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仇冬芳  刘益平  沈丽  周月书 《软科学》2012,26(12):108-111,116
对92家引起控制权转移的大宗股权转让上市公司2003~2010年的财务数据进行数据包络分析,实证研究控制权转移、股东制衡与公司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大宗股权转让是实现对上市公司控股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一股独大"现象;(2)大宗股权转让引起控制权转移后,公司效率呈现波动态势,在短期有明显上升,但中长期的公司效率有所下降,公司效率改善持续性不足;(3)一定程度的股东制衡可以弱化控股股东的侵害能力,从而提高公司效率和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上市公司超控制权收益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定义超控制权收益.其次,通过分析2002至2006年间沪深两市91项控制性股权转让交易事件样本,发现每股超控制权收益比率为21.66%,超控制权收益比率为6.84%,并且超控制权收益比率与控制权竞争程度和资产负债率呈正相关关系,与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会规模呈负相关关系,且在统计上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掏空的视角对控制权与资金占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私人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资金占用规模显著高于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资金占用规模显著高于非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中资金占用规模越小;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中资金占用规模越小.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10年里,人们逐渐关注存在多个大股东的制衡型股权结构对公司行为和价值的影响.本文构造了一个委托代理模型来刻画监督股东如何通过合约的设计来影响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选择和投资行为.本文发现存在控股比例上限,而当信息不对称时,控股股东的最优持股比取决于控股股东的努力的边际产出和边际成本之比,资本的边际产出则较低,而监督股东的监督成本则与控股股东的私人收益有关.  相似文献   

5.
私有收益与控制权转移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昭灶  余鹏翼 《预测》2007,26(3):65-71
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和投资者保护较弱的制度背景出发,以博弈模型分析了股权结构、私有收益与控制权转移的关系,证明了初始股东可以以较低的持股比例保留控制权,获取私有收益,并在经营绩效下降时通过转移控制权获取新控股股东的部分私有收益;潜在的控股股东即使入主后不能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可以通过协议转让形式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公司控制权,以获取私有收益。本文还对我国的股权结构从私有收益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刘振  刘博 《科研管理》2018,39(12):95-102
基于代理理论和创新理论,探讨股权集中度对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投资的影响。本文以中国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不同控制权性质企业,股权集中度、管理者薪酬组合与企业自主创新投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在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股权集中度越高,管理者货币薪酬越高,股权薪酬越低,较低的股权薪酬诱导管理者提高货币薪酬;在非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股权集中度越高,管理者货币薪酬越低,股权薪酬越高,较高的股权薪酬强化了管理者提高货币薪酬的权力。(2)在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货币薪酬会诱导管理者降低企业自主创新投资,而在非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货币薪酬会激励管理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在国有控股或非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者股权薪酬对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均具有“N型”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7.
于静  陈工孟  孙彬 《软科学》2009,23(9):102-106
基于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交易的样本和限售股协议转让交易的样本,实证检验了股改前后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发现对于非流通股协议转让的样本,控制权、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审计意见和每股收益都会加重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控制权性质、法制水平和总资产报酬率能抑制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对于限售股的样本,控制权、两权分离度、控制权性质、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加重了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而现金流权、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审计意见、每股收益能够削弱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水平。此外,股权分置改革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利益输送行为,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量。  相似文献   

8.
以2005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股权结构与公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不仅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关,而且与终极产权角度确定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控制权分散度显著相关;在控制了事务所特征、董事会特征、公司规模、债务水平以及利润变动等因素的影响之后,盈余管理程度与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分散度显著正相关,与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呈倒U型关系,而与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9.
股权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建君  盛锁 《科学学研究》2007,25(4):787-792
分析股权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认为控制权私人收益是股权集中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概念模型,并运用实证研究检验了关于股权结构、控制权私人收益和技术创新投入之间关系的相关假设。  相似文献   

