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资本主义:现代化时代民主的经济条件西方史学界,一般说来,将人类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公元5世纪下半叶西罗马帝国灭亡为古代结束和中世纪的开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为中世纪结束和现代的开端。但是,现代化理论家大都认为现代史开始于16世纪前后。布莱克说:"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历史学家们逐渐放弃了已为普遍接受的以基督纪元为基础的历史分期,开始采用古  相似文献   

2.
一、蒙古语言史的分期学界一般把13—16世纪的蒙古语称作中世纪蒙古语。但许多学者对蒙古语的历史阶段都有各自的划分标准和划分方法,从而对中世纪蒙古语亦有不同称呼和分期上的差异。譬如,符拉基米尔佐夫(1929)把蒙古语划分为“共同蒙古语”、“古代蒙古语”、“中期蒙古语”和“现代蒙古语”几个阶段,其中“中期蒙古语”指的是12—14世纪的蒙古语①。波普(1955)把蒙古语划分为“古代蒙古语”(12世纪以前)、“中古蒙古语”(12—15或16世纪)和“现代蒙古语”(16世纪以后)三个阶段,同时把“古代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隆重推出的“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今天已经走向冷寂。“转换”说的推出与“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现实语境密不可分。学理上,“转换”说主张将古代文论话语“转换”为现当代文论话语;实践上,主张将之运用到当代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来。这种双重指向正是“转换”说问世的现实前提和立论基础。因此,不能将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者当代价值与意义等同为现代转换;然而,绝大部分“转换”论者都直接把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当代价值视为“现代转换”。这无疑扩大了“转换”边界,泛化了“转换”内涵,也忽视了此说诞生时的历史背景和倡导者的初衷及目的。其实,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不可能从古代文论的转换中得来,只能在当代文学批评和实践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末,“现代性”问题就成为西方学术界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中国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从词源学上看,在5世纪末,拉丁语的“modo”(最近、刚才)演变成与“antique”(古代)对立的“modemi”(现代)一词。到了11世纪末,“mordemiras”(现代性)一词出现,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当前的历史时期或时代,它源生于“modemus”,但“现代性”概念则形成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有“现存世界的末日”之意,预示着新的世界的来临。到了16、17世纪,伴随着“古代人与现代人”的争论,“现代性”的概念开始被广泛使用。然而,对于什么是“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当代汉语”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汉语”及其特点马孝义一、“当代汉语”的提出按照历史二分法,汉语可以分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它包括古代的文言,也包括古代的白话;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应包括从“五四”时期到当今所使用的汉语。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学...  相似文献   

6.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method)以语法为教授外语的原则。中世纪,拉丁语是欧洲文化教育、著书立说的国际语言及教会和官方的语言。后来,人们学习拉丁语的主要目的是阅读拉丁文写的书籍,以便吸收古代文化。教学方法采用翻译法。到肥、19世纪,法语、英语兴起,学校才开设英法等现代语言课程。由于找不到新的教学方法,教授这些语言的初级阶段就自然沿用了教授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语言的国译法。语法翻译法的特点是: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本族语言与所学的外语经常并用,即:说出一个外语单词,马上译成相应的母语词;说出一个外…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考察和总结西方国家实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融合中国古代“大同”和“民本”思想,孙中山提出并全面阐述了包括“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内容的民生主义学说。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实质是在近代中国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和国家向社会的回归,这给了当代国人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历史书上常出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等表示不同历史阶段的概念,我们所说现代化建设的“现代”概念似乎并不是历史学上那个“现代”概念,但无论如何也是有时间性的,同样既有别于过去,也不同于未来。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口号,其真正目的是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不论是“全盘西化”还是“充分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全盘西化”在用词上存在缺陷和弊端,它被“现代化”所替代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主题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中国古代文论未能实现现代转换 ,其原因是复杂的。从古今文学形态、意识形态与文化语境、思维方式及理论形态诸方面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 ,要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困难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应跳出“西体中用”或“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来探求新的道路。比较切实可行的选择 ,是以现代化为“体” ,以中外文论资源为“用” ,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性的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形态。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水浒》主题的讨论,已经有过太多的流派与纷争。从古代的“诲盗说”到现代的“革命说”、“投降说”、“农民起义说”、“忠义说”。再到当代的“游民说”、“为市民写心说”,及近出的“人才说”,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美学课题的提出,应以中国美学的历史发展为依据,特别应以密切关系着当代现实人生的20世纪美学的运行为依据。就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而论,要真正理解它所呈现的复杂现象,则必须进入动态的历史研究。在方法论上,遵循辩证逻辑的要求,强调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中国现代美学的逻辑起点、两极对立的基本格局、古代审美理想的制动作用、诗化美学传统的历史更新、开辟认知再现的新领域、美学历史凝结为逻辑范畴等问题。在对以上研究课题总体把握,即从历史上升到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从相反的思路,亦即从理论照应历史的思路出发,提出当代美学建构的种种设想,诸如“人性结构双重涵义”理论、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古代审美方式的特性、“人性结构主体化”理论、人性结构主体化进程的分裂、恶扩张与丑增加、美的历史形态转换、现象化再现与抽象化表现、“审美错位”理论,等等。要强调通过概念、范畴的逻辑推演,将中国美学的历史蕴含以理论的方式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最初是中世纪欧洲人教拉丁语时所使用的教学法,当时拉丁语是西方教育、商业、宗教领域的主导语言。16世纪拉丁语在口语及书面语方面逐渐被法语、英语、意大利语所代替。而学校教拉丁语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用拉丁文所写的古典作品。学生在学校主要学语法规则、词尾变格、动词时态和翻译。到了18世纪,欧洲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现代外语课,但仍然沿用语法翻译法,当时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基本上还是书面语。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阅读外语资料和文献。德国语言学家奥朗多弗等学者总结了过去运用语法翻…  相似文献   

