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琪 《文教资料》2011,(2):51-53
本文结合布朗(Roger Brown)与吉尔曼(Albert Gilman)的"权势"和"同等"理论,以中美师生之间的称呼语为考察对象,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了中美师生之间在第二人称代词和姓名称谓运用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汉语的称谓系统也遵循"权势"和"同等"原则。"权势"因素支配和影响中国师生之间的称呼语,而美国师生对称呼语的运用体现得更多的是同等关系。  相似文献   

2.
韩礼德教授(Halliday)指出: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人们之间的交际是“语境化的”,成功的交际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本主要探讨在交际过程中的“人际功能”因素的作用。“人际功能”,主要通过“情态”和“情态意义”实现。调查发现“权势因素”和“同等关系”对语言形式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地说来,当权势因素占主导地位时,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方将会在话语中提高情态值。与此相反,具有较低社会地位的参与往往会在话语中降低情态值。交际之间的熟悉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到情态值。  相似文献   

3.
权势与同等这两个概念是两个处于不同维度的话语选择参数,语言的标记表征从而受到话语参与对象权势或同等因素的制约。文章从网络流行语元芳体中分析得出:称谓形式、小句语气、情态量值成分都被认为是话语参与者权势和同等因素的重要语言标记。但话语参与对象可能存在多层次的社会或角色关系,这些语言标记的使用,还取决于交际主体所认定的话语参与对象所构成的关系以及交际目的、交际类型或交际场合。  相似文献   

4.
赵林晓 《现代语文》2009,(10):128-131
本文着眼于汉语称谓系统中一个很常用的称谓格式“老+姓”,分析了它的来源及历时流变、语义色彩分布和语用条件,并给出了具体教学建议。同时,引入社会语言学中的概念来探究这一称谓格式,认为这一格式是表示“同等关系”的称谓,这决定了它的语用特点;在教学中应当讲清楚称谓格式的语义特征及语用条件,增强留学生理解运用汉语称谓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5.
社会关系与请求言语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受到交际双方地位、距离、年龄、性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言语行为被看成是一种社会行为,集中反映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尤其是“权势”和“平等”关系。请求作为一种具体的言语行为,其实现方式也必然会受到“权势”和“平等”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称呼语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交际中最基本的策略。"××老"或"老××"在交际用语中常常出现,它揭示了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社会地位。本文将从权势和等同关系对汉语称谓中的"老"字进行分析,可以使双方根据权势和等同关系对他们的交际策略进行分析,以此来选择比较合适的称谓来确保交际的最终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社交称谓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语言学者对社交称谓的结构、语义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从社会语言学———交际角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而交际因素深刻地影响着社交称谓,人际关系中“权势”和“同聚关系”对社交称谓的影响可以体现在社交称谓的构成、社交称谓反映的文化内涵及整个社交称谓系统的发展变化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称谓语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称谓语数量和指称也不尽相同.称谓语主要可以分成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汉语中各种称谓名目繁多,而英语称谓则数量较少.中英称谓语的巨大差异是中英文化在语言层面上对社会等级权势、宗法观念、血缘亲缘关系及个体社会地位的投影与折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英称谓语的比较对中西社会等级制度、宗法观念、性别差异、血缘姻缘的渗透及其价值取向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文化心理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汉语的社会称谓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是汉语社会称谓变迁的三次重要契机。同时,汉语社会称谓的变迁也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习惯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英汉第二人称代词作为语言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既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也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可以显示言语交际双方的身份差距和亲疏有别。运用权势和同等关系原则,对英汉第二人称代词进行研究,发现同等关系对英语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权势原则对汉语影响较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同等关系对汉语的影响力逐步加大。该研究能为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李社娟 《海外英语》2012,(16):235-237
有效交流和国际交流需要中西方称谓词知识。研究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获取河南省宜阳县,美国新新那提市和英国伦敦市当地政府、医院、企业、市场、学校、家庭以及几档娱乐节目的第一手称谓词资料,再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最后写出研究报告。结果表明:在各国政府机构中,权势决定了称谓词的选择;资历在医务人员选择称谓词时起了主导作用;中国企业员工依据权势选择称谓词;中美英三国市场内部依据顾客年龄选择称谓词;中英两国老师依据上下级关系选择称谓词;中美学生用职业称谓词称呼老师;三个国家都依据家庭成员的辈分关系确定称呼;媒体称谓词的选择依据年龄和资历。  相似文献   

12.
“一实多名”是汉语称谓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越是常见的“实”,其“名”也就越多。本文撷取古今文献及经典文学作品中有关“妻子”的种种称谓形式,从语用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发现制度背景、时地因素、交际心理、交际场景等因素是“妻子”称谓形式繁丰的主要根源,而这些因素都是广义上的语境因素,从而揭示了语境在称谓系统开放性方面的“催化剂”作用,论证出语境因素与“一实多名”现象的源流关系以及语境对称谓词选择与理解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资本过度化对大学生就业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是具有先赋条件的人际网络体系。这一概念由法国当代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上个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后,历经科尔曼、帕特南、波茨等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资本理论体系,并与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并称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四大资本。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在我国持续升温,成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一些学者将该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其中也应用于大学生就业研究,并鼓励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获取相应的社会资本来就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明显“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人情社会,社会资本过度化将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4.
中国钢琴曲的艺术气质及在跨文化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钢琴曲《浏阳河》艺术气质的解读,探讨了其"中国风格"。在文中的教学案例中,对非音乐因素的介绍不仅能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历史背景,而且更能加强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了解;再通过听唱歌曲、分辨不同地区的五声音阶、在演奏中寻找"不习惯"等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音乐;最后通过创编五声音阶的旋律并即兴为其编配和声,将前面的知识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作家王小波和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在大众文化中共同具有的边缘身份对大众文化的特点有着积极的反观意义。在对他们边缘身份的形成过程、另类生存视域的特点、具有方向性的创作探索做出分析的同时,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大众文化研究中存在的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完李剑鸣教授的文章《“危机”想象与美国革命的特征》后,让笔者对美国革命的产生与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于普通民众在革命中的作用也更加希望作一个进一步的探讨.本文的目的就是强调“普通民众”这一群体的重要性.文章在界定了普通民众即白人选民这一范围的情况下,从普通民众的社会地位、政治参与以及对在美国革命中的作用出发,逐步论证其在美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不言”之说散见于儒家、道玄、禅宗等各领域,从阐释学的层面来考察这种种“不言”,可以发现它们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儒家之“不言”是有话不说,道玄之“不言”是有话难说,禅宗之“不言”则是无话可说。大致说来,这也可以代表和总揽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三种不阐释观念。  相似文献   

18.
此研究以价值观辨析学派理论为依据,以403名10—16岁儿童为被试,以情境故事为刺激材料,用“认知判断”、“内心体验”、“情感分享”、“行为倾向”、“行为重复”五项指征考察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生在诚信价值观方面的状况和特点。结果表明,他们已经具有了认知判断、内心体验、行为倾向、行为重复倾向的4项指征,但没有表现出具有情感分享的指征;在认知判断、内心体验、行为倾向3项指征上,16岁的高中学生表现出低于小学、初中学生的倾向;一般情境和角色承担两种投射情境、有无诱因两种背景都会影响他们在诚信价值观有关指征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