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边城》是沈从文 "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她是一曲悠扬感伤的牧歌,更是一首清新优美的颂歌.作品的字里行间,深深贯注了作家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礼赞,特别是他对人性美所做出的淋漓尽致的艺术建构.在小说中,人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而翠翠正是其中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那善良重义的老船公,那慷慨大方的船总顺顺,那正直而勇敢的年轻兄弟,也都是那么血肉丰满,灵动感人.作家试图通过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真挚的人情关怀,来表现他所主张的健康而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2.
学术评论界一直认为<边城>是沈从文描写人性美的佳作,它描写的是"健全的人性"、环境的"牧歌式",然而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边城>中的社会并不美,健全的人性也没有重建起来,文中隐伏着作者难以言说的悲痛,它只是沈从文无法实现的梦.  相似文献   

3.
《边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物研究学家、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通过对特殊历史时期湘西人民生活的平淡而又朴实的描写,让读者跟随作者走的表述走进"边城"湘西的独特自然风景和民族文化之中。翠绿的湘西河水、质朴的吊脚楼以及连绵的青山与一位老人、一个小女孩和一条狗就是一幅生动的湘西民俗画。小说自始至终对于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描写都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通过社会的变革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时代变革、人情转换都充斥着整个湘西边城,各种冲突叠加五味杂陈,更让人回味。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提出的"诗词分工论"影响了其词的创作特色.欧词的创作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讴歌人性人情;注重审美价值;具有通俗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风格.这三点都鲜明体现了其词体特征,奠定了有宋一代词风,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首先是一种态度,是媒体的一种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支持下,媒体在题材选择、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全过程中,把关注点投向"人"本身,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守人道主义立场,倡导对"人"的关注,理解人情,尊重人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已经成为媒体话语表达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当代文坛可说是思潮涌动,流派纷呈,其中在80年代掀起了一股"寻根"热潮.汪曾祺是寻根派的典型代表之一,他从民族文化入手,在其小说<受戒>中挖出民族之根,它的民族文化之根主要体现在以儒道佛为主流的"桃花源"武的生活理想和真善美的人性人情.  相似文献   

7.
从现实性来谈《边城》的美与隐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是一部以翠翠的爱情为线索,既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习俗作了诗情画意的描绘,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淳朴的人情美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一方面对乡土文明的"美"做了很好的诠释,同时又显示出对优美、健康、自然的精神家园在残酷的铁的现实面前显出某种颓势与非健康表示担忧。因此,现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孟子性善论的论证环节包含了两个方面:"人性有善"与"人性无恶".人性有善即人性具有向善的趋势,说明了人性善的可能性,是对性善论的正面证成;人性无恶即将恶从人性中剥离,是对"性可以为恶"的证伪,从反面表明了"性善"的完全性.在孟子人性学说的论证中,人性善的证成与人性恶的证伪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这两个环节就是通过树立尧舜这一道德典范而逐渐展开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管理用人思想极为丰富。韩非作为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许多知人用人的主张,尤其是强调"因人情"、"顺人性",严明赏罚,以利害关系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朴素的管理心理学思想,在我们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性善论、性恶论以道德为评判标准,对人性的解释过于单纯;性私论以价值取向为标准,其解释则显得更为合理。人性“自我论”的意义在于,它是颠覆人情社会、创建法治社会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浪漫唯美爱情的传世名著而大受浪漫主义者们乔的热烈追捧.而当浪漫遭遇现实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认为在这唯美恋歌背后隐伏着对人性与命运的沉痛哀叹.本文试图以边城诸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为切入点,分析真善美的溃败及渡船失利背后所凸显出来的人性趋于利欲的本质,并最终揭示现代性的介入与主体性的缺失是导致恋歌变悲歌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在法律之林独树一帜,"天理"、"人情"、"国法"之交融是其表征之一.分析其成因,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无疑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村民自治是实现村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而村民选举则是影响该形式实现的主要因素。结合学者研究成果,分析村民选举中"人情"在村民选举中的地位,利益分化及对村民选举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动对村民选举的影响等;建议消减"人情"的消极影响力,减少农村精英的外流,消减宗族的消极影响,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增强村民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的创作一直着力于日本人感受自然、崇尚自然的精神实质,即使面对战后人心涣散、人性扭曲的日本,他也将这一精神实质延续下来,希望战后的日本回归人类生命原初阶段大自然与人类融为一体的和谐。他将战后已经"死去"的日本描绘的自救之路即重获感悟自然的能力,在人生与人情方面达到与自然的谐和统一,恢复人类本来的面目和生命原初的自信,摆脱战争带来的心理的创伤。  相似文献   

15.
人性问题历来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的焦点.先秦时孟子主张"性善"论;告子主张"生之谓性,性无善恶"论;荀子提出"性恶"论;宋代关学代表张载则强调"天人一气",他认为人以天性为本性,"性"是一个"合两"、"极总之要"的大范畴,它囊括了天性、物性、人性及三者的统一,三性统归于一"气",旨在与佛教的本体"真性"与见闻"自性"相区分开来,可谓是中国自先秦以来"性论"研究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边城》完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其重要作品之一,作品描述的是湘西故土一个美丽边远的小城茶峒的社会人生风貌,将自然之美融合人性之美,表现了沈从文对故乡的眷恋和怀念,同时也隐隐流露出对故乡原始性和封建性的批判和梦想失落的悲剧感。本文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分析小说中耐人寻味的风土人情和淳朴人性,一方面重点剖析湘西故土落后的宗法关系对人性的束缚和造成爱情悲剧的根源,从而揭示《边城》永恒艺术魅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王颖 《保定学院学报》2008,21(2):77-78,102
人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西方哲学家们探求人性的内涵,不断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摇摆.梳理从古希腊哲学中的"灵魂说"到康德的"理性人"的人性论的种种观点,将西方哲学中的人类理性按其发展的线索重新综合,探究人性新的内涵,为人性的解说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神话里的"金苹果"构成古希腊民族的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金苹果"的诱惑展示了人性的本真与自由;人性"狂欢"的图景也就是希腊人追求的价值取向,其具有丰厚的人本主义精神价值;人性"狂欢"背后融入了古希腊人悲悯深切的"人性"自审,也渗入了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两课"教学走实践战略之路的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当代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高校"两课"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性的迫切需要,是高校"两课"教学确立走实践战略之路的社会背景.高校"两课"教学走实践战略之路的选择,很好地贯彻了"两课"课程新方案,探索出了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两课"教学新模式.高校"两课"教学走实践战略之路是"两课"教学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品质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两课"教学的根本方法;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和桥梁;走实践战略之路是基于对"两课"教学目标的战略思考,是基于对"两课"教学走民主化道路的战略思考,也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品质的战略思考."两课"教学走实践战略之路方案的贯彻落实,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的圣贤文化.它以性善论为基础,以圣人为人格理想,但在实践中却造成了"孔子之言盈天下,孔子之道未见行"的社会现实.性善论缺乏对人性中罪恶的认识的单面性是造成这种社会现实的思想性根源.借鉴<圣经>对人性罪恶的认识和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审视中国文化的缺失点,认清人性的本相,才能在实践中将中国文化提出的人性中的"善"完全地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