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余华与陀斯妥耶夫斯基都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浓墨重彩地展示了自己对人类苦难的关注与追寻。然而面对人类苦难的追寻与出路的勘探,两位作家却在追问的途中产生了分岔。相比较而言,毫无疑问余华与陀斯妥耶夫斯基不在同一层次的作家苦难追寻途中。然而正是在面对同一主题的探险与思考追问中,余华体现出难能的冷静和令人惊异的细致发现,而陀斯妥也夫斯基则是凸显出了他深刻伟大得多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正是伟大作家与一般好作家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的主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余华在延续以往主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苦难的解救方式。使这一主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命运悲剧和现实困境。人处于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坚韧态度和乐观精神从苦难中拯救出来,这一主题在余华20世纪90年代后的作品中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作家尝试改变的结晶,也反映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长期思索。  相似文献   

3.
余华新作《兄弟》(上部)仍然坚持了对人类生存苦难的关注,书里写了大量的暴力与死亡,但作品在抒写苦难的同时,诠释了拯救苦难的一剂良药——爱这一伟大人间情怀,表现出了一个良心未泯的作家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余华早期创作的主要特点是对暴力的迷恋。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对余华作品的诠释,试图通过管窥余华初期作品揭示作家真实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特具先锋精神的作家之一,继承和发展的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探索,而对人性的开掘则是这一探索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余华具体作品的分析,力图阐述这样一个观点:余华对人性的开掘经历了从对"恶"的推崇到对"善"的阐释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6.
余华与陀斯妥耶夫斯基都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浓墨重彩地展示了自己对人类苦难的关注与追寻.然而面对人类苦难的追寻与出路的勘探,两位作家却在追问的途中产生了分岔.相比较而言,毫无疑问余华与陀斯妥耶夫斯基不在同一层次的作家苦难追寻途中.然而正是在面对同一主题的探险与思考追问中,余华体现出难能的冷静和令人惊异的细致发现,而陀斯妥也夫斯基则是凸显出了他深刻伟大得多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正是伟大作家与一般好作家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陈洁琼 《现代语文》2006,(12):55-56
余华、莫言等人是较早从“先锋派”热衷于本实验、叙事方式探讨中突围的作家,他们90年代后的作品更多的以平实的语言格调和人精神的关注,完成了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化。其中以余华最具有代表性,早期创作中,余华在杀戮、残暴、鲜血中沉湎不已,《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现实一种》等堪为代表,充斥其中的无不是血淋淋的暴虐场面,令人心惊肉跳。而90年代后,他的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乃至最近出版的《兄弟》等更注重揭示生存的苦难意识,精神的痛苦裂变,更多的是接近现实与本土化融合,在本实验后走向现实主义的创作转型。  相似文献   

8.
余华于《许三观卖血记》中所展现的生命意识与生存哲学吸收借鉴了诸多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并在自身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二者达成余华式的汇通。本文分述了作品主题层面的基督教情怀(苦难、喜乐、平等),并由此推演剖析作家余华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情怀。余华在许三观身上赋予了类似耶稣基督的牺牲精神和救赎方式———担当和直面苦难,以爱和饶恕坚韧喜乐地生存,向读者昭示出在人世之厄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9.
写作之途的变迁—作家余华精神现象试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余华作品为基本材料,结合其自传、文论、访谈录等,对余华传递的作家精神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提出作家余华的创作具有创伤的特征,写作彰显了其不断探索自我的过程;本文认为写作之途的变迁主要是与作家对自我的体认,精神世界发生的整合相关。本文描述了一种可能的作家精神现象。  相似文献   

10.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的主题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余华在延续以往主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出了苦难的解救方式 ,使这一主题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 ,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命运悲剧和现实困境。人处于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 ,而是以坚韧态度和乐观精神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这一主题在余华 2 0世纪 90年代后的作品中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是作家尝试改变的结晶 ,也反映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长期思索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独具魅力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他的早期创作比较明显地受到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影响,这充分体现在其作品中的自叙传色彩,自我告白的行方式以及富有日本传统“物之哀”韵味的感伤情绪上。同时,郁达夫又超越了日本自然主义非社会的狭隘的自我世界,发出了对社会、时代的呐喊。  相似文献   

12.
叙述苦难是余华80年代与90年代初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这一叙述有两个层面: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在他看来: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苦难中的温情是一个具有人关怀的作家的极选择。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四部代表作中共同的“出走”情节,向我们展示了作者人文关怀的历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拯救”之环,同时也意味着“上下求索”的终结。作者以后的创作已经没有了那种厚重的拯救和拯救的厚重,一变而为轻松的“逍遥游”。  相似文献   

14.
“语贵显浅”是李渔对文学语言的主张,也是其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底色。但在艺术实践中,李渔作为文学大家,对小说文本重案头阅读的特质是熟谙其中三昧的。故李渔的小说创作,也非常重视“文人之笔”,因此其小说语言形成了浅易见俗、俗不脱雅、语重机趣的鲜明风格,显示了李渔对小说语言“于浅处见才”的艺术追求和独有的匠心,也展现了李渔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文坛著名作家,自新时期以来,余华一直颇受关注。2012年,余华及其作品研究近200篇,呈现出以下特点:小说《活着》再度引起评论热潮;《兄弟》、《现实一种》和《许三观卖血记》等的解读繁花似锦;对余华创作渊源的考察,突破了以往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影响研究的藩篱。今后的余华研究应该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兴起。郁达夫作为当时享誉中国文坛的知名作家,不仅在社会活动方面与左联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其文学思想、创作实践也呈现出明显的左翼文学特征,可以说,郁达夫在当时是一个具有浓郁的左翼倾向的作家。他真诚地接受了代表时代潮流的左翼文学的影响,努力从各个方面突破自我,表现“生的苦闷”和时代苦闷,成为忠实的“时代表现者”。同时,由于个人的文化心态的制约,郁达夫并非纯粹的左翼,其文学创作又呈现出多元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余怀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终生未仕,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尤擅诗文。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许多著述未能刊刻流传。本文比较详尽地评述了余怀的生平事迹,全面系统地考证了余怀著述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一个"坦率到可以惊人"的现代作家郁达夫,在创作上高举"自叙传说"的旗帜,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将他的整个心灵都奉献于读者之前,其真率自然的感情,犹如"从肝肺中流出".  相似文献   

19.
余秋雨的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产生了巨大影响,取得了很大成绩。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激情与理性的矛盾、作家风格与散文精神的矛盾,以及作者的批评模式自身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先锋派作家开辟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文学创作之路,代表人物余华在小说创作中通过独特的暴力叙事将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现象凸显,并对这种现实暴力进行多层次叙事表达。文章从约翰·加尔顿的三个暴力层次理论阐释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深度,从余华前后期作品暴力叙事的嬗变挖掘其暴力叙事的温度,从而揭示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本质与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