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语言尤其是方言,常常成为作家故园情怀存储和释放的载体。陈忠实吸纳方言土语的文学书写动因从心理学角度可以追溯到他强烈的母语方言情结,这种情结与他对乡土家园的情感依恋密切相关,不仅蕴积在他的小说语言中,还无意识进入他的散文书写,甚至能突破诗歌文体的禁忌。  相似文献   

2.
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探讨了刘基诗歌创作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在元明鼎革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刘基诗歌具有"一代宗师的文学地位",与同时代的高启比较,刘诗是士君子言志之诗,高启是文人之诗,两家诗歌,各有千秋,未可轩轾。刘基的诗歌创作于仕元期间,在越诗派就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入明后,因其政治地位而影响更著,对有名一代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由于钱谦益以及钱穆两位学者时于刘基入明后诗歌成就评价不高的缘故,对于刘基文学研究中其入明后诗风及诗学思想的研究向来缺乏足够重视.刘基入明后诗歌创作占其诗歌总数六成以上,这些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主导风格并非其元末诗歌所表现出的雄奇苍深之诗风所能够概括,而是体现为一种鲜明的婉丽风格.这种风格是在刘基入明后创作心态转变及明初特殊的诗坛风气双重作用下酝酿而成的,较其入明前的作品,这一时期的诗作失却了元季对社会关注之广度,而凸显出对生命思考之深度.  相似文献   

4.
巩占龙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2):52-53,64
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既表现为对家乡景物的摹写和追忆上,交织着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同时还融入了时代的内涵,上升为对自然、生命、精神家园的追寻上。另外,支禄诗歌的乡愁情结和家园意识还体现在对地域语言的运用和截取上,把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方言、俗语入诗,重视对民间风物、琐事的抒写,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发展史上,传承因袭是促进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屈原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独具魅力的作品,赢得了有汉一代作家的纷纷追慕,形成“屈原情结”。“屈原情结”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推动了两汉文学的发展,对后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学体裁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基于明初所写诗文收在《犁眉公集》一书中。其中大部分是诗歌,而诵读之会深感大多情调低沉,充满忧愁。究其原因,乃是由于其时刘基的政治生活坎坷不顺。他为人一心为国,坚持法纪,不徇私情,在用人上不看亲仇,坚决反对非德才兼备者担任重要职位,由此得罪了权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从而在政治上大受排挤,不仅不能安于其位,甚至病中被药中下毒.最后郁闷而死。面对此情此景.刘基心绪忧愁伤感,《犁眉公集》中的诗歌大多充满忧伤,正是其真实心境之反映。刘基的遭遇使人感叹,在封建社会中一心为国者竟不得好报。但刘基一心为国的言行毕竟被记录下来,从而使之成为流芳千古的人物,由此说来,即使在封建社会中,一心为国者最终并不吃亏。  相似文献   

7.
刘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也取得了很高成就,沈德潜等人推为"明代之冠".然而,对其成为"明代之冠"所以然,古人语焉不详,近人鲜有论述.本文抓住刘基诗歌"苍深"的特征进行深入论述,以期正确理解和评价刘基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不仅是卓越的文学家,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同样出色。徐志摩的译诗受浙西水文化的影响,他翻译的很多诗歌中可见译者的水文化情结。本文尝试性的从哲学和文学翻译的视角研究徐志摩译诗中的水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诗中对农村风光的描述,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达到了田园诗的极致。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田园情结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诗中对农村风光的描述,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达到了田园诗的极致。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田园情结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埃德温·缪尔的诗人之路发端于他的奥克尼故乡情结,也折射出20世纪初苏格兰社会的变迁以及苏格兰文学的复杂性和魅力。缪尔一方面对苏格兰社会的病态批判反省,另一方面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家园关怀。缪尔诗歌通过对记忆中的奥克尼不断回溯来展现一种自我激励、超越隔阂的生活,而作为一个将故乡视为“伊甸园”的诗人,缪尔的诗也传达了对人类返璞归真的向往。  相似文献   

12.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侏光潜)诗是文学作品的最高样式,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艺术金字塔的顶端。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并走进一首首充满情感、各具特色的诗歌,用心去理解、欣赏、品味,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享受。然而,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诗歌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3.
诗人刘海潮的散文诗集《谁领我走过那个村庄》为我们重构了一个心灵、文化、精神三合一的乡土家园——"那个村庄",它是诗人怀乡情结书写的诗性之根。对于乡土家园的重构不仅是我国古典诗歌"乡愁"美学传统的一种延续,而且折射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由双重生命节奏形象所引发的文化对抗。作为一种具有宗教感和慈悲心的柔化表达方式,这一选择性的批判力量使我国传统文学中农耕文明的诗意塑造这一主题具有了悖论性的美学特质。这实质上是后现代以来文学艺术为了克服现代文明中过度膨胀的理性生命节奏所塑造的文化霸权而采取的自我救赎方式。  相似文献   

14.
刘基与故乡南田及温州情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基有近三十年的时间在故乡度过,刘基故乡南田与温州渊源深厚。在他一生中,他经常往来温州与家乡南田。现在温州诸县、市刘姓,奉刘基为太公,大率为刘基后代。有关刘伯温的传说、故事、诗歌、风情、民俗、童谣、民谣等,在温州大量流传。刘基是温州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先哲乡贤。  相似文献   

15.
刘基文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既树开国之勋业,又有传世之文章.刘基文章以"师古"为宗旨,追求古朴浑厚风格,驳斥元代纤丽文风.刘基把文学提高到"经国大业"的高度,抽象到社会人文思想高度上认识.研究和讨论,是刘基文风的精神支柱所在.  相似文献   

16.
乡愁,这种深切思念故土家园的情结,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无论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忧伤,还是"故乡遥,何日去,家在吴门,久作长安旅"的无奈;无论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的苦思,还是"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的怅惘,乡愁,从遥远的过往缓缓流淌而来,吟唱千年,成为漂泊者的心灵家园和文化记忆版图。  相似文献   

17.
对土地的挚爱和对家园的守望是<飘>与<荆棘鸟>之间其通的主题之一,也是它们的文学魅力所在,从乡土情结的角度出发,对作品中主人翁的人生历程进行分析解读,揭示两部作品在表现这一主题上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18.
钟群娟 《河北教育》2007,(10):16-17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人手。”(朱光潜)诗是文学作品的最高样式,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艺术金字塔的顶端。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近一首首充满情感、各具特色的诗歌,用心去理解、欣赏、品味,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享受。然而,诗歌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化”上:  相似文献   

19.
在V·S·奈保尔的代表作《河湾》一书中,作者以主人公萨林姆的离家——寻找家园——再离开——又寻找家园的结构模式,描写了处于两种文化冲突中的主人公精神的漂泊与流亡,由此构成了主人公独特的家园情结。而这种家园情结与作家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3,(3):87-88
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身上集中体现了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精神向往。普希金不仅是"文字上的彼得大帝",更是"诗歌世界的先知"。无论是普希金的诗歌精神,还是人生道路,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其内心深处浓厚的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