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的奉献──记优秀电视记者郝延伟王继国,杨继东郝延伟同志在广深准高速铁路工地冒雨采访。我扛的摄像机是对准时代的,这就需要用心去感受时代的脉搏,用心去拍片子。”"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热爱事业,才能全身心投入。”我们在跟黄河电视台记者郝延伟聊天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一天,我去某单位采访。存街上偶然见到一辆标有“陕西电视台”字样的面包车。我的脑海立即闪过这样的念头:是不是在拍电视?拍什么呢?琢磨一番,认为拍杨虎城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杨虎城是我们县有口皆碑的爱国名将。明确了这一点,我赶紧到“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了解情况。不想工作人员头摇得象拔浪鼓。怎么办?和她聊天。一句话  相似文献   

3.
新闻工作者如何面对"灾从天降",如何在突发灾害事件中履行职责?笔者认为,要强调和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 灾害事件所带给受众的震撼是常规新闻不能比拟的,要求记者必须争分夺秒地在第一时间赶赴第一现场"抢"新闻.采访首先要用眼去看,用心去想,快拍、快写、快送.  相似文献   

4.
用图片讲述和传达事情的情景比文字形式表达更难. 没有任何描述和形容词,你必须用最直接、最简洁、最能让人动心的画面来传达和诠释所拍摄的事件和人物,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你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摄影者必须用心去读懂镜头前的人和事,并明确所表现的主题,其次就是摄影技术的表达形式.就像<年轻的士兵您辛苦了>一稿,我几乎在无法看清镜头焦点的情况下拍了这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讲述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就是"图片作文",即平时拍摄和编发图片专题稿.这里就"图片作文"的表现方法、结构和语法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要善于发现     
新闻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缺少的不是新闻,而是发现。这是我近两年来的写稿体会。1989年8月份,我到一家企业采访,在县城街上,碰到标有“陕西电视台”字样的一辆小车。当时我挺纳闷:陕西电视台的车到咱这小县城做啥?是不是要拍电视?我又一想:咱这儿是杨虎城将  相似文献   

6.
杜雪霞 《大观周刊》2013,(9):117-117
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只有让孩子们带着一种积极的心态融入到现实生活之中,他们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获得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7.
作家要体验生活,记者也应该体验生活。感受体验采访法,就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亲自深入到采访的事实当中去,以亲身的体验、动情的感受去获得素材的一种采访方法。记者的头脑应是一部感受器,它不仅应以观察、分析、综合的理性思维方式去工作,而且还要以近乎非理性的情感思维去感受时代、生活和事实。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捞取素材。《人民日报》著名记者艾丰同志曾说过:“在我的记者生活中,也曾遇见过各式各样的采访。我想,不管他们多么不同,都可以分成这样两类:一类,外界的情况通过我的眼、耳、鼻、舌、身,进入我的大脑,然后通过我的手写出来报道出  相似文献   

8.
<正>这些年,在我们的采访对象中,弱势特殊群体占据了绝大多数。我越来越意识到,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权利表达不畅甚至不通。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和社会环境的守望者,有责任和义务,在采访过程中,要进入弱势群体的生活实际,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受,从而引发推动全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推动有关社会问题的解决。对烧伤女孩沅沅的报道,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所进行的一次系列跟踪报道。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随部主任到昌吉州农村进行了一周的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农牧区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新人新事多,用心采访,就有写不完的新闻。我是一个青年记者,这次到农村采访,明显感到平时学的农村政策与采访实践挂不起钩来,遇到具体情况就不会运用。往往采写的稿件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比如写《倒板村》这篇反映一批维吾尔农民跻身于流通领域后摆脱了贫困的稿子,最初我想把导语写得活一点,功夫下在这上面,导语写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记者:据了解,您从以《笼中》为主题的500多张照片中精选出45张,最终筛出12张送"荷赛",您的组照编辑思路及镜头表现、色调处理思路是怎样的呢? 郑晓群:组照《笼中》的第一张照片,是在2011年4、5月份去温州动物园采访时偶然拍摄的.当时,我在温州动物园采访结束后,还有点时间,就在园里转转.园内只有一只长颈鹿,比较孤单,我当时就拍了.回来将照片导入电脑,处理成黑白照片时,我感觉这照片有点意思.为什么呢?孤寂!  相似文献   

11.
朱瑛  任玲 《视听纵横》2009,(1):109-110
人物专题片要想打动人,关键在于要赋于人物思想和感情。而这就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了很高的要求,必须深入到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采访对象,并与采访对象产生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才能使采访对象吐露心声、流露真情,才能使刻划出来的人物血肉丰满、真实感人。那么如何才能与采访对象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呢?  相似文献   

