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了探索公正信念驱动下大学生的内隐和外显利他特征,以大学生为被试,分别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利他倾向量表测量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和外显利他倾向,同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利他倾向.结果表明:无论公正世界信念的高低,大学生都具有内隐利他倾向;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在内隐利他反应时上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且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内隐利他倾向之间的相关不显著;高、低公正世界信念大学生在外显利他倾向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公正世界信念和外显利他倾向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2.
采用内隐联结测验(IAT)、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网络道德敏感性问卷对河南省某高校50名学生进行施测,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以研究大学生内隐网络利他行为倾向及其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网络道德敏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IAT效应,表明网络利他行为具有内隐倾向;内隐网络利他倾向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得分差异显著;网络利他行为内隐倾向在性别变量上没有出现显著差异,文理科生内隐网络利他倾向差异显著;内隐网络利他倾向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网络道德敏感性相关不显著;IAT可以作为测量网络利他行为内隐倾向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78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法和问卷法,考察了教师内隐和外显职业认同的关系及社会赞许性在两者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中小学教师的外显职业认同得分较高,且存在中等程度的内隐职业认同;(2)中小学教师的外显职业认同存在性别、城乡和学校类别差异;(3)在控制社会赞许性之前,外显职业认同与内隐职业认同的相关不显著,控制了社会赞许性之后,两者相关显著;(4)社会赞许性可以正向预测外显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甄选方式选取了实验用的概念词材料,然后采用美国Inquisit专业软件编制I-AT实验。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和同伴评价法对天津某职业学校120名被试进行实验,实际有效数据为116份。对数据进行分析,结论表明:①个体的利他行为表现出自动化特征,即个体利他行为存在内隐倾向。②内隐利他倾向不存在性别差异。③外显利他行为得分有性别差异,女生的外显利他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④利他行为的内隐倾向与外显行为相分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自我和谐量表(SCCS)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自我和谐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32,p=0.19)。②高低外显自尊组自我和谐存在显著差异(t=4.91,p=0.00),高低内隐自尊组自我和谐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5),内隐自尊与自我和谐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自我和谐(t=6.45,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自我和谐。结论:自我和谐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完美主义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完美主义量表(FMPS)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完美主义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25,p=0.21)。②外显自尊与消极完美主义呈负相关(r=-0.49,p0.05),与积极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r=0.20,p0.05),内隐自尊与消极、积极完美主义相关不显著。③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消极完美主义(t=6.00,p=0.00)和积极完美主义(t=2.235,p=0.027),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完美主义。结论:完美自尊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7.
高艳  袁义  陈晓天  吴晓寒  孙萌  贺易 《教师》2014,(11):29-30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容纳他人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容纳他人量表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容纳他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2.54,p=0.012),女大学生容纳他人水平高于男大学生。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容纳他人存在显著差异(t=3.29,p=0.043),高低内隐自尊组容纳他人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容纳他人呈显著正相关(r=0.275,p0.05),内隐自尊与容纳他人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容纳他人(t=3.08,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容纳他人。结论:容纳他人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青少年外显自尊、内隐自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本研究采用Rosenberg自尊问卷、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问卷和自尊IAT测量了191名大学生。结果表明:(1)外显自尊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社交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2)外显自尊对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内隐自尊调节着外显自尊对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预测作用;(3)中介调节作用分析发现,当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进入回归方程时,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显著。这表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是通过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贫困大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内隐联想测验、自尊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贫困和非贫困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大学生都存在内隐自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无显著相关;贫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只与症状自评量表的少数症状因子有显著负相关,而其外显自尊与所有症状因子都存在显著负相关;高内隐-高外显自尊组合的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低内隐-低外显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内隐-低外显贫困生与低内隐-高外显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内隐、外显自尊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随机招募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内隐联想测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安全感的测试。结果:①大学生安全感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O.44,p=O.66)。②高低外显自尊组安全感存在显著差异(t=6.08,p=O.00),高低内隐自尊组安全感上差异不显著。③外显自尊与安全感呈显著正相关(r=O.595,p〈0.01),内隐自尊与安全感相关不显著。④外显自尊能够显著预测安全感(t=8.015,p=0.00),内隐自尊不能预测安全感。结论:安全感与外显自尊关系密切,与内隐自尊无关。  相似文献   

