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确认识贫困发展特征与形势,是农村贫困治理工作的根本。2020年后,我国步入相对贫困阶段,农村居民实现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但是多维贫困问题、区域性贫困、隐性贫困将会突显,也成为相对贫困阶段贫困治理的主要关注点。立足于甘肃省2020年后农村贫困问题新形势,从贫困群体主体地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共同富裕思想角度提出甘肃省贫困治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对贫困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贫困大学生是特定关爱的一个群体,由于贫困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决不是仅仅简单地用经济手段可以解决的。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特点,如自卑、焦虑、孤僻等,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工作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举措,促使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争取早日成才。  相似文献   

3.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国家和高校为贫困生提供了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渠道,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障。贫困大学生除了经济困难外,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贫困”,如果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也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家庭和社会问题,最终制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已成为高校一项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国家和各高校为贫困新生开辟了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渠道,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物质贫困。但与此同时,贫困给新生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而造成的"心理贫困",问题却显得比较突出。如果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必将会严重影响他们在大学的正常生活和学业,也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家庭和社会问题,最终将制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就高校贫困新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贫困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提出解决高校贫困新生"心理脱贫"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6,(2):48-51
贫困是社会发展长久面对的问题,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的今天,中国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当前的反贫困政策更多针对绝对贫困,而对相对贫困的关注较少。贫困的代际传递和贫困再生产,以及脱贫脆弱性和返贫现象显示,当前的反贫困政策存在贫困线标准过低、重绝对贫困轻相对贫困、政策执行不力、扶贫模式单一、重救济轻发展等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聚焦教育、健康、生活、权利、能源等生产与生活资料方面的贫困收入固然是判断贫困与否不可忽略的因素,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焦教育、健康、生活、权利、能源等社会的、自然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与生活资料方面的贫困,将贫困的内涵从收入高低转移到与人们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即多维贫困。从字面含义来看,多维贫困即多个维度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7.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科学发展的主线,对于减贫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新的背景下,我国贫困特征将逐渐由绝对贫困为主向相对贫困为主转变,从生存贫困向发展贫困转变。这就需要我们调整扶贫战略,将减贫目标更好地融入于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推进利贫式包容性增长;将人力开发作为增强贫困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着力点,从以开发式扶贫为重点转向赋能式综合扶贫,从救济式扶贫转向预防型、保障型、发展型多维式扶贫;做好扶贫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规划、标准、项目和体制机制上的统筹和衔接;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要领,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重点健全城乡社会安全网。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继续社会化视角分析贫困大学生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时空上的变化,其变化主要表现在新问题的产生、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生存环境的忽略、真正继续社会化问题的转移。研究发现,单方面完善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补助政策和心理健康发展无助于贫困大学生继续成才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将贫困大学生的继续成才发展纳入社会化的背景中进行分析,从而准确了解贫困大学生完成继续社会化时所出现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西部高校贫困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贫困问题十分复杂,并非经济贫困所能概括,西部高校学生的贫困特征也同样如此.课题组根据时国际贫困含义的理解,结合对西部高校学生调查的实际情况,将西部高校学生贫困归纳为多元性、暂时性、差异性、集中性和循环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贫困可以通过节俭、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减免和奖励等手段得到解决或缓和,但不少贫困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贫困如自卑、孤独、苦闷、恐惧、焦虑等,更让他们感到难受.因此,贫困大学生的“扶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指出高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引导和实践指导来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信和自强意识、塑造健康人格、增强发展性意识.  相似文献   