12.
周小华 《视听界》2001,(5):36-36
一名出色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首先要有强烈的情感和一颗真诚的心,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用心去热爱,要透过表面的虚荣,从心灵深处去亲和去追求;对自已所办的节目,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用心去领会。比如我在主持《空中大舞台》时,遇到过一档节目是京剧专题。当时,经过调研,认真备稿,我把受众群设定为京剧迷和京剧爱好者。这样,主持时的基调就不是那种介绍京剧知识的说教,而是与受众  相似文献   

13.
邢阳 《今传媒》2009,(10):84-85
意外一:突然被派去黑龙江省采访老马的家人 "老马?他是干什么的?"2009年2月5日一大早,社会新闻部主任孙振宇将一篇关于从星光大道走出的农民歌手马广福的报道递给我,说采访中心领导商量决定,派我去黑龙江采访老马的家人,还没详细看报道的我不解地问了这句话.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摄像记者采访拍摄新闻,要是不到现场,不深入到生活的最底层,去捕捉新闻信息,熟悉采访对象,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信服的新闻作品,这种深入现场的采访与抓拍,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身入”,“身入”是摄像采访工作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尽量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用心去发现对方内  相似文献   

15.
"牢骚"引出的采访 1989年八九月间,哈尔滨有一家大型地下商场和一栋百货大楼先后竣工和建成开业.按惯例,有代表性的工程落成要举行庆典仪式,也会请记者来采访.作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我参与了这两项活动.在地下商场庆典现场,我站在台下建筑工人队伍的旁边.就在这里,不经意间,我听到了和台上"热情洋溢"的致辞不协调的"牢骚":"怎么连一句'建筑工人辛苦了'的话也没有呀!"打量说话的人,从一身施工服看,无疑是建设者中的一员.在接下来的另一场庆祝开业的仪式中,我同样也站在施工人员的一旁,又听到了类似的声音:"到剪彩的时候,怎么和我们建设工人没有关系了?"这引起了我的关注:难道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值得探究的原委?  相似文献   

16.
身患白血病的13岁女孩周越离开人世后,报社派我和另一名记者前往她家中采访。刚接到采访任务,我有些茫然:人已经死了,如何用镜头表现这一新闻事件?来到周越家中,听周越父亲介绍完情况,我发现卧室有一小床,床上放着一些衣物和一个布娃娃,我问这是不是周越的床,他母亲说,这就是小周越生前睡的床,那个布娃娃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于是我让他母亲简单整理了一下小床,按动快门,拍卜了“小周越带着对人生的眷恋走了”这张照片,随后我又给周越父亲要找了一张周越生前的照片。  相似文献   

17.
1997年初秋,一位朋友同我聊天时偶然说起了中原古刹少林寺,说释永信大师的弟子、年仅8岁的释小龙拍了11部电影。我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以前见过的、4岁时的小龙。那时的他已开始在武术表演领域引人注目了,自他与台湾影星林志颖合拍了第一部电影《旋风小子》,至今已拍了十几部影片,其成就着实令影坛吃惊。那么小龙是如何成为童星的呢?他目前的状态又是如何?这肯定会引起观众的注意。 我首先确定了这个选题,打电话到少林寺、到小龙家,一连串的询问了解,使我对小龙本人的认识逐步从表面化深入了一步。但不巧的是,小龙不在家,他已飞往四川腹地拍电影去了,我决定到四川影片拍摄现场去追踪拍摄。 小龙从四川回到河南登封后,我又赶到登封进行采访,最终制作了《中国影星释小龙》,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18.
我喜欢到新兵连采访,这个习惯已经延续10个年头了。但是,到了2003年岁末,我不敢去了。因为我已经连着两年每年写一组5篇“新兵连采访手记”,加上前些年写的新兵连稿子,总共有3l篇。已经从31个不同角度去探讨新兵连.如今还能找到新的亮点吗?  相似文献   

19.
新闻照片是瞬间形象性新闻,具有群众性和时代风貌,最容易被群众接受,是广大读者喜欢的一种宣传形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去采拍新闻照片?我认为要把信息观念用在摄影采访上,要把信息涵量多少作为采拍新闻照片的主要条件之一。一张有价值的新闻照片是以真实生动的典型的瞬间形象记录新闻事实,传递信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  相似文献   

20.
1958年8月6日,是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生涯中最怀念、也是最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跟随毛主席采访。正值盛夏,天气多变,清早还是红日升腾,不一会就阴云密布,淅淅沥沥下起了雨,且雨越下越大。当时任河南日报新乡地区记者的我正在办公室赶写稿子,突然接到地委办公室电话通知我:“今天下午有中央领导同志到新乡县七里营去视察,要作好采访准备。”我问:“是谁去七里营视察?”回答说:“不知道”,我又问:“几点去?怎么走?”要立即赶去!”从电话上的回答声中,我悟出这次采访任务非同一般。我放下电话机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