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郑板桥集》,其论读书之道,颇有见地,概而言之有三: 一曰多问:所谓“学问”二字,“须要折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主张“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释然,精理迸露。”二曰精读。板桥并不否定多读之益,但贵在有心得。他在家书中写道:“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中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他反对“篇篇都读,字字都记”的死读法,“五经、廿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读书要泛中有精,如“东坡读书不用两遍”,  相似文献   

2.
读为何物读为何物?有何重要意义?重新审视读之要义,对我们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不无裨益。读1936年版的《辞海》:(一)诵书也。见《说文·公羊传·定》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疏:“习其读,为习其经而读之也。”199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①看着文字念出声音。②阅读,默看(文章)。③指上学。④字的念法。诵《现代汉语词典》:①读出声音来。②背诵。③称述,述说。可见,“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义:一是“诵”,看着文字念出声音,有别于一般的“看”,这是“读”的最初意义;二是“看”,阅读,默看,“含于内而不宣于外,存于心而不传于人”,是在…  相似文献   

3.
《周易》一书,古文家尊为六经之首,西京而降,研究者代不乏人:或重象数,以汉儒为宗,或杂老庄,以王辅嗣为归趋,论端既启,著作遂繁,故《四库总目提要》有两派六宗之说。及至晚近,学者间以参证古史,筚路蓝缕,亦有发明。然《周易》固系古之占卜书,诡  相似文献   

4.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尤其对如何读书有很精辟的见解。据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讲:其门人与私淑之徒将其精要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 循序渐进。是说读书要有先后次序,不可躐等。“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要打好坚实的基础,不可一味图快,欲速则不达。好高远,求近效,读了犹如不读。  相似文献   

5.
历代文化名人,大都有一定的家学渊源。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曾无比自豪地宣称:“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一茅盾20岁时初出茅庐,到人才济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个清末就在商务编译所任职的高级编译孙毓修,看茅盾在读《困学纪闻》大为惊异,便问:“你喜欢考据之学?”茅盾答道:“谈不上考据之学,我是个‘杂’家而已。”孙更惊异,便问茅盾读过什么书。茅盾说:“涉猎所及有十三经注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选》  相似文献   

6.
孙奇逢生当明清社会大变革之际,其学《易》研《易》、撰写《读易大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会人生。他认为研究天道地道,其旨趣在研究人道。其谓“自人用之总一人道”则集中反映其“《易》专责人事”的思想本质。他不仅教人认识斯人之生立难丧易、国家之兴成难败易、天下之治致难乱易的规律性,从而谨畏善治,既贞于终,防患于未然,而且提醒人们“戒慎不闻”,无时不兢惕,无刻不戒惧,从而随时随处,举止有法,既能自估以《易》,而行《易》于一身。所以他教人透过学《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立身于天地之间,而自觉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改造世界的真正主体,积极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孔子编“六经”看编辑劳动的创造性杭炜,姒桐孙《诗》、《书》、《礼》、《乐》、《易》、《春秋》,始称作“六艺”,后尊为“六经”。这是我国历代诸多学者经过反复考证所得出的结论。尽管“六经”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中《乐》已失传,《易》、《书》、《礼》经过...  相似文献   

8.
1993年第2期《修辞学习》所载《念白字和“飞白”》一文中有一段文字:《中国民间笑话选》里就记载了两则笑话。一则叫《读白字》,说的是有个不用功的青年爱念白字。有一天,他正读古代长篇小说《水浒》,正巧有个朋友来看他。朋友问:“你在看什么书啊?”回答说:《木许》。朋友非常奇怪,说:“天下书这么多,‘木许’这本书,  相似文献   

9.
师范教育的目标决定于我们需要培养出什么样的教师。我国古代有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说法。什么叫“经师”呢?就是能教人读经书的教师。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从汉朝的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发展到宋朝的十三经(《易》、《书》、《诗》、《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这些经书虽然卷帙浩繁,文字深奥,注疏纷陈,解释歧异,但是找人来教,还不算难。所以说“经师易得”。什么叫“人师”呢?照我国古代的说法,就是能教人“明人伦”的教师。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彼此应  相似文献   

10.
匡衡     
匡衡,西汉时代的经学家,能文学,善说《诗》,时引经义议论政治得失。汉元帝时,任丞相,封乐安侯。他的幼年读书生活是怎样的呢?请看《西京杂记》卷二的一段文字——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独,邻舍有光而不逮。衡乃穿壁引用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  相似文献   

