献   

14.
“探究建构教学法”是我校重点课题.在实践中,我们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运用“问题、合作、情境”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问题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学生的问题提出为教学的开始,以学生个体或群体自身的问题解决为教学主线,以学生解决问题为目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在阅读后,学生提问:扬科死时为什么旁边躺着用树皮做的提琴?白桦树哗哗地响、在号叫是什么意思?扬科为什么张大着眼睛?扬科前面说过:只要一把小提琴,用他的一切去交换都行,怎么死不瞑目?扬科快要死了,为什么还在写燕子在唱歌,姑娘们在唱歌?当学生提出这一系列问题后,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互相讨论,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感悟作者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5.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课题,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捕捉作者思路,循路入境,归纳要旨,这种教法称之为以题统文教学法。 以题统文教学法一般分四步进行。例如第八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步骤安排: 第一步,读题提问,带问读文。引导学生从释题入手,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提出这些问题:1.什么叫“壮士”?“壮士”与“战士”、“勇士”、“烈士”的区别?(先查字典理解,再联系课文理解。)2.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  相似文献   

16.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的“窗口”,眼睛可以传神,窗口是窥视课文的“门户”。这个“眼睛,和“窗口”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是课文内容或中心的高度概括。它具有准确、鲜明、简练等特点。所以,对于作者潜心构思、提炼的题目一般是不随意改动的。但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变换课题,让他们提出新的见解,设想新的课题,培养他们的独创精神。哪怕这种见解、设想的理由不十分充足,对于学生也是有益的。因为这种见解、设想是在理解了课文  相似文献   

17.
《语文》作为文选型教材,不管教材怎么变,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如果说课文是侧重反映“阅读什么”的话,那么课后习题则侧重反映“教什么”和“怎么教”。因此,我们可以从选文的特点看出编者意图引导学生“阅读什么”,从课后习题的编排特点看出课文的教学策略。本文以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一册为例,试图从其课后习题透视低年级课文教学的着力点。《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指出“:语文知识、课后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纵观一册课后习题,笔者认为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精神。一册课后…  相似文献   

18.
课文的题目就是课文的“眼睛”,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阅读的韵味。教学时,可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9.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一夜的工作》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人情入境,感人肺腑,泪涕涟涟,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崧舟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  相似文献   

20.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听了著名教师王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九义教材第十一册)后,着实令人感动。学生之所以把课文读得入情入境,感人肺腑,是因为王老师会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用“一只眼睛”阅读文本,知道文章字面要表达的内容,用“另一只眼睛”读文本,就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用心真切地感受文本,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读懂文本“背后”的意思。涵养深厚的王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用“两只眼睛”读课文,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典范,姑且择其部分简析。课伊始,王老师激情范读了宋小明崇敬和怀念周总理的诗——《你是这样的人》后,对学生说:“用心读诗,看看课文什么地方触动了你。”让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体会,并在读后谈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感受。“读完这篇课文,你能用哪个词语来概括你的感受?”学生认真地读了课文后,感悟到了“伟大、一心为民、劳苦、简朴、敬爱、忙碌”等词,王老师不是就此作罢,而是又分别用下面语言与学生交流:“为什么你想到了用伟大?”“全文731个字,为什么用了劳苦而没用辛苦?”“简朴这个词看似简朴,但很不简朴?”“认真,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