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新民在写诗的同时,注意自身的诗歌理论建设,他提出的“风骨”和“灵魂”是他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他的诗论中,“风骨”和“灵魂”不仅涉及到诗及诗人的内在修养,不仅涉及到诗的社会价值取向,而且也涉及到诗的语言等形式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贝壳》一诗为中心,结合瓦莱里和巴什拉等诗学家对于“贝壳”形象的论述,对此诗的诗歌形象、想象角度、结构构建、深层诗心等元素做出分析,借此来探讨郑愁予这位诗人对诗歌形象、想象机制、深层结构等问题的处理方式。指出他虽然在使用诗歌形象、想象角度的把握、结构的构建等方面有浸淫于西方诗学理论的痕迹,但其诗歌灵魂仍然是纯然东方的,并且仅属于郑愁予独特的“无常观”与“菩提心”的个人气质。所以他的诗歌世界显得驳杂而独特,西方的创作技巧、东方的诗情、西方的意象、东方的韵味和诗心,常常在他的笔下有机地熔铸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依据两点 :(1)“单元提示”中“学习这个单元 ,要在第三册诗歌单元的基础上 ,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品味诗歌的语言 ;还要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 ,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的要求 ;(2 )本课“自读提示”中的要求 :“注意诗的表达方法 ,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为了落实这些要求 ,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含英咀华 ,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 ,培养和提高阅读品质以及想象和联想能力。【教学过程】1.背诵《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  相似文献   

4.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歌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理论论述与文本细读的融合,辨析现代诗中“元诗”写作的语言本体论向度.“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这是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型,意在表达诗人对语言呈现/展开过程的关注,使写作行为直接等同于写作内容.在这类诗人看来,诗歌“语言言说”的可能性实验,本身已经构成写作的目的,诗不仅是表达“我”的情感,更是表述“元诗”本身的.传统的写作一般是诗思已先然存在,而“元诗”意图的写作则是诗思与语言一点一点同步发生的.语言作为存在的现身,既含有内部的自动性成分,又含有全部历史使用过的语义积淀,同时还有着诗人潜意识、直觉的投射.对新世纪以来过度平面化的诗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诗人言说之后,激发出“语言言说”的魔力,揭示其中的神秘与未知意味.  相似文献   

6.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创作了浪漫主叉时期许多经典、特色鲜明的诗歌.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洗练、朴实自然,用词质朴,风格清晰,充满想象.但作为消极浪漫主义诗人,华氏的诗歌总流露出低沉、感伤、悲观、厌世与软弱的调子,缺乏昂扬向上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借助想象来进行创作的。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 ,“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采用夸张的手法 ,将现实生活重新组合、加工 ,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想象体现在诗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集中性和跳跃性。教学古诗时 ,要注意在分析诗歌语言的同时 ,启发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述的优美动人的画面 ,将诗人集中凝炼或跳跃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 ,以及诗的未尽之意 ,加以想象补充 ,使画面充实、完整起来。即让学生把诗的艺术形象和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进行形象思维 ,使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美好形象有清晰的认识和大致地了解 ,引起丰…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文化长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中国的古典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意蕴丰富。诗人们常借助这些凝炼而意蕴丰富的诗歌语言倾吐心声,抒发感情。它或婉转缠绵、深沉幽怨;或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或慷慨悲壮、沉郁顿挫。我们赏诗时一定要透过诗的语言揣摩、感受它的弦外之音,借助诗的意象、意境领会诗的意蕴,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赏诗首先要“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主要事迹,作家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家写此诗的心境。这是诗人创作的最原始动力。只有做到了…  相似文献   

9.
“直观、印象、顿悟”是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方式。这是由诗的共性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所决定的。“诗之所以为诗,是因为诗歌借助语言抒发的是诗人真挚浓烈的情感,传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的深切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美的真谛的诗意发现”(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可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重要的是“悟”和心灵上获得启迪。而“悟”的获得则依赖于审美主体的艺术感受能力、成熟的审美心理,即需要一定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奇特、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的执著追求和感情的奇异体验。否则,审美主体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二月     
701年2月8日,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诞辰。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继屈原之后,把诗歌浪漫主义的传统推向新高峰的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不仅诗歌写得漂亮,诗歌理论也见解独到。他认为:诗是诗人灵魂的自白,心灵的歌唱,是诗人精、气、神的倾吐与结晶。诗是一种最高的语言,诗的灵魂是音乐的。所以,写诗单靠灵感是不行的,还要有艺术的自觉心。天赋予我们眼、耳、心,我们就要运用它们去观察、谛听、思想,此外还要依赖一种潜识——想象化,把深刻的感动让他在潜识内融化,等他自己结晶,一首诗才算成功。  相似文献   

