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地名词源词在前两期中,笔者介绍了一些人名词源词。这些词因发明者或发现者而得名,可惜的是人们已经淡忘了其源头,如果脑里有这些词源的概念,那么在记这些词时将会倍觉简便。地名词也是一样的,对词源的了解不仅仅会帮助记忆,而且大部分词源都是趣味十足的故事,将使本来单调乏味的机械记忆成为一种愉快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释"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卿”的献常用义为职官之称,但“卿”的词源义亦即命名的理据是什么,则其说不一。“卿”的甲骨为两人相向对食之形,与“(乡郎)”本为一字之分化,“卿”与“(乡郎)”为“饕”之本字。“卿”、“饕”、“皂”在音义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证“卿”的词源义为“集聚”义。  相似文献   

3.
诚信在我国是一个十分古老而且重要的话题,它的本意是诚实不欺或真实无妄。起初,诚与信是分开使用的,两者都有诚实、真诚之意。“诚”在词源中释意为:真诚、真实。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诚”释意为:信也。“信”一词,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不欺之语  相似文献   

4.
释"各"     
《说文》中“各”释为“异辞也”,但从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其是足趾走向洞穴形.甲骨文字形的下方部件与“臽”“丞”“凶”相同,其甲骨文字形与“出”的甲骨文字形相反。其词源义应为“至”“到”.而在经典文献中其词源义常被“格”或“ ”代替。  相似文献   

5.
本探索“秋”的词源、理据、化内涵,从而得知英汉造字、词源和理据特征;从哲学上来考虑人类明的时候,字构造的共性规则可能反映出人类在很多基本方面有着相同的思维、相同的原则或相同的看法,“这种发生性的趋同现象,是由共同的原始化心理结构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一流俗词源是词源学研究的一种词源现象,它指的是一个词的理据被误解、歪曲,从而形成被著名语言学家弗·德·索绪尔称为“多少有点近于乱弹琴,结果弄得牛头不对马嘴”的词源解释。这种新的解释也称为通俗词源、民间词源,或俗词源。流俗词源现象在现代汉语外来词中,往往表现为“循音赋义”,即以谐音手段创造一个具有新的内部形式的汉语词。这个词与原外语词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它的所指与原外语词的所指的全部或某部分是同一的; (2)它的语音形式基本上是经过汉语语音化改造的外语词语音; (3)它与原外语词在内部形式上是不相同的。例如: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词源”?从名目上看,“词源”就是“词的起源”或“词的源流”,然而,从汉语词源研究的实际状况来看,对什么是“词的起源”,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屏风”这个词,它的词源解释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屏风”的词源解释应该是象刘熙解说的“可以屏障风也”那样,有人认为“可以屏障风也”只是解释“屏风”的第一步,要彻底解释“屏风”,还深进一步指出“屏”与“风”的来源,否则就算不  相似文献   

8.
俗语的词形误写与语义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些在民间口耳相传的词语,人们在搞不清它的真正意义时,往往就因声起意,很容易歪曲了这些词语的词形与语义,而这些被歪曲的词形居然在民间流传开来。这种语言现象被称为流俗词源。例如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镠(liú)把首都临安的皇宫命名为“握发殿”,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之典,含蓄地昭示出吴越王踵武  相似文献   

9.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霝”“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education”的拉丁语词源具有“引出”之意,这一释义长久以来已成“约定俗成”般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常见的文章、教科书甚至权威的辞书、辞典之中,对于其缘何有引出之义,又何以体现出引出之义,就目前所见的相关研究文献,尚未寻觅到对此问题有所阐释者。因此,拟从“缘何education的拉丁语词源是lead out”这一问题出发,从基督教“原罪论”的起源,到西方典籍中存在的引路人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阐述其缘由,进而厘清这一问题给当代教育带来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灰色心理及干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色心理,就是通常人们提及的、由精神或心理医生最先提出的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即心理亚健康。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与社会领域中广泛存在,在学校教育中也一样。“表现亚健康”、“知觉制约”、“注重分数”的学生学习灰色心理有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干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语文素养”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自它提出之始一直到当前“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界定一直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本文试图从词源分析、课程标准发展以及词类辨析三个方面,对“语文素养”的概念进行探析,以期能够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词源,顾名思义,是词的来源。即最初的意思或形式。在语言学习中,不一定要对词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但是掌握一定的词源知识,多留意词的历史和来源,会对我们的词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英语,这种拼音文字。追溯一些词的词源,不但能使我们掌握正确的读音和拼写;而且还可以  相似文献   

14.
张炎是宋元之交的著名词人和词论家。其词论著作《词源》倡“意趣”说,以“清空”为核心,认为有“意趣”之作应立意高远,意蕴深厚,劲健俊爽。  相似文献   

15.
《论语》“巧言令色”中的“令”字,通常被训作“善”,但对于“令”字该词义的来源,学术界却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在研究分析了传统训诂对于“令”的词源的观点之基础上,结合先秦语言实际,认为,训为“善”的“令”字实际是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字,其记录的词义确切地说是“形容人品貌,名望等的美好,或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敬称或对事物的美称,形容词。”同时,文章还辨析了可以训作“善”的“令”“ ”“灵”“良”几个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骚雅”是中国词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在张炎的《词源》中,“骚雅”之义在于作品立意不忘天下之事,但在艺术上要出以比兴寄托,继承《离骚》“芳草美人”的传统,取曲而不取直,取温柔敦厚而不取强烈激切。《词源》中之“骚雅”共出现三次,可视为一种论词标准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7.
儿子2岁时,我第一次带他回乡下老家。踏上老家的土地,儿子对一切都感到惊奇。那天到堂兄家吃饭,堂兄家门前系着一条狼狗,儿子看见了,三步并作两步,蹒跚着冲了过去。狼狗立即对着儿子狂吠,我紧赶几步,抓住儿子,不让他再靠近狼狗。对峙了几分钟,一不留神,儿子挣脱了我的束缚,冲向狼狗。还没等我会过神来,儿子的小拳头已伸进了狼狗张开的嘴里。我下意识地蹦出两个字:“完了!”周围的乡邻也都发出一片惊呼声。正当我们认为儿子必然被狼狗咬伤的时候,令人惊奇的一幕出现了:狼狗不但没有咬伤儿子,而是被儿子的这一举动吓得掉头就跑。狼狗在前面跑,…  相似文献   

18.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这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中的一句话。由于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马克思和列宁在其著作中曾多次援引,在我国1978年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来,一些文章和讲话也常常引用这句话。可是有的同志并不真正了解这句名言的深刻含义,有的甚至把这句名言作为轻视革命理论学习的“理论依据”,说什么“理论是灰色的,学它还有啥用?”这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灰色文献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色文献”(grey literature)是指“通过常规的出版物(图书或者杂志)的流通途径无法得到,从而要颇费周折才能获得的文献资料。”因而也被称为“非常规文献”(nonconventional literature)、“非定型文献”或“难以获得的(hard-to-get)”资料。“灰色文献”是相对于“白色文献”和“黑色文献”来说的。所谓“灰色”导源于“灰色系统”,按其发展应是“白箱”、“黑箱”再到“灰色系统”。  相似文献   

20.
随手翻翻一大摞备课本,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教师的备课都是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会”或“掌握”什么知识之类,稍有涉及“能力”或“思想教育”之类。再观其教学过程设计并由此而实地观摩课堂实施,便是教师意图将其备课时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传输给学生,而那“稍有涉及”的东西常常只是备课时贴上的标签而大都未予以落实。恕笔者妄言,此类备课是极为低档的备课,此般教师是蹩脚的教师,在其“专业成长”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