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苦禅,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中国当代画坛的一代宗师。他拜齐白石先生为师,细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花鸟写意画。在完整继承齐白石先生国画艺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写意的美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瑞凤  晓风 《山东档案》2011,(4):64+35-64,35
成仿吾,原名成灏,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社会科学家。1897年7月,出生在湖南新化县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因聪颖过人,深受祖父宠爱,祖父曾考取过进士,故为他起名“仿吾”。  相似文献   

3.
先生原名定有,后来改为“定友”,省了四笔。原来有好几个号:楚云、础云、云郎、寄尘、英等,后来都不用了,改号“又丁”。他的签名字式,把“定友”合一省了三笔。他的西文原名为Bis-mark Ding you Doo,后来改为DingU Doo。这些从简题名的思想根源在“节约”二字。他在图书馆学上的成就与此有关。图书馆学本来是千头万绪的,只有以简驭繁,才能有成。  相似文献   

4.
毛晋刻书功过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之 《出版科学》2001,(4):62-64
毛晋(1599-1659),原名凤苞,字子九;后易名晋,字子晋。别号潜在、隐湖等,室名绿君亭、汲古阁等,江苏省常熟县昆承湖七星桥(亦名曹家浜)人,明末清初名藏书家和出版家。毛晋终生刻书,为了刻印图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刻完《十三经》、《十七史》之后说:“回首丁卯至今三十年,卷帙从衡,丹黄纷杂,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迄今头颅如雪,目睛如雾,尚砣砣不休,惟惧负吾母读尽之一言也。”晚年他对季子毛扆说:“吾缩衣节食,遑遑然以刊书为急务,今板逾十万,亦云多矣。”可见为了刻印图书,毛晋省吃俭用,呕心沥血,一息尚存.刻书不止。  相似文献   

5.
小楼里的钱钟书──摘自《今日名流》1994年第8期原作:古继堂钱钟书──当代中国学术界的大师,他身上弥漫着浓郁神秘色彩。比如:他精通多种外国语言,能用英、俄、日、德等诸种语言,文研所接待一批四五个国家的学者,他使用这几个国家的语种与外宾对话,像用汉语...  相似文献   

6.
正巴金是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我因工作关系,幸运地与巴金先生结缘,并持续了20多年的友谊。初见巴金1980年代初秋的一天,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告诉我,巴金家中有一批外文书要捐赠给"上图",他嘱我前去巴金家了解—下情况,听听巴老的想法。这可是一份美差呀,想着快要与心中仰慕的巴金见面了,我激动极了。早在读初中时,我就从国文老师那里借阅小说《家》,书中的人物情节让我浮想联翩,"巴金"这个名字也深深印刻在了脑海中。也正是这位国文老师,帮我改名为"斌如"。我原名"慧英",他认为太俗,且希望我能成为一名文武  相似文献   

7.
在山东省安丘县(原诸城县)临吾乡芝畔村口,树有一块“刘公相阶卓行”石碑。风雨春秋,沧海桑田,它向人们揭示了民国史中一段鲜为人知而璀璨的历史:一位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气贯长虹的诗人、画家、革命实行家,“辛亥武昌事作,公毅然响应,即举义旗手安图,创大同共和国。公李义军大战清军于牡丹岭,终因力单而先胜后败。”这个大同共和国早于中华民国,可谓中国共和之先声。这位革命家的名字也颇有魅力:刘大同,而他的原名却叫刘建封。踏勘长白三江源清王朝的发祥地长白山,几百年来被尊为“足不研,目不览”的圣地,向为一层深不可测的…  相似文献   

8.
郝方方 《大观周刊》2011,(31):131-132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对他的中诗英译进行分析,旨在探析韵体译诗的利与弊,以便使该译诗理论在“扬弃”中发展。  相似文献   

9.
德国出版商和出版社寻找畅销书马文张祥静现年73岁的西格·翁泽尔德是德国著名苏尔康普-英泽尔出版社经理,曾获“歌德纪念章”和“金星十字大勋章”。他是德国战后最主要的出版商。德国当代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著作正是由他出版,并名扬世界的。他的观点是:注重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藏书家的“排行榜”摘自《书与人》1996年第1期徐雁1995年9月下旬,风尘仆仆的赶到南京来的北京“信吾是斋”藏书主人田涛,是北京城里首屈一指的藏书家。与我们共和国同龄的田涛先生,久有“江北藏书第一人”之称。他所收藏的古籍已多达5万余册,其中...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睿,后改知行,再改行知,是我国近代爱国、民主和进步人士的杰出代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周恩来语)。现、当代以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政治、教育和哲学领域,对他的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九一八”前后在《申报》的活动却鲜有详述。即使有,或寥寥百语,或语焉不详。从历史上看,“九一八”前后《申报》的革新没有陶行知参与会黯然失色;而他光辉的一生缺了革新《申报》这一华章,也会少去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对“九一八”前后陶…  相似文献   

