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货币理论是在古典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较大创新.相比古典货币数量论将货币流通量作为引起通货膨胀的唯一因素,马克思则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由此,区分货币币值变动属于实际贬值还是相对贬值,对研究通货膨胀成因及其治理是极其重要的.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货币供给的内生理论更切合中国的实际,因此,基于内生性的货币供给逻辑和通货膨胀的成因,我国当前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思路是:以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为目标,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并使之与需求量相适应;在发挥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手段基础上,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相似文献   

2.
浅谈商品和货币的历史价值--对《资本论》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论》中关于商品、货币以及货币流通规律的一些原理,对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我国,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商品二重性学说要求我们要深入研究市场机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二重性学说要求商品经营必须按照社会必要劳动量核算并投放人力、物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货币流通规律对我国财政金融部门研究改善货币流通环境,逐步消除财政性的通货膨胀等,都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二者与货币供应量存在正相关关系。我国货币乘数总体保持上升趋势,货币流通速度总体保持下降趋势,货币乘数的上升阶段对应着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阶段。综合起来看,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基本冲销。货币供给量仍然适合作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4.
按照传统的货币供给乘数论者的观点,银行派生存款能按“乘数”创造出货币供给。这是值得怀疑的。现实中并不存在神奇的货币供给乘数,所谓银行派生存款实际上只不过是同一笔原始存款在不同银行间的不断转移,银行存款帐户的不断增加并不等于现实中具有实质购买力的货币供给的增加,银行信用的增加并不是因为银行为社会创造了多余的货币供给,而是因为银行制度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调整存款准备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确实存在,但远没有人们平常所认为的那样猛烈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纸币,它本身没有价值,而是价值符号或价值代表。但它既不是直接代表劳动时间的“劳动证书”,也不是直接反映商品价值的“百物本位制”,而是黄金符号或金价值的代表,国家虽然没有规定人民币的含金量,但它在客观上是代表黄金价值,充当一般等价物,执行货币的各种职能。人民币同黄金的内在联系,是由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只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投放货币,才能稳定币值,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囿于"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的货币主义教条,人们普遍将此轮物价水平上涨归咎于货币供给。央行为抑制物价上涨,也出台了诸如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限制贷款规模等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然而,在资产市场已有相当规模、且产能普遍过剩的中国,扩大货币供给导致的可能是资产而非消费需求增大。进而,即使消费需求因货币供给扩大而增加,其导致的也可能是产出扩大而非价格上涨。故在上述条件下,货币供给与一般物价水平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逻辑,本文在理论上通过纳入资本市场和产能过剩的商品市场,对经典的费雪方程式做出了修正,以说明上述关系。同时,通过选取中国1996-2012年宏观月度数据,在经验层面证明了货币供给并不是近年来CPI上涨的主要原因。这一实证结果的政策含义是,本轮物价上涨并非源自过度的货币供给,而紧缩性货币政策也不是抑制本轮CPI上涨的恰当手段。相反,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带来企业融资困难、资本市场萎缩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货币理论是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我们通过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信用货币与世界货币论、货币发展规律论、货币职能理论的分析发现,要实现其现实价值,则应加大信用货币管理与加大货币使用的监管力度,防止泡沫经济产生;自觉遵循货币流通规律,提高社会货币利用实效性,提高社会货币化程度,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运用货币职能手段,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保持三大产业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8.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连接货币供给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出货币流通状况和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其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自1978年以来,货币流通速度大幅下降,给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难度。目前导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因素较多,本文对此梳理总结,以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是连接货币供给和实体经济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出货币流通状况和经济运行质量的好坏,其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我国自1978年以来,货币流通速度大幅下降,给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难度。目前导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因素较多,本文对此梳理总结,以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货币是财政和金融之间必然存在的一个纽带,货币政策和货币交易都是从货币母体上繁衍出来的。货币交易使经济中出现货币数量与价格、收入与价格这两个制约因素。分析货币价值需要参考价格指数。经济波动既包含货币循环的因素,也包含非货币循环的因素。货币需求量标准为经济政策提供了参考。货币政策就是通过改变货币供给、利率来稳定经济,货币政策的宗旨是货币均衡。货币均衡是保证体系均衡,但货币均衡不是一种趋势。货币与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都有联系,即便货币政策只在短期内有效,但货币政策始终都应当是宏观调控的一个关注点。  相似文献   

11.
股票价格对货币总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资产替代效应、交易需求效应、资产组合效应和收入效应四个方面。把超出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因素的货币需求定义为超额货币需求量,并把股票价格因素纳入到超额货币需求函数中,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票价格对超额货币需求有正向影响但影响较小。不过,随着以后我国股市规模的扩容和金融改革的深入,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其对超额货币需求的影响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关键概念,针对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的理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诸多经济学家所争论的焦点,很多国内外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在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这种趋势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状况、金融领域的发展以及居民的货币需求这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降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趋势,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要改变这种下降的趋势,就需要我们借鉴经验,切合实际地进行调研,合理制定货币政策,完善我国的各项制度,积极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规范市场运作,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推进金融创新,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同时加快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在对银行信贷、企业投资借贷和居民消费等行为进行建模的基础上,就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一般均衡分析后发现,银行垄断的市场结构不利于信贷供给增加;预期通货膨胀(紧缩)也不利于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收缩(扩张);由于降息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跨期消费选择引起内需不足,消费下降.因此,要强化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必须完善金融体系,消除通货膨胀或紧缩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角度说,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美国国民收入骤降、国民财产损失巨大而形成的一种严重货币荒,人民群众购买力剧减、消费远远落后于生产,美国经济处于难以继续运转的僵化状态。罗斯福“新政”的货币政策,就是为了将美国经济从这种僵化状态解救出来而制订的。它的基本内容是放弃金本位制,实行有控制的通货膨胀。由于罗斯福是个平衡预算的信徒,不相信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他始终拒绝将通货膨胀提高到这种理论要求的水平,直到二战前,“新政”货币政策虽有可能完全克服1929—1933年经济济危机,实际上却只是基本上而没有完全克服那次危机。  相似文献   

15.
探讨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货币政策长期效应以及货币供需结构、传导机制三方面分析导致近年来我国稳健货币政策运行中出现调控弱化倾向的原因;提出以积极财政政策密切配合宏观政策,以货币、资本市场为导向,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畅通货币传导机制为动力,建立动态的稳健货币政策体系等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6.
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加工能力的逐步提高及日趋减少的货币基础需求,使得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中央银行影响市场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实际上,信息经济时代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中央银行影响经济的方式已发生改变,这时,有效的预期引导或预期管理将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而不是单纯地控制货币数量;并且,货币基础需求的减少并不能削弱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目标,只不过目标的实现已转向控制短期利率的渠道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