14.
“education”的拉丁语词源具有“引出”之意,这一释义长久以来已成“约定俗成”般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常见的文章、教科书甚至权威的辞书、辞典之中,对于其缘何有引出之义,又何以体现出引出之义,就目前所见的相关研究文献,尚未寻觅到对此问题有所阐释者。因此,拟从“缘何education的拉丁语词源是lead out”这一问题出发,从基督教“原罪论”的起源,到西方典籍中存在的引路人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阐述其缘由,进而厘清这一问题给当代教育带来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二战”之后,鉴于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国际学界以英美等西方国家现代化“正常道路”为参照,对德国现代化道路进行反思,提出了具有负面认知的“德意志独特道路”观点。而实际上,德国现代化既存在一种欧洲乃至世界现代化语境下的共振,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律,呈现一种与时俱进、稳中求进的独特现代化历史逻辑。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德国统治阶级通过开明专制和改革等“上层革命”方式,实现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平稳转型;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德国通过军事性“上层革命”方式建立起现代民族国家,并且以德意志帝国为平台,在经济、社会、科教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现代化成果;“一战”结束后,德国遭遇西方战胜国的制度性压迫,出现从实行西方“议会民主制”的魏玛共和国到仇视西方文明的第三帝国的极端政治摇摆,造成现代化独特道路的短暂脱轨;“二战”之后,联邦德国兼容并蓄,在吸收西方国家现代化合理因素的同时,回归德国现代化历史传统,坚持与时俱进和稳中求进,实现了德国现代化历史逻辑的自信回归。  相似文献   

16.
法国数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拥有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其中尤以“三 L”最令世人瞩目.“三 L”是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法国数学界的三位数学大师——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和勒让德.因为他们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L”,又生活在同一时代,所以被称为“三 L”.正是由于“三 L”的出现,使得法国的数学得到惊人的发展,同时也对世界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数学科学的金字塔——拉格朗日拉格朗日(Lagrange,Joseph Louis)是18世纪到19世纪数学史上承前启后的数学大师,是力学家和天文学家,又是变分法的开拓者和分析力学的奠基人.拉格朗日1736年1月25日出生于意大利的都灵,少年时代的拉格朗日并不喜欢数学,最喜爱的是古代语言.他不但通晓希腊语和拉丁语,还能写一手  相似文献   

17.
我校马列部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于5月13日召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展开了热烈争鸣。有的同志认为,在古代和近代,科学基本上处于精神形态,到了现代特别是当代,科学的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它是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有机统一,就其实质来说,现代和当代科  相似文献   

18.
拉丁语教学在法国的语言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着一个特殊的地位。从中世纪到19世纪,拉丁语的教学方法几经转变,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一时期的拉丁语教学方法进行一次细致的梳理。本文详细分析了16世纪和17世纪拉丁语教学方法的两次转变,并简要概述了18世纪后期的教学改良和其后的发展。我们在梳理的基础上总结其得失利弊,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的发展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中,形容词什么时候应置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前,什么时候可置名词之后,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固然,英语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规律,但是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英语在历史上曾先后受到拉丁语,尤其是法语的不少影响。我们知道,在印欧语系这个大的体系中,英语属于日耳曼语族,法语则属于拉丁语族。在日耳曼语言如英语、德语中,形容词的正常位置在名词之前,然而在古代拉丁语以及法语、西班牙语等属于拉丁语族的现代语言中,除少数例外,形容词的正常位置却在名词之后。由于历史上两个语族间的相互影响、许多世纪以来英语形成的传统,以及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因而正如语法学家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具有浓厚的西方特征,与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谱系,其术语、概念、范畴主要是从西方输入的。在如何对待中国古代诗学话语和当代先锋诗论话语方面,中国现代诗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中国现代诗学不应该只是新诗理论,还应该包容古典诗学;不应该只是“现代”诗学,还应该包容“当代”诗学,特别是当代先锋诗歌理论。重建中国现代诗学,应该充分吸收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和当代诗论思想,使它既能够有效地言说古代诗歌现象,又能够有效地言说当代先锋诗歌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