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从时空的角度分析了蹦床成套动作腾空高度的时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基于时空协同理论分析了腾空高度及高度一致性的训练意义.结果表明,加强成套动作的腾空高度训练是目前适应新规则的重要方法之一;水平和纵向位移、压网和起网的时间、空中飞行时间是成套动作腾空高度的主要时空因素;起网的初速度、最佳蹬伸时刻、着网的身体姿势以及肩关节和下肢的力量是影响腾空高度主要因素;空跳练习、压网与摆臂的协调性练习、连接技术练习以及适宜起网角与入网角的选择是目前适应新规则加强成套动作腾空高度训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蹦床运动     
G838.146.6 20034786女子单人蹦床着网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ouching net technique ofwomen single-trampoline[刊,中,A]/罗炯(韶关学院体育系),周继和(成都体育学院生物力学教研室),刘剑荣(西南交通大学体育部)//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32-34 图6 参2(SJ)蹦床//女子//单人项目//网上技术//力学分析对2000年全国蹦床冠军赛女子单人决赛前3名运动员完成自选动作的着网技术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冠军运动员每次跳着网前身体姿势较好、着网缓冲与蹬伸压网时间比例较合理、对“最佳蹬伸瞬刻”的把握较恰当,且其压网深度曲线呈现高、低、高的总体变化趋势,这与蹦床女子网上单人世界水平相一致:与冠军相比,亚、季军蹬伸压网与着网缓冲时间曲线存有较大波动,说明其着网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入网缓冲阶段3名运动员普遍存有蹬伸压网过早的毛病。  相似文献   

3.
我国蹦床运动员起跳网上转体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采用摄像法和影像解析法对我国蹦床运动员起跳网上转体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起跳网上转体目前是我国蹦床运动员普遍存在的技术错误之一。它不但影响腾起高度及动作姿态,还易导致身体横向水平位移。当完成翻转周数、转体度数较少的空翻转体动作时应采用非惯性转体技术;当完成翻转周数、转体度数较多的空翻转体动作时,在保证充分压网与蹬伸的前提下,身体离网瞬间即可开始转体。  相似文献   

4.
主要采用摄像法和影像解析法对我国蹦床运动员起跳网上转体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起跳网上转体目前是我国蹦床运动员较普遍存在的技术错误之一。它不但影响腾起高度及动作姿态,还易导致身体横向水平位移。当完成翻转周数、转体度数较少的空翻转体动作时应采用非惯性转体技术;当完成翻转周数、转体度数较多的空翻转体动作时,在保证充分压网与蹬伸的前提下,身体离网瞬间即可开始转体。  相似文献   

5.
主要采用影片解析法 ,以我国蹦床集训队中 2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对网上两周类空翻基本难度动作连接技术运动学特征的分析。得出在入网时 ,采用全脚掌入网 ;压网阶段膝关节先缓冲或保持一定角度然后再蹬伸 ,而踝关节却处于缓冲状态 ;离网阶段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变化与连接空翻的方向不同而不同。在连接过程中 ,身体重心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远远大于水平方向上的位移 ,重心基本呈垂直上下运动。  相似文献   

6.
采用录像解析、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黄珊汕与钟杏萍2周类空翻动作触网期间的技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完成2周类空翻动作时压网深度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黄珊汕纵向水平位移较大,起跳阶段水平速度偏大是主要原因;蹬伸压网过早是钟杏萍的主要技术错误;起跳不充分、过早向后翻转是两人的共性技术错误;入网瞬间与入网最低点表现出明显的角度和速度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上海市蹦床队5名一线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视频与足底压力同步测试的研究方法,对蹦床运动员的预跳和5个基本的技术动作进行测试,研究男子蹦床运动员在完成不同基本技术动作过程中足底压力的分布的特征及足底压力分布的一般规律。为蹦床运动员进行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为蹦床运动员运动技术诊断提供客观指标。研究结论:运动员完成不同基本技术动作足底压力分布特征规律相同,足底压力合力变化、压强峰值分布和压力中心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触网起跳过程双足压力合力呈单峰曲线网面达最低点时双足压力合力最大,双足压力合力最大值可达体重的3.04倍。压强峰值表现为双足第五趾骨区较高。运动员在起网蹬伸阶段双足呈现出压力中心偏移现象,与运动员起跳过程中双足用力不均有关。  相似文献   

8.
12001<是蹦床比赛中的高频开场动作,不仅属于蹦床动作中较难的三周空翻动作,同时还是发展更高难度动作12003<甚至12005<的断面动作。因此针对此动作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我国蹦床动作难度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IMI Motion运动图像分析系统,对2012年蹦床世界杯中国站男子网上个人决赛前3名选手的屈体前空翻三周转体180°(12001<)动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涂潇在压网阶段与起网阶段身体姿态存在问题,且飞行时间过短;整个完成动作中董栋利用上肢力量协调动作的技术偏弱;上山容弘在转体阶段利用髋关节屈伸改变转动轴的技术较差。  相似文献   