11.
《易经》一书,在儒家传统经典中要算是最早的一部。惟其早,也是最难读懂的一部。以此,自古以来传《易》、注《易》、解《易》的人和著作不知有几多,而且有的甚至成了《易经》的附加部分,“十翼”便是人们公认的一种。对于这众多的解《易》之作,不论他们如何博引旁征,古奥难懂,玄而又玄,但大体不外“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按注者、解者自己的理解、体会去演绎发挥,虽然其中不无真知灼见,有可供参考之处,但真正按照《易经》本来面目去解《易》,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程颢,字伯淳,生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卒于北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河南伊川人。和其弟程颐并称“二程”,由于他们长期在洛阳讲学,传统称他们的学派为“洛学”。后来学者尊称程颢为“明道先生”、程颐为“伊川先生”。二程是兄弟,许多哲学基本问题上,他们观点是高度一致的,程颐本人也曾明确地说“我之道盖与明道同”。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存在差异。二程之间这种差异对后世理学内部形成“理学”“、心学”起了相当重要的诱发作用。黄宗羲论其异时也曾说过“:明道,伊川大旨虽同,而其所以接人,伊川已大变其说。故朱子曰:明…  相似文献   

13.
汀汀接过爸爸妈妈送的生日礼物:“哇,《双筒望远镜》!”他翻了一会儿就问爸爸:“书这么厚,也没有插图,怎么读啊?”爸爸说:“你要提高阅读能力,不能光看卡通和漫画书了。”他翻到书的背面,说:“这页叫封底。”汀汀看到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14.
在我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问,如何才能学好语文?我说:要学好语文,必须多读书,读好书。鲁迅先生曾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著名作家古华也说:“老老实实的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吧,小说之道,诗歌之道,尽在其中。”那么,我们应 该读什么样的书呢?作为中学生首先要读好课内的书。选进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  相似文献   

15.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医愚。”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教书匠”的教师,必须知书达理,才能以书教人,以理育人;教书以教人为根,育人以育心为本,才能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6.
一日,乾隆皇帝和纪晓岚闲谈。乾隆皇帝问纪晓岚:“爱卿!现在正读什么书?”纪晓岚答道:“臣正读《全唐诗》。”“《全唐诗》中你最熟悉的是哪一首,能背诵吧?”  相似文献   

17.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为博士班开设《中国史学名著》课 ,讲到“董仲舒建议汉武帝 ,表章六经罢黜百家” ,说 :“表章六经 ,便是表章古代的王官学 ,罢黜百家 ,便是罢黜后起的平民学。汉武帝为何听他话如此做 ?诸位或许会说 ,当然因为孔子儒家言便于帝王专制 ,汉武帝才采用了董仲舒之言。此说似乎已成为近代我们的常识 ,大家都这样讲了。但我要问 ,此说出在何书 ?有何根据 ?如讲王官学百家言 ,那是根据《汉书·艺文志》 ,又经章学诚《文史通议》详细发挥 ,我只根据章学诚的话 ,稍换讲法 ,说王官学就是贵族学 ,百家言就是平民学 ,如今汉武帝要复…  相似文献   

18.
<正> 《丰乐亭记》与《醉翁亭记》是欧阳文忠公的两篇山水游记佳作。读此二文,亦可一睹欧公风采:一个才学兼备、襟怀坦荡的太守,一个情感丰富、笑口常开的醉翁。一卷书、一张琴、一棋局、一壶酒,一老翁乐在其中,乐得其所。正如欧公所言“吾之乐可胜道哉!”[1] 欧公诗中有乐:“鸟歌花舞太守醉”“篮舆酩酊插花归”(《丰乐亭游春三首》);词中有乐:“直须看尽洛城花”(《玉楼春》),“白发戴花君莫笑”(《浣溪沙》);文中亦有乐,且乐事多多,此二文便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9.
入道之序在学术思想传承上异常重要,朱熹说:“《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子之阶梯”.此说为后世求学理学者建构了入门之阶,此朱学化的治学之道链接了理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的沟堑.中国历代程朱学者对“朱子阶梯说”的继承与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广泛传播,史上《近思录》大量注本、续仿编本,又成为此书的辅助阶梯,不断满足着各时代学者登阶之需,衍生出的阶梯说新构想为人们提供了多条“入道之阶”.理学传入东亚后,《近思录》长期在朝鲜半岛、日本享受着“经典”待遇,其朱子学者不断赞许《近思录》的入道功用,所构建的本土化朱子学阶梯为理学广泛传播发挥了积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尔雅》本非经书,而且于诸经之后出,何以能入经部?秦汉之际,“六经”称为“六艺”。贾谊《新书·六术》云:“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术。”后来刘向刘歆父子校经传诸子诗赋亦谓“六经”为“六艺”,诸子、诗赋则入《诸子略》、《诗赋略》。《江书·艺文志》依其所说,亦谓六经为六艺,将论语、孝经、小学等旁及于六经之外,故《论语》、《孝经》、《尔雅》等均未入经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