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康德的目的论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从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角度提出了“人是目的”的思想 ,对“人是最终目的”的命题进行了论述 ,并阐述了大自然以人为目的的含义 :按照最节省原则赋予人理性并以对抗促进人的发展。康德目的论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 ,对理解当前正在讨论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具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构成的,表明其发展趋势的合目的性。社会的发展,又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显示其发展过程的客观必然性。作为合目的性,它反映了人的行为的趋向性、选择性;作为客观必然性,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现代化作为社会发展的特定过程、特定形式,也必然具有上述特征。一方面,它具有合目的性,即它是人们以一定的社会发  相似文献   

3.
国民精神动力需要整合,否则社会就会处于混乱状态,而精神动力的整合必须坚持合理性,即整合必须适应人与社会的生存发展需要。国民精神动力整合的“合理性”表现为“合目的性”。“八荣八耻”正是对国民精神动力结构的“合目的性”整合,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确立了社会实践本体论、主题实践本质论和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规律性)与主体活动的“合目的性”(价值性)的辩证统一。而以神文本、以帝王为本、以官为本、以物为本和以钱为本作为“以人为本”的对立面,使得“以人为本”思想的树立和坚持变得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十余套小学语文教材。在处理“立德”与“立言”的关系上,遵循了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统一的原则。合目的性方面体现在尊重民族文化的传统和教材编写的历史经验;规律性方面着力探索统整国家意志、社会需求、师生主体需要且体现不同时代“以德统言”“以言寓德”“德言分离”“德言同构”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课堂教学节奏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有规律的运动。当然,每节课都应该存在节奏.但并非每节课的节奏都是律动,只有具备“合规律”“合目的性”的节奏才是有律动的节奏。  相似文献   

7.
历史客观主义的根本失误在于,片面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忽视个体的独特价值和活动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乃是否认外在于人的抽象历史规律的独立存在,主张本真的历史就是现实个人的目的性活动过程,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忽视人,而是关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学说,它是价值性和科学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内在的尺度”指的是主体人的超脱肉体需要的、比种的尺度更高级的精神需要的尺度。应密切联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状况和欧洲美学的传统去理解、阐释“内在的尺度”的含义。必须从人类生命活动的特性出发求得对美的规律的正确、深入的认识,艺术和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化的感性生命活动。美的实质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合形式性、合未来性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历史观。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观只见经济关系而不见人,这是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把“现实的人”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性则在于人自身的需要,根本旨向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只有以这样的历史观来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用这样的历史观为指导来确定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年口奋斗目标,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为了顺应20世纪40年代对美学合学科规律性与合革命目的性相统一的历史性需要,蔡仪美学观表现出“学科的自觉”意识。一方面它坚持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和理论原则,纵贯从文艺本质到文艺典型再到现实主义创作观的整个体系,表现出合规律性的美学建构意识;而另一方面则以合革命目的性为指归,因强调唯物主义-现实主义的绝对正确性而陷入了机械唯物论的窠臼,使“真理”接近了“谬误”。  相似文献   

11.
人权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人权的追求不断进步。新的历史 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依法 治国的伟大战略。依法治国战略包含了丰富的人权底蕴。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是历史的必然与时代的要求。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要正确认识并发扬“德治”传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古之“德治”与今之“德治”和“德治”与“法治”这两对关系,从而建设适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点的社会主导道德,形成并完善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新型德治。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社会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线索表明这一历史时期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逐步瓦解,是由人治“逐步向法治”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揭示出近代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特点是围绕救亡图存这一历史背景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变化迅速、争锋激烈以及三种进步思潮纵横交错构成主流。总结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启示,在于指出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要推进科学、民主、依法执政,必须进一步深化党、国、民、法四基本关系的认识,破除旧观点,树立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新理念;必须积极推进党、政、党派、社会组织、企事业组织关系法制化、程序化的创新与完善,创新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制度、体制、机制平台;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和以德执政相结合;必须加强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理论、法制研究,不断为科学、民主、依法执政提供理论、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光辉孤立"是英国传统的对欧洲外交政策,均势理论是其产生的理论来源;19世纪英国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实际变化所构成的时代背景是其产生的现实根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式的变化,其面临的是必然终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较之以前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文明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和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保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基本内容包括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其核心是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 1875年所著的《哥达纲领批评》一书中将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是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极为重大的飞跃。弥补了以前的唯物史观的一些缺陷 ;阐发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为深刻的内涵 ,以及它们之间丰富多样的相互关系 ;指明了在社会形态转换过程中 ,新旧社会形态的因素彼此共存 ,相互渗透 ;揭示了在旧社会基础上只能产生不成熟的社会形态 ,只有在自身基础上才能发展起成熟的社会形态 ,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他创立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8.
生物发生律认为个体发生是种系发生短暂而迅速的重演.迁移到教学领域,这条法则意味着个体知识的发生过程遵循人类知识的发生过程.有效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追溯正在学习的主题在历史中演变的主要步骤.围绕这条法则,人们展开了经验的论述、实证的检验、理论的探讨.这条法则为用教育取向的数学史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教育取向的数学史为指导,教师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科教学知识,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实现认知的历史发生原理的教学工程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从先秦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的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是社会历史做出的合乎规律的选择。分析其发展轨迹和变化规律,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自身的特点,即以法治为取向的政治理念,以改革为动力的政治制度建设,以参与和监督为机制的政治行为方式以及以人类文明成果为借鉴、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文明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依法办事结合起来,也要把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使之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