9.
蹦床运动员叶帅难度动作的分析与训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录像分析等手段,研究蹦床优秀运动员叶帅的前屈三周转体540度难度动作。结果表明:叶帅的专项综合能力已经能满足完成这一难度动作的需要。近期技术训练的突破点是:加大压网和起网力度,加快空翻和转体速度,从而提高动作质量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对比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蹦床运动员陆春龙与董栋813〈起跳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完成813〈时以一定的入网角触网;蹬伸从“最佳登伸”时刻开始达到“人网合一”的最佳效果;到压网最低点时压网要充分;离网时以一定角度离网,带臂要对称,头部要梗直,向前上方挺髋拱膝上体有一定范围的后倒,避免出现起跳网上转体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模型,为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性化诊断及针对性训练提供参考。方法:以上海市体操运动中心16名蹦床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受试者进行3次跨度6个月以上的初选指标测试。基于因子分析建立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为自变量,运动员成绩为因变量,构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并开发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系统。结果: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指标体系由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专项技术和心理素质4个维度构成,包括腿长、腿长/身高比、纵跳高度、原地立臂角度、60 s悬垂举腿、立卧撑、网上腾空高度、空跳高度/原地纵跳高度比、着网瞬间立臂角度、30次空跳高度下降率、状态焦虑水平和特质焦虑水平共12个指标。所构建的Elman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由12个输入节点、9个隐含层节点和1个输出层节点组成,模型预测精度在95.87%~99.37%,平均预测精度高达97.66%。结论:构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在训练中,可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竞技能力结构进行评价,动态获知竞技能力结构改变对总体运动成绩的影响作用。该研究对于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综合评价和针对性训练可提供科学性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2.
运用多刚体模型及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探讨人体在不同姿势下踏板所引起的跳远远度的变化特征,以寻找最佳的起跳着板姿势。结果表明:着板时小腿的姿态角、膝关节角不同组合可以使人体获得相同的远度,故仅凭着板角的大小来衡量着板技术的优劣显然是不合理的;跳远踏跳着板时刻、人体各环节姿态角对跳远距离的影响作用大小并不一致,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踏跳腿小腿的姿态角最重要,其次是踏跳腿的膝角,而躯干斜角、大腿夹角及摆动腿的膝角对跳远距离的影响相对较小;运动员在跳远踏跳着板时刻,一定存在一个最佳的踏跳腿膝关节角和小腿与地面的夹角,以这种方式上板,可获得最大的跳远距离。  相似文献   

13.
"跨项"是我国蹦床项目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现象,以此为基本点,以世界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端访谈法等分析蹦床运动员选材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调研与分析表明:蹦床与体操、技巧、跳水有较大的技术相似性和相近的训练元素、竞技能力、技能标准、训练方法和个性心理特点;竞技能力都以技术为核心,以难美为灵魂,同为多元的动作结构,均以主客观为依据的评价方法。"跨项"流动加快了我国蹦床运动发展,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减少了淘汰率,丰富和发展了蹦床训练理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部分中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与部分外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三跳中起着地、离地瞬间两大腿间的夹角,支撑阶段摆动腿的摆动幅度和着地瞬间支撑腿大、小腿的角速度等反映下肢摆动动作积极程度的因素的分析对比,结合三级跳远的专项理论,得出中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在三跳中下肢摆动动作与外国运动员的差距,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板球测试赛中国女队7名主力投手技术的高速影像解析,从球速、投球臂角速度、投球步落地位置和步长、落地时身体姿态、球出手瞬间关节角等方面分析比较中国女投手的各项投球技术。结果发现:不同类型投手之间技术特征差异性明显,快投手比旋转投手的落地到球出手时间短;好投手比差投手落地位置和空中姿态稳定性好。通过研究还发现部分投手存在球出手时膝关节弯曲、手臂弯曲等技术缺陷,以及前脚越过击球线等技术犯规错误,提醒在比赛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6.
足球比赛进攻中的时空争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从时空理论这一视角和层面来研究足球比赛中时空争夺的理论以及寻机射门得分的路 径,揭示出足球比赛中时空争夺的重要性,确立时空现在足球比赛中的地位,为足球训练从观 念、训练指导思想、训练内容诸方面开拓思路,从更深的层次来认识现代足球的内涵、外延及其 规律性,这对指导足球训练工作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优秀110 m栏运动员跨栏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收集3名获得过奥运会及世界田径锦标赛前8名的我国新老运动员比赛时的技术参数与第6届世锦赛前7名等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李彤的跨栏步技术、起跑和起跑后加速状态下攻栏的技术好于世界选手,但他栏间3步的速度以及终点冲刺的能力明显差于对方;刘翔栏间3步跑的速度以及终点冲刺的速度强于世界选手,史东鹏与世界选手十分接近,但他们的过栏腾空时间长,其原因分别是由于起跨角大,下栏距离长而引起.另外,史东鹏起跑至下第1栏的速度明显差于世界选手.分析出我国新老优秀110m栏运动员能走向世界的技术因素与不足之处,希望能为我国其他110m运动员所借鉴,同时也有利于刘翔、史东鹏今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8.
对劳剑峰九运会决赛最佳跳次的技术录像进行解析,结合专项理论并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统计数据对比,得出: 1. 适宜增加起跳阶段的水平速度损失率,从而加大腾起角度,使起跳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匹配更加合理,是改善起跳效果和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2. 改善起跳阶段的技术,减小着地脚和起跳阶段的扇面角,增大离地角是技术改进的方向.3. 加强膝关节快速用力条件下的退让式收缩能力和克制性收缩力量是专项力量训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陆瑞当  谢伟 《体育科技》2001,22(3):14-17
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的起跳技术参数,进行SSPS数据处理,发现我国优秀选手在助跑速度和腾起角上与国外优秀选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腾起初速度却无明显区别.提出在目前训练水平无法大幅度提高助跑速度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增大腾起角度来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