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新青年》的创办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如今已过去一百年。对于这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运动的研究方兴未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关系的讨论日渐增多,其中不乏认为新文化运动"全面反传统"的观点,甚至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其历史意义。基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再探讨,以探明历史真相。本文在借鉴多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求  相似文献   

2.
贺崴 《文教资料》2013,(35):77-78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上世纪初的一场浩大的思想文化变革运动.它是政治制度着一重大变革而产生的在文化领域的连锁反应.当时的中国,正处在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西方现代性民主共和制后的适应期.我们稍加分析便可发现,这场剧烈的政治运动显得非常不成熟,它具有先天的缺陷.即在制度上的现代性改革的同时,文化层面现代性的明显滞后.新文化运动不是一个意外行为,而是酝酿已久的质变的产物.其酝酿期从晚清一直到五四运动,这么长的酝酿期以及新文化运动迸发以后的时期,现代出版都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动荡、大重组时期 ,中国的知识精英们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 ,否定传统与权威 ,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革新运动 ,女性主义的崛起是这场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不少学者开始关注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 ,从各个角度和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本文试图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并作适当的评论。一、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主义运动的研究1 .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主义运动兴起的条件。吕美颐、郑永福认为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对女性问题认识的深化 ,十月革命带来的希望 ,…  相似文献   

4.
民族救亡是新文化运动的目的。只有廓清这个问题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运动向政治斗争运动转变、从知识分子运动向群众运动转变、从追求个人解放向追求民族解放转变的问题。但是这种救亡不是旧式的救亡,它是要通过打倒中国旧文化、创建新文化来改造中国,实现民族救亡的目的。救亡与启蒙是互为条件的,我们应该肯定先辈的革命斗争。今天我们应该发扬五四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文化运动。这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以一九一五年《新青年》的出版为其开端。当时,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鲁迅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鲜明地树立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展开勇猛的进攻。他们反对袁世凯之流推行的政治专制和思想文化专制,主张政治民主和思想文化民主;反对对封建文化传统的迷信、屈从,主张解放思想,尊重科学,对文化传统进行重新评价;反对保守复古,主张革新创新,从而掀起了我国“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相似文献   

6.
现代儿童教育是儿童本位的,具有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基本属性.中国需要一场现代教育运动,它是对蔡元培开启的新文化运动的延续,是对陶行知、陈鹤琴等人开展的新教育运动的深化.这场现代教育运动应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寻找根源,并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现代教育为参照体系.这场现代教育运动以变革儿童观与教育观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教育领域,因为它涉及中国文化、政治等领域的现代变革.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种变化,是他对新文化运动的缺点的认识逐渐清晰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在这场除旧革新、涤荡封建旧势力的斗争中,他以坚定的态度、犀利的笔锋,撰写出大量反封建文化的文章,给封建势力以极大地震撼和冲击,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中国青年。因此,研究他的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反封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科教兴国”战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将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更多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价值(灵魂)是“自由主义”,中心口号是民主与科学,这为学界所公认。今天我们回头审视、研究这场运动,有一种结论应该是:它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在过去的近100年里,自由主义曾多次被主导权势所否定或批判。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开展“新生活运动”,将儒家摆在至上位置而否定自由主义;曾强调一个主义、一个政党而否定自...  相似文献   

11.
李佳 《教育教学论坛》2014,(19):141-142
"新文化运动"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要了解思想解放运动,需要了解运动中的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本文以胡适为例,试图说明高中历史教学中讲授"新文化运动"时需要多介绍一些思想家的生平和主张,增强历史的细节感。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启蒙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很多且研究很深入.但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语言文化,却鲜有人从历史的角度论及.事实上语言文化上的革新,对文化的传播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其本身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白话文运动"以及"注音字母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努力.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使汉语走上了"言文一致"的道路,使我国注音字母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扩大了影响,壮大了声势,并造就了我国教育与文化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政治大革命,也是一场灾难。这场运动的发动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就这场运动的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得出这个理论是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同时通过反思这场运动,我们可以从中得出深刻的教训,防止这场大悲剧在今天重演。  相似文献   

14.
在我党历史上,陈独秀是有着很大影响的人物.本文试图对陈独秀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地位问题进行探讨.一九一五年以《青年》杂志(从第二卷改为《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虽然这场运动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但是,它沉重打击了长期统治中国人民的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启发了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在历史上起了重大的启蒙作用,为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给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陈独秀作为这场运动的发动者、领导者,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其威力之猛,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的。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向着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猛烈冲击,使中国人民思想面貌为之一新。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是整个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对整个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给予了有力的推动。五四时期教育改革的中心是反对封建教育的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要求建立民主的、科学的新教育。今天,发扬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一九年在我国历史上爆发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而五四运动前三年所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则是这场伟大政治运动的先导,它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起着思想启蒙的作用.一九一五年的新文化运动高举着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向着封建专制和迷信盲从思想所进行的猛烈冲击,为五四爱国政治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在我国首先揭起民主和科学旗帜,并站在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知识分子由封建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似乎经历了特别漫长和奇怪的挣扎;这场肇自于本世纪初文化更生的痛苦蜕变,迄今也难说业已完成。在那批率先向传统发难的知识分子中,只有少数人得以脱胎换骨,而更多的则以悲剧告终。今天,一个世纪行将结束,我们试图透过近百年的烽烟,重新回头审视这段历史时,才发现已那么遥远和模糊,整个新文化运动的总体氛围,又是那样的令人感伤。作为思想和文学界的一代宗师的周作人,其悲剧更具典型意义,对其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8.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吴宓受西方新人文主义的影响,针对新文化运动和孔教活动,站在与新文化运动反孔批儒相对立的立场,通过学理辩析,凸现孔子在中国文化的中心地位,阐明孔教是一种具有宗教性的人文道德学说,并站在中西古今文化比较的高度,提出了以孔教为基础,融合世界上其他宗教和哲学的中国文化重建构想,这对于我们今天正确理解孔子儒学以及儒教的本质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9.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核心是提倡民主、科学与个性主义,反对伦理政治专制和盲从迷信。五四运动对现代中国所产生的最为深远的影响,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斯文化运动时期的自由主义伦理思想既有其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其不足之处。这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对民族文化进行批判和创新的运动,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举起的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突显出这场运动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场文化启蒙运动。在某种层面上,这场运动折射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走势。这场文化运动无论是对当时的社会,还是对当今中国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