11.
<正>Introduction Altruism,according to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is defined as"unselfish regard for or devotion to the welfare of others".The altruistic behaviors are never purely altruistic;instead,they always involve the profi ts of"the kind".However,people still should take altruistic actions,thereby circumventing problems,enhancing self-images and receiving rewards.Evidence of  相似文献   

12.
传统利他主义伦理观在强调无私利他的同时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诉求而失去了其存在人性论基础。社会生物学认为利己与利他并非二元对立的两极,只是个体在不同环境中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就人类来说,亲缘范围内的利他是无私利他,而社会范围内的利他则更多是互惠利他。人类的利他行为是知与情统一,是先天与后天协同作用的结果。在一个神圣祛魅、道德世俗化的时代,我们应从内容到方法对利他主义道德教育进行合乎现实与理性的修订。  相似文献   

13.
经济利他主义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哲学上,利他倾向的自在力量展示为“他”对“己”的生成意义以及人性中的社会化取向;伦理学上,利他选择展示的实践理性成为破解囚徒困境、缔结和维护互惠的必要策略;经济学上,利他经济行为具备满足信息传递的特有效率与现实化的途径。作为实践理性的能动扩展,经济利他主义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自觉自为取向,同时践履“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旨趣。  相似文献   

14.
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他主义道德虽然坚持了无私利他 ,鼓舞了人们无私奉献的至善热忱 ,却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抛弃为己利他和单纯利己原则 ,而以无私利他要求人的一切行为。这样 ,一方面 ,它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便最为严重 :它侵犯、否定每个人的一切目的利己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最为缓慢 ,因为它否定目的利己、反对一切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堵塞了人们增进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他主义道德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最小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最为恶劣的道德。反之 ,利己主义道德否定、反对无私利他、自我牺牲 ,而把利己不损人奉为评价人的行为是否道德的唯一原则。因此 ,一方面 ,利己主义对每个人的欲望和自由侵犯较为轻微 :它仅仅侵犯、否定每个人的损人的欲望和自由 ;另一方面 ,它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又颇为迅速 ,因为它肯定为己利他 ,肯定一切利己不损人的行为 ,鼓励一切有利社会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追求 ,也就开放了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最有力的源泉。于是 ,合而言之 ,利己主义道德便是给予每个人的利与害的比值较大的道德 ,因而也就是较为优良的道德  相似文献   

15.
自利利他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本文试从佛教的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来简单介绍此精髓,并试着论述重提此思想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闲暇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道德伦理约束下的行为具有从闲暇中获益的根本规定性。人是有限理性人和完全社会人的合二为一的闲暇主体,在道德伦理所具有的无形力量的牵引下,利己与利他既是闲暇行为趋向的结果,也是闲暇行为不可能背离的内在秩序法则。  相似文献   

17.
利他在经济学、伦理学、社会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但学术界对利他行为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而且所使用的测量方法与测量工具也不尽相同。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不同研究者对利他行为进行研究,可能只是测量到了利他行为的不同结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内容,因此,了解利他行为的测量方法与手段并据此选择恰当的工具开展相关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利他行为的客观测量方法及代表性测量工具进行了简单介绍和评价,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哲学视野中,以共同利益为目标的利他选择,是由个人的实践成熟度来推动的,从物质利益支配的被动利他选择(实质利己)发展到由自我发展提供能动支持的主动利他,既是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进程,也是社会共同体所需的价值原则.依据人的依赖性、基于物的依赖性的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发展三大形式,以利他与利己变动展示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进程,表现为从原始血缘性利他本能到个人利己主义经济理性再到自由自觉的利他主义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9.
20.
消费者与金融服务业者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会对消费者权益有所危害。各国在金融法规革新时,都将如何提升对消费者的保护列为重要课题。在这些金融法规的制定过程中,政府都会遵循一些理论作为其制定的基础。按照凯恩的理论,这些理论基础主要分成两个比较大的流派,一个是利他主义,一个是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