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先驱。他倡行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救国思想,既吸收了教会大学一些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秉承了儒家人文教育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马相伯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不仅积极回应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而且为中国近代大学史提供了一个利用教会教育资源自主创办现代大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晚清时期他积极参与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与时俱进,力主实行民主共和制。马相伯对中国近代的宪政建设进行了思考,其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有3个方面:其一,宪法中的制度设计要合理;其二,中国宜采用联邦制;其三,中国实施宪政的关键是实行民治。他的见解虽有局限性,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关于民治的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相伯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发起人之一,对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提出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创业精神,注重科学技能、科学理性及职业道德的教育,这些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相伯(1840-193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宗教家与社会政治活动家,他一生的思想与活动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笔者在从事马相伯研究的十余年中,陆续收集了散见于近代报章杂志以及档案中的有关马相伯的新史料。目前学术界存在的有关马相伯的资料集主要有三种:一为马相伯的私淑弟子方豪神父整理编撰,由北平上智编译馆分别于1947、1948年出版的《马相伯先生文集》《马相伯先生文集续编》;二为朱维铮主编的《马相伯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三为李天纲编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马相伯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笔者发现的新史料皆未收录进以上三种资料集,《尊孔说》即为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一则史料。该文发表的背景是民国初年社会上掀起尊孔思潮以及发生国教运动。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鉴于晚清学部所颁教育宗旨有"忠君"与"尊孔"两项,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主张将其删除,并取消在校读经。康有为、陈焕章等孔教派人士为抵制新教育方针的颁布,以保国、保种,保存国性,重建国民道德,重拾人心,挽救国人信仰危机,拯救分崩离析的社会秩序为由,极力要求恢复尊孔读经,并于1912年10月7日在上海成立"孔教会",由此拉开了国教运动的帷幕。后经袁世凯北洋政府尊孔政策的推波助澜,尊孔思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开来。1913年8月15日,孔教会代表陈焕章、严复、梁启超、夏曾佑、王式通等人联名上书参众两院,要求国会在宪法草案中规定以孔教为国教。孔教问题由此成为民初制宪会议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实际上,孔教问题在民初不仅成为一个法律问题,一个涉及意识形态及政治层面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在清末,马相伯是立宪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辛亥革命的元勋之一。进入民国,他作为袁世凯总统府的高等政治顾问,受聘为由袁世凯政府设立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后该会改为"研究宪法委员会",亦称"宪法研究会")的委员,亲身经历并参与了民国初年制宪问题的讨论。同时,他又身为中国天主教界的领袖人物,学贯中西并具有宪法学素养。他对于"尊孔"问题的评说,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他对于孔教问题的态度、立场和思想,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民初国教运动的缘由,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政治混乱之根源,民国初年制宪会议存在的政争、党争症结问题以及儒学进行近代转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5.
论马相伯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活跃于宗教、政治、教育三重领域的马相伯,是中国近代三所大学(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和辅仁大学)的创始人和发起者。他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长期探索,以及由此而深入思考的近代大学理想、教育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等问题,均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辛亥革命之后,为建设真正的民主国家,提出了实施民治的治国方略。指出实施民治是天赋人权的要求;是消除内乱,共御外侮的要求;是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的要求。并拟订了实施民治的方案,主张用联邦制把民众组织起来,制定完善的宪法和法律,明确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其思想主张虽缺乏可行性,但以民为本的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相伯(1840~1939),是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积极奔走于国家民族之前途,为中华之崛起排忧纾难、毁家兴学而不遗余力,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毁家兴学、教育救国同20世纪初许多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马相伯也认为兴国在于振兴教育。他说:“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于是,他决心在中国兴办新型教育,培养救国救民人才。考虑到自己已年过六旬,个人力量有限,势不能久,乃请托耶稣会团体办学,传授欧美新知识,以应救国之需。1900年8月,他将其长兄马建勋所遗松江、青浦3000亩田…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马相伯将中西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教育等理念充分交汇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创办了著名的震旦大学(1903年)、复旦大学(1905年)、辅仁大学(1923年).马相伯文理并重、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对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与开拓者 ,在其办学实践中 ,马相伯的独特的治校经验和高超的管理艺术 ,对深化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管理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是晚清新政改革的领袖人物,为适应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民族自强的需要,他在从事湖北地方近代化改革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科技思想。他主张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提倡“农工商学”;重视培养和选拔科技人才,积极发展近代化新式教育;吸收引进西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振兴中国传统农业。他的思想在今日中国也仍然是值得吸收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杜Jun是明清这际名的黄冈籍诗人。他为人坚持民族气节,论诗主张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这决定着他的诗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继承了自杜甫以来以诗歌反映动荡社会现实的“诗史”精神,从而把诗歌创作与时代、社会、个人的际遇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2.
文天祥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他少怀壮志,忠君爱国。严格的教育和良好的环境,是文天祥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刺激,使文天祥的爱国主义思想得以升华。他在闽粤赣地区的抗元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生动的具体体现。他宁死不屈,以死报国,其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对客家地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炽,早期维新思想家,他的国防思想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自强自立的爱国精神是其国防思想形成的基础。四维说是其边防思想的主要内容。海防思想上他主张控制南洋,筹划东海防务,具有了初步的海权意识。他的国防思想贯穿着“勤远略”,“先富而后强”,“国防高于生存”等新的国防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留美爱国者容闳是近代“新中国运动”的先驱,他德兼中西,与时偕行。他所倡导的派遣童赴美留学是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特开新纪元”的创举,成为近代中国“科教兴国”和“复兴中国”的“前驱先路”。他毕生为“改良政治”上下求索,“确信中国会有灿烂的前程”。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位迎着“诛妖救世”、洋务自强、维新变法、共和革命等社会思潮全程拾级而上、与历史潮流同步的“复兴中国”志士。  相似文献   

15.
王稼祥早年思想曾经过较深刻的转变。他抛弃读书为谋生的观念,转而寻找真理;他摆脱封建婚姻的桎梏,投身革命;从追求进步的少年转变成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他早年思想发展的特点:一是勤奋好学,善于独立思考;二是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目标;三是其思想中也存在一定的空泛成分。  相似文献   

16.
宋育仁是一位杰出的维新志士。维新运动时期,他揭露时弊,纵论时政,言行并用,呼吁变法。他抨击官僚制度弊端,要求改革官制的思想与康有为等维新派志士改革官制的主张颇为相似。其出使伦敦的经历、甲午战争后沉重的民族危机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深厚的国学素养等因素促进了他政治思想的产生。他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主张西学中源、过度崇古尚古等。  相似文献   

17.
黄遵宪的思想性格中,有强烈的趋时实用色彩,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黄遵宪对问题的看法和行事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也正因其趋时实用,故其一生中,不管在社会生活领域还是在文学创作领域,都不落后保守,也不引领潮流,而是一个随着时代的节拍前进的应时人物。任何的过分拔高或贬低,都不利于我们真正认识黄遵宪。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近现代传播西学的重要人物,在中国近现代的西学传播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西学思想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维新时期的"中西会通"说,二、流亡日本时期的"中西结婚"说,三、欧游后的"中西化合"说,内容虽有所变化,但体现了他一贯的文化主张和文化追求,即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会通、融合,从而创造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