10.
PPP模式下,公私双方控制权的合理配置与合作效率密切相关。针对PPP合作过程中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能力差异性、目标差异性以及水利基础设施不确定性大的特点,结合不完全契约理论建立激励约束视角下水利PPP项目剩余控制权的优化配置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私人部门的投资额度、股权比例、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以及公共部门的协调、监管、社会收益期望值等因素与剩余控制权配置比例的关系,进而提出一系列基于剩余控制权优化配置的激励约束方案。为PPP模式下公私双方的剩余控制权优化配置提供理论和应用依据,完善和补充PPP模式契约机制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1.
蒋荣  刘星 《软科学》2008,22(2):128-133,144
以总经理非常规变更为视角,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2000~2004年总经理变更与公司业绩、内控机制的相关性,对内控机制的效率进行了初步判断。研究表明:(1)总经理变更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中国上市公司内控机制存在效率;(2)总经理变更与经理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率显著负相关;与独立董事比例的相关性未得到证实;业绩既定下,经理董事比例的提高降低了总经理变更对业绩的敏感性;(3)经理董事与大股东是影响内控机制效率的关键因素,深化股权分置改革、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及其行权的制度环境建设仍是未来公司治理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数字金融作为一种数字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下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2011—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与企业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而且数字金融是部分通过影响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促进企业创新投入。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数字金融发展通过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在民营企业和非四大审计的企业中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李莉 《科技与管理》2012,14(1):87-91
文章利用上市公司2005—2009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股改前后关联交易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股改后的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特征均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因素对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关联交易的影响变化不大。股改前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及第一大股东派出董事比例与关联交易发生额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对关联交易可以起到监督作用;股改后独立董事对关联交易的监督作用有所增强;其他大股东并未随着其力量的相对增强而对控股股东起到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成方  叶若慧  鲍宗客 《科研管理》2020,41(10):185-192
本文研究了总经理和董事长两职合一、大股东控制及其交互作用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两职合一公司的投资效率显著低于两职分离公司;但进一步研究表明,在股权集中度较低公司中,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没有显著影响投资效率;相对于股权集中度较低公司来说,股权集中度较高公司的两职合一更能降低公司的投资效率;股权集中度较高公司的两职合一与非效率投资显著正相关。此外,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的公司中,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投资效率越高;相对于两职分离公司来说,两职合一公司的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更能造成非效率投资;两职合一公司的第1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非效率投资显著正相关。本文既拓展了已有大股东控制与投资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深化了两职合一的经济后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杨慧辉  潘飞  胡文芳 《科研管理》2020,41(6):181-190
采用因子分析法,本文从科技创新的投入能力、科技创新的产出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能力构建了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指标,研究不同终极控股股东特征环境中的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通过回归分析,本文发现,在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匹配的环境中实施的管理层股权激励可以提升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控股股东的控制权越大,股权激励对科技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大。在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的环境中实施的管理层股权激励会抑制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度越大,股权激励对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抑制效应越强;而且,国有控股股东与企业家型的民营控股股东环境中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无显著性差异;但与企业家型民营终极控股股东相比,资本家型民营终极控股股东的两权分离程度对股权激励抑制科技创新能力的加剧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6.
运用终极产权论对三家上市公司的控股主体进行分类,通过追踪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分析了这三家上市公司中,终极控制股东拥有的控制权、现金流量权及其比例关系。同时,进一步对攀钢钢钒通过换股方式并购攀渝钛业和*ST长钢的案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私有收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平均私有收益水平为18%左右,与新兴市场的国家相近,但明显地高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法律制度、公司规模、公司盈利状况、负债融资比例及结构、第二至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流通股比例都对控股股东私有收益有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而行业保护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都对控股股东私有收益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控股股东这一资源提供者的角度出发,放宽控股权等于控制权的假设前提,深入探究控股股东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社会资本增强了其谋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动机和能力,会抑制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但其创新意愿会削弱这一负向影响;此外,上述传导关系在低股权资本和非国有样本中更加显著。研究揭示控股股东社会资本这一隐性权力与企业技术创新不足间的内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不同情境下的差异性影响,以期丰富技术创新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并为政府和监管部门对相关信息披露政策的补充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