12.
隐士的心态     
乐观掩盖着悲凉 研究人要研究人的内心世界,研究隐士自然要研究隐士的内心世界。 隐士给人的印象是潇洒、清高、放达、乐观,仿佛他们事事如意,一直处在人生的最佳状态中。他们虽然性格不同,境况各异,看起来都是乐天派。他们喜欢说自己乐,别人也喜欢说他们乐。颜回居陋巷,家里很穷,可他一直乐观。孔子这样称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是亚圣,境况那么不好,尚且不改其乐,隐士怎么能不乐呢?沈周有点穷,又有点老,但他很快活。他的《六旬自咏》写道:“自是天地快活民,太平生长六经旬。不忧天下无今日,但愿朝廷用好人。有书万卷贫富贵,仗三杯酒老精神。山花笑我头俱白,白头簪花也当春。”穷老算得什么,读书饮酒,白头簪花,照样活得开心,活得精神。 条件不好乐,条件好自然更乐。吕南公说:“吾韝有禽,吾樽有酒,吾丝竹有音,吾架有书,吾壁有琴,吾局有棋,吾园有花木,吾池有鱼。可系,可醉,可听,可  相似文献   

13.
正周有光(1906.1.13—),原名周耀平,起先"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他出生于中国江苏常州,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4种语言。周有光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担任过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正如十二颗灿烂的明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传递着远古人民的图腾崇拜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关联。生肖的表现形态很多,从当前我国各类出版物的封面设计来看,十二生肖的应用较少,且类别也较为单一。一幅好的生肖绘画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还具有审美的导向作用,为当代美术界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我国绘画十二生肖的名家很多,如近代的朱耷、李可染、张大千,现代的徐悲鸿、高奇峰、李苦禅,当代的黄胄、胡爽庵,等等。不同时期的十二生肖绘画作品的表现形态也不尽相  相似文献   

15.
管子,原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管子是后人对其尊称。他的生年是在公元前723年[1],卒年在公元前645年[2]。他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外有代表作《管子》一书。《管子》一书是管仲为相四十余年的经济言论及改革实践的总结,之后齐国一些继承管仲经济理念的人把自己的思想也收录其中,但基本上是对管仲经济思想的继承,保持了管仲经济思想的大致轮廓,并在遇到新的经济情况时加以发挥。大约在战国时期,《管子》的思想体系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6.
刘岳 《出版参考》2007,(8):40-41
在今天复兴门内、西安长街的南边,有一座白色的建筑,那就是中国教育电视台。1980年以前,那里还是一些小胡同。在这片小胡同中,有个柳树胡同。柳树胡同原来叫柳树井胡同,到1965年才改称柳树胡同。您别看柳树胡同不起眼儿,却住过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就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高二适     
学者、诗人、书法家高二适(1903~1977),生于江苏东台(今姜堰市兴泰镇小甸址村)一个私塾教师家庭。原名锡璜,更名二适(意欲“适吾所适”),号舒凫、麻铁道人、高亭主人等。1915年,就读于东台县高等小学。青少年时期先后临唐代诸家楷书、隋《龙藏寺碑》和晋人楷书。1917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东台县高小。  相似文献   

18.
马博 《兰台世界》2017,(18):112-114
杨宪益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是我国翻译史上为数不多致力于典籍英译的翻译家之一,他一生译著等身,无愧为当代译界之泰斗。概述杨宪益的翻译贡献,并从翻译目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阐述其翻译观有利于提高我国译者素质,促进典籍外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照南 《兰台世界》2005,(9):133-134
营口原名为没沟营,清初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东北三省一处重要的粮豆等货物贸易口岸。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与英、法等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其中第十一款规定:“牛庄、登州,……府城开口。嗣后皆准英商亦可任意与无论何人买卖,  相似文献   

20.
王道 《出版参考》2006,(26):35-36
高罗佩原名罗伯特·汉斯·梵·古利克,因其自幼对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心驰神往,故长大后以其原姓Gulik 的"Gu"和基督教教名"Robret"的谐音,给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高罗佩. 1943年,曾在日本当过外交官的高罗佩经过几番争取,来到他梦寐以求的中国,就任荷兰驻中国大使馆(当时设在"陪都"重庆)一等秘书.在华任职期间,高氏更是如鱼得水,孜孜不倦地学习中华文化,钻研中国诗词歌赋.他还取中国俗语"一笑忘百忧"之意,自号"笑忘",而当他用中文写文章发表时,则署名"吾华",以表达他对中华文明的神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