11.
农村贫困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然而研究发现,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农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和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程度的累积加深而发展的,在不同时期、不同省份和不同人口分布条件下呈现出了差异化的特征。现阶段中国农村贫困治理面临着治理难度和成本大、返贫现象突出、贫困治理监督机制"缺位"、社会团体参与不足等诸多问题。在各种扶贫开发政策均难以产生明显效果的情况下,适时调整农村贫困治理模式,创新农村贫困治理机制,建立基于网格化的农村社区贫困治理模式,构建农村贫困治理与农户可持续生计(SLA)的综合发展框架,培育新型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贫困治理合作机制等措施,成为了突破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治理困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我国新时代扶贫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以往研究更关注客观贫困对个体发展的不利影响,忽略了儿童对贫困的主观认知与信念在贫困状态中所发挥的潜在作用。基于内隐理论的视角,贫困观是儿童与周围环境或他人互动中所构建出的一系列与贫困相关的朴素观念和认知模式。通过强调在应对贫困时个体主动性和主体性的重要价值,贫困观的研究为教育扶贫拓展出了新的思路。目前的研究中,儿童的贫困观主要聚焦在贫困推理(儿童对贫富状况的判别并据此对个体品质和行为做出的推断)与贫困归因(儿童对贫富差异原因的认识)两方面。贫困观的个体差异会对儿童在公平分配、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行为和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个体对贫困的看法是可塑的,通过一些间接途径改变儿童的贫困观,将有利于提升贫困儿童的行为表现。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拓展贫困观的内容框架,考察可能造成的其他影响,关注贫困观的发生发展机制和群体差异性,最终为有效的教育干预方案提供更为科学的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中国的扶贫开发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中国现存贫困的国情特色,主要表现为一种地区贫困、农村贫困、农业贫困等方面。中国扶贫开发的基.或选择是发展和开发农业,并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在非农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壮大、振兴农业。  相似文献   

14.
贫困问题作为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英国、美国虽为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儿童贫困问题。本文对英美两国儿童贫困现状、贫困成因、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并探讨了其对我国儿童贫困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湘南学院学报》2020,(1):14-18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巩固脱贫成效,提升小康成色将成为贫困治理的主要议题。如何破解并阻断返贫风险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南岭走廊部分民族脱贫村寨进行田野调查,脱贫户面临的返贫风险集中体现在防贫能力不足、脱贫政策不稳定、部分贫困对象严重依赖政府等方面。影响返贫的风险既有源于自然灾害、健康缺失等传统因素,也有社会结构变迁、乡村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非传统风险。贫困问题不只是经济贫困问题,也是精神贫困、能力贫困问题。有效防范返贫风险,必须赋能与兜底双轮驱动,"精神短板"与"能力短板"同向齐补,着力实施韧性治理,从根本上提升发展韧性,增强脱贫村寨、脱贫户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必然产物,同时,这也将导致贫困大学生拥有和他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成长环境.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形成自卑、抑郁、焦虑和人际交流障碍等心理脆弱问题.高等院校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也非常之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高校在教育中必须要究其产生原因和表现问题,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症下药,合理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重点分析了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表现问题,并提出了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贫困地区的落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贫困地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地域贫困、民族贫困、生态贫困3种类型.贫困地区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文化教育发展滞后,精神贫困严重;市场竞争致使贫困地区边缘化;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金融服务设施等相对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实现贫困地区率先发展的主要对策是加大投入力度,促进贫困区域整体发展;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投入机制;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当地的特色经济;建立开发式扶贫为主、救济和农村社保相结合的多层次扶贫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对198名贫困大学生生涯发展自信的调查发现,性别和贫困等级对生涯发展自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贫困生的生涯发展自信有随着年级提高逐渐降低的趋势,身体健康水平对生涯发展自信有显著影响。高校可以从个性化、全程化、整合化和专业化等方面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9.
后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的贫困治理方略成效显著,绝对贫困在中国的大地上得到有效治理。通过探讨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内核概念可知,相对贫困是主客观交织、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呈现出的物质与精神匮乏的状态,相对贫困的内核特征既包含贫困本身,也包含不平等现象。随着我国进入后全面小康社会,中国的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划定标准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与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问题具有多维性、分散性、发展性和长期性,后全面小康社会的相对贫困治理的周期将会更长,治理任务将会更加艰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贫困状况得到了缓解,反贫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并不能消除贫困,我国贫困现状依然严峻,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会出现新的贫困.本文将从贫困地区特征分析经济增长与贫困的关系以及温饱问题解决后我国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