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语文教育改革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焦点。当前语文教育中还有许多和人文精神背道而驰的地方 ,语文教育迫切需要注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实现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先决条件是正确认识生命个体 ,而对学生个体精神世界自由发展的尊重 ,则是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 ,从感性层次来讲 ,是对人的理解、容忍、接纳和尊重 ,是对人的爱护和关怀 ;从理性层面来讲 ,则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是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教育生命体验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机械论、目的论制约下的教育.其本质等同于知识。其后果必然是导致人的存在感的丧失及教育与人的生命相疏远。教育应关注个体的生命.关注个体生命的感受.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树立生命论的教育本质观.即教育是人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王璐  丁名夫 《文教资料》2014,(26):48-49
从教育层面来看,"人文精神"是以提升学生就业技能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以人为本"理念。高职声乐教育中,"人文精神"在培养学生个体发展、艺术思维观念及文化素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人文精神"与高职声乐教育的关系,探讨高职声乐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期促进高职声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对传统的"局内人"信条与"局外人"信条的方法论突破.它改变了教育学者和教师的习惯性生存方式,实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滋养与双向建构.教育学者介入实践,必须在疏远与接近、"抽离"与"卷入"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保持对研究对象群体的疏远,是为了对研究对象保持一种陌生化和理性化,以便能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审视的立场来研究它;接近研究对象,是为了获得对它的切身感受,获得更为深刻的内心体验.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是一种双重介入,因而它改变的不仅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是两种不同行动主体各自的生活和彼此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5.
近现代的中国由于受新旧价值观念和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科学至上主义的影响,人文精神日渐失落,导致个体的人逐渐失去其成其为“人”的精神价值,社会也日益出现道德危机。中华民族迫切需要重建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价值再次凸显。新时期的教育需要将人文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理念中,树立生命教育观;要建设一支富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标准的人本性。新教育承担着重建人文精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董振娟 《文教资料》2007,(32):129-130
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养成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理论上表现为追求个体理想人格的实现,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它关注个体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幸福。人文教育的这些最终追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存在众多的共同之处。本文从知识承载、情感培育、目标认同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人文教育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由此认为,人文教育是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学化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学会思考,学会怀疑,并且具有人文精神的个体,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去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是目前每一位教师必须探索的课题,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高校人文精神是高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形成的文化观念、思维形式、行为特征和行为方式,它包括学校精神和传统、校风和学风、人文关怀与集体舆论等内容。将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尝试。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既体现大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因此,人文精神的培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数学本身是一种人文事业,因而数学教育就更应该是体现人文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作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所有学生都是一个个带着不同经历、具有鲜活生命意义的个体,所以,我们倡导的应该是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数学教育,是以数学为基础、以人文为指向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是大学教育的灵魂.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办学目标,为人文精神的形成提供自由宽松的思想环境,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人文精神与美育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两大亮点.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人文精神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课堂中寻求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升人文精神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大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意义是人的生存根据,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意义缺失的时代。所以,意义的追寻构成每一个人的内心焦虑,它在根本上就是个人与世界较量的过程。拥有意义的人就是拥有完整性和超越性心灵的人。有意义的生活就是在已有的世界里创造未来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妙造自然"是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与自然审美关系的一个传统命题。"妙造自然"说以"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独特视野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内在的生动气韵与自然万物的内在生气的同一性,以及艺术家独立而超越的主观创造精神。"妙造自然"说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普遍的艺术创造原理的意义,堪称中国艺术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个体的成长是自身与周围各种现成存在的具体事物不断生成联系的过程.在此中自身世界主要以家庭中的感知经验为基础,以被动接受的各种具体逻辑为框架不断生发.随后自身世界逐渐远离淳朴的天性,在理想化表达的成人语境与现成存在的强力秩序中产生分裂,并不断沉入后者.这种分裂会迫使个体不断陷入自身无意义的焦虑.  相似文献   

14.
人的发展包括人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实现。文艺创作是描述人性的历史变化和发展的,而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对立统一的人性,其内在精神一般呈现为人文情怀与社会理性对立统一的个性形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艺创作审美理想的内涵已经成为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歌颂人道主义美、人性美,鞭挞异化现象,在我国当代文艺中已经形成一种思潮。  相似文献   

15.
邓心强 《云南电大学报》2009,11(2):42-44,96
庄子通过畸人形象刻画来直面人的本质存在和价值体现:从根本上来说,人是一种超越形体的灵魂和内德存在,人的最高价值在于高尚情操和强大精神的焕发,在于一种穿越外界障碍和形体束缚的、蓬勃的生命力体现;畸人形象启迪人们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和个体尊严的追求;人应在自我德性的不断完善中进取不舍,竭力实现自我超越,而不是坐以待毙和无力回天;人立于斯世必须具有敢于豁出去的精神、气魄和胆量,而不是猥琐、担惊受怕和瞻前顾后。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审美满足人生需要的角度论述美育在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促进内外和谐方面的独到作用。通过与其它满足人生需要的方式的比较,揭示审美具有把无功利的游戏精神和丰富的感性享受结合起来的特点,而美育发挥作用的条件就是为以上两方面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具有批判精神的启蒙史学家,吉本在书中有许多新观念、新思想。吉本把孟德斯鸠等先辈开创的启蒙史学发扬光大,理论之光烛照了史学的黑暗。能寻找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找出内在的关联性。吉本的垂训史观脱离了低俗,显示卓尔不凡。揭穿了宗友的神秘面纱,敢于闯荡教堂奥秘。揭示宗教的本质是人不是神。人类创造了宗教,塑造了神,神又愚弄了人类。把宗教神秘、神圣化是人类的一大错误。吉本初露民权民治思想具有前瞻性意义。《罗马帝国衰亡史》不仅是罗马帝国历史的最权威著作,而且在史识与史学思想上都为世界史坛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论沈从文与佛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心性论”为他思考“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使他掌握了认识人类自身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反视内心,从而体现出他对人类生命本质认识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9.
人文精神教育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本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中学人文课程无疑应以人文精神教育为目的。真正的人文精神教育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在掌握事物规律之后,方能求得有序、和谐、正义和美。由于科学知识的思维前提是人与世界的二分,所以进行人文精神教育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确立"人"的观念,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形成"人的世界"的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善处外部世界。  相似文献   

20.
理性具有超越经验世界的特征,这是由理性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理性的超越性追求,体现的是人类对自身有限性的超越性,它源于人的本性,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创造性的表现。理性借助这种超越性的追求,来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为人类建构完美的自我形象和至善的理想社会原型,以体现人性的崇高和尊严。但理性所建构的理想世界,乃是一种形而上的理想追求,为的是唤醒理性的反省和批判精神,以避免僵化和停滞,以及功利价值追求,激发人超越现存、指向未来的内在创造潜能,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更符合人性需求的杠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