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多维建构——有机整合课堂内外资源教师应该用动态生成的眼光,通过对文本的构建和开发,有机整合课堂内外各种资源,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质的提高,从而夯实语言文化的根基。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加入补充材料《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及大量课件,引导学生通过“四十景”和相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教材整合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要在实践中进行深层次探究,在有机整合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同时,将必修与选修、课堂内外等方面进行深度衔接,在发挥教材的最大化效能中真正驾驭教材与教学,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中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一、信息技术整合与传统课堂不发生质的改变授课教师在每一节课前都会权衡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制定教学目标,并找准多媒体资源与学科授课的契合点,避免片面强调以"学生乐学"为中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没有达到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内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5.
<正>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过程,是教师整合教学资源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与学习者相互影响,相互交流,适度调控的过程.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师生同步构建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的这样一个动态过程.这其中离不开教师对于课堂资源的准备和对教学各环节的调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预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变化和学习者的反应,适度调整"预设",以达到让学习者更好地参与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整合.整合并非简单的教学内容整合,它是全面的、多维度的.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全面多维度的整合可分为内外两方面,即语文学科内部的各种整合以及语文学科本身与外界相关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7.
唐玉平 《甘肃教育》2020,(5):160-160
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只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达到深度融合,才能轻松构建智慧课堂。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打造智慧课堂呢?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活课堂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引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教学。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由于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只能靠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而学生的想象需要借助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学生从未涉及过,能想象出来吗?为此,笔者搜集了圆明园的有关资料,制成课件,学生通过画面,目睹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然后,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片段,当学生看到英法联军抢、夺、烧、杀时,感受到了他们的贪婪、野蛮。这样,教师不必再辛苦地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学生早已义愤填膺,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将课程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内容;通过整合,改进了教师教学的方法;通过整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句话,"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凸显的就是语文课堂的"实"和"活"。"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整合了语文课程资源,丰富了课堂学习的内容传统的语文课,把语文教学等同于教材课文教学,一个学期教学一本教材,一篇课文要分成几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对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思考是来自今年的一次公开课活动,一位教师讲的"列强的入侵和民族危机"(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一课)一课给我极大的震撼,这位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两组图片(一组是圆明园的原貌复原图、一组是圆明园遗址的图片)和一段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的音像资料,他用生动的语言和自信骄傲的神态向学生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风格、特点及在世界园林历史上的价值,又用悲愤惋惜的语态讲述了圆明园的毁坏,由此设计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学生表现积  相似文献   

10.
<正>主要创新点:1.率先系统阐述并践行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工作室制"资源整合论"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提出"项目化教学是资源高度整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了教学的中心地位。要求学校所有资源围绕教学而动,并提出"重塑学习空间、建设学习工作一体化载体"的主张;整合项目资源,构建模拟项目与真实项目分阶递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的专业素养;整合教师资源,形成项目教学团队,满足项目化教学对教师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角度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生动活泼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互联网介入中学语文教学,为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极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我校主持了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研究>的子课题<<诗画洞庭>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http/www.tongtinghu. com).在<诗画洞庭>专题学习网站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中,我门对在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和形式下,如何充分发挥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主导作用,教师应如何充分利用专题网站和其他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做了有效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很大的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的观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新课程中的作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课标>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强调过程与结果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课程强调,要选择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资源作为活动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儿童学得有趣,过得快乐。就目前品德课堂来看,就是以教材为主,参考教师用书进行上课,这些内容远远跟不上学生的需求。品德课程又是涉猎面很广的一门学科,有些知识老师可能还没有学生了解得深入,跟不上学生日益增长的"胃口"。该给品德课堂加入新课程资源了!品德课只有多元化整合,与其他课程整合、与课程内部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14.
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有纸质、网络的课程资源人力课程资源包括教师课程资源、学生课程资源等只有将这些课程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才有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5.
<正>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整合和互动的过程,从传统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来看,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和"互动"关注力度不够,从而导致课堂形成了"讲授"的模式,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不够深刻,学习方式以机械的记忆和练习为主.提倡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物  相似文献   

16.
<正>当下,学校教育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各学科相对封闭缺乏整合,学科教学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针对这种现状,我校进行"大课堂"教育研究,探索将课堂形式拓展为学校课堂、家庭课堂、社会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将课堂内容拓展为知识课堂、能力课堂、精神课堂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小课题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构建"一体系、一实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必须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为了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我们应采取"集体备课,专题教学;激发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成为实践课堂的主体;开展义务公益性的活动以及加强校内资源的整合"的思路,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戎学群 《考试周刊》2013,(9):124-124
<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出发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为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生态"一词在<辞海>中是指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课堂具有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双重属性,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表现在课堂中应是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全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也表现在课堂中的生命主体与教学环境间的动态平衡联系.  相似文献   

20.
<正>在"首届全国道德与法治品位课堂观摩及研讨会"上,我们看到了高质量、高档次课堂的模样。三位教师风格迥异,或睿智优雅,或活力灵动,但课堂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开发,还是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探究,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学展开探索和实践。教师聆听、接纳、理解、欣赏,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自主、自为、自悟、自得,洋溢着生命成长的气息。将生本理念引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