12.
《将进酒》这首诗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点:想象丰富奇丽,情感奔放豪迈,语言清新而自然.诗中作者的感情是跌宕起伏的,吐露了诗人郁郁不平之志,表达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豪迈的信念.纵观全诗,你会发现:一条情感线索贯串诗篇,即“悲--欢--激情--狂放.……  相似文献   

13.
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曾说过,我国古代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象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相似文献   

14.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即语言,是诗之本质要素,是诗人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和心理交融所设置的心灵密码。因此,只有对这些密码进行破译,涵咏透析诗歌字词,才能想象出诗中所状之物,品味出诗歌所抒之情。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优秀诗歌流传于世,这些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漫长历史上,曾出现过《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这些古典诗歌,是我们的祖先的智慧和才华的结晶.让当代中学生学习这些古典诗歌,去感受这些艺术精品的魅力,从中得到性情的陶冶和美感的享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所确立的“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一目标,也同样适用于古典诗歌的教学.诗歌能够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自我感受,它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比散文更凝炼、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性、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通过诗歌教学来进行思想教育,历来是语文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孔子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所谓“诗教”,就是通过诗歌教学来“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以诗比民”,“以诗教民”(《经解篇》).古人尚且如此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今人更不应忽视诗歌教学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领会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法,品味其音乐美、意境美、语言  相似文献   

16.
诗歌作为一大独立的文学样式,以其高度凝炼的语言或抒情、或述志、或言理。“诗贵含蓄”,主要是指诗的主旨表现含蓄,恰恰是这可贵的含蓄,给广大考生制造了难题。所以,如何快速把握诗歌主旨就显得格外重要。下面,我们就根据诗的不同类别来分别加以说明。一、抒情诗,展开想象寻找感觉,捕捉关键词补充、完善。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写景或记人或叙事来抒发诗人某种情怀,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诗,对于这类诗,我们通常可以借助想象,身临其境般地感受诗中意境,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中人物思想情感,然后寻找诗中带有暗示性的字眼,使这种模糊的感觉清晰起来。如…  相似文献   

17.
“70后”代表诗人刘春同时还是一位待评家,近些年他逐渐展现出一个诗人对当代新诗史的个人化叙述。这种个人化首先体现为他在叙述新诗史时力图使历史“场景化”,试图使人“回到”历史场景之中理解当代诗歌;其次是他始终坚持诗的抒情品性,以个人的感受谈论当代诗坛的“人与诗”、“词与物”,使当代诗歌批评具有一种“原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是中唐独具特色的优秀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诗在韩孟、元白诗派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影响巨大。这与刘禹锡自觉总结诗歌理论是分不开。试以其自己的诗歌理论为指导,以其咏史怀古诗为中心,通过分析其咏史怀古诗内容的旨意含蓄,风格的取境精练、语言警策、想象丰富来显示刘禹锡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9.
(教师宣布上课,师生问好)师:诗歌是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阅读诗歌就要深刻地感受诗中的形象,发挥自己的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让诗中形象“活”在眼前,从而领悟诗中的情感意蕴。现在,我来描述一幅景象,大家边听边想象、感受。1932年,冬天,上海。一座国民党的监狱里一间牢房的铁窗前,仁立着一位为参加爱国斗争被关押的年轻“囚犯”,诗人。牢房阴冷,铁窗临风,晓雪飞舞。诗人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思绪像飘飘的雪花落到了他的故乡,落在了一个荒凉的坟头上。他想起坟里埋着一颗受尽屈辱而又善良充满爱心的高…  相似文献   

20.
张红 《湖南教育》2002,(24):48-48
诗,是文学之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凝炼的语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初中语文新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诗歌内容,诗歌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 一、分析意境,调动情感。“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并在头脑中想象诗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