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晋书·儒林传>以简洁明了的笔触,记述了两晋独具代表性的十八位儒师.他们或安贫乐道、或淡泊名利、或博学洽闻、或独善其身、或振教兴化、或达于从政,在两晋官学衰微、私学兴盛的独特教育背景映衬下,形象鲜明地屹立在历史长河中.这些儒师形象为当代教师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职业形象和社会形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技术理性主义取向下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定位不准、课程与教学改革滞后、协同育人乏力等重大问题.成都大学将幼儿教师角色定位为“生命之师”,基于对教育家型幼儿教师成长机制的把握,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学识能力、有仁爱之心”的人才培养标准为导向,编制学前教育本科模块化课程框架和全程化实践体系,推进团队化教学及实施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改革,同时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为实现教师教育生命价值的回归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需工匠之师培养大批富有"工匠精神"的工匠。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开展培养工匠之师的主阵地,迫切需要得到"工匠精神"的助力。文章通过对"工匠精神"和工匠之师内涵的分析,论述了培养工匠之师需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工匠精神"培育机制,建议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通过调整培养目标指标、推行"校企校合作"的学徒制培养模式、加强"德艺双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和营造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等途径培养"工匠之师"。  相似文献   

4.
曹晔 《职教论坛》2018,(2):81-85
大国工匠是中国制造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力量,工匠之师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关键。大国工匠、工匠精神、工匠之师,既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制造业提品质、创品牌的现实需要。现代化背景下认识和理解工匠之师,既要挖掘和继承传统内涵,也要体现时代精神,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李克强总理对工匠之师六个方面的科学论断是深刻认识工匠之师内涵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5.
工匠之师是工匠精神、技艺与教师职责、能力三者高度融合下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新形象。构建“岗育复合体”、培育工匠之师是职业院校传承工匠精神、为行业培养能工巧匠的枢纽工程。“岗育复合体”是以培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行业工匠之师为目标,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主体复合,跟岗、融岗、顶岗、轮岗四环衔接岗位复合以及导引、诊改、评价、激励四步贯通考评复合,促进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完成新手、熟手、能手、骨干、专家进阶,培养专业教师胜任学校教师、企业技术员、行业培训师三重岗位的教师培育复合体系。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之必要,体现于对高校教师普遍行为的制约,对高校教师个体行为的约束,对高校教师专业实践提供伦理支撑。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的目标是培养"有德之师"。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是植根于教师专业伦理领域的,体现师德这种教师内在的精神价值追求,是从"全人"的角度赋予教师职业更深厚的道德内涵,以"是否是有德之人"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教师的专业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塑造生命的工作。一所好学校必须拥有好老师,专业发展是好老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做圆梦之师、做尚德之师、做好学之师、做博爱之师四个方面,探讨一个合格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教师不但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人类灵魂的塑造师,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有深远影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需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把"优师"与"优教"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推动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曾云龙 《考试周刊》2012,(50):172-172
训兽师与教师从理论上讲都是在搞教育,只是教育的对象不同罢了,但他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训兽与学生教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训兽师与教师有什么本质不同,文章对这些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工匠之师"这个词汇,源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7年教师节前夕的9月8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考察时对学生们的勉励。总理对同学们说:"你们不是一般的工匠,你们是‘工匠之师’![1]"总理的到来,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这所有着近40年历史的全国第一所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呈现在更多人的视野之中,也使更多的学者对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文章以该校特色人才培养为基点,重点挖掘其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工匠之师"的重要作用,提出在顶层设计上要依据生源的禀赋差异处理好"师能"和"傅能"的传递与传承,构筑培育"工匠之师"的思想高地、打造特色思政教师队伍、营造"工匠之师"的文化氛围等特色思政实施方略。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视野中教师学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改造教师主观世界的活动,教师学习的实质是教师内在的思想、能力和情感的变化。建构主义教师学习是教师以主动发现和探究的态度与过程,在拓展和提升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获致丰富教育理想和知识、增进专业理解和技能,不断更新自我,培育创造性生命力的成长过程。改善我国教师教育中的教师学习要有自我超越的意识和勇气,营造促进教师理解与思考的环境,涵养诤友式的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化: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和努力方向。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必须对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建立教师教育一体化模式,实现教师教育终身化;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打破传统的教师培养体系,建立多元化、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包括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教育课程认定制度、教师学历教育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等。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职业待遇不高、教师教育实践匮乏、教师教育标准陈旧等。因此,应创新教师教育制度,推进不同地区教师教育标准的动态平衡,并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标准,定期开展教师资格认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大力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4.
“教师学习”研究的发展及其对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教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的理解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学习与职前教师教育密不可分,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过程。近年来,有学者对国际上有关教师学习的研究领域的相关重要概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探讨了其对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启示,他们的研究既能丰富教师教育中的实践元素,也能适时地补充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空隙。  相似文献   

15.
教师教育中的理解与视域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的意义不在其所传播的话语中,也不存在于教师身上,它存在于教师与其他教育者的视域融合之中。在教师教育中,教师与教育知识都是处于历史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知识的增长变化一起构成一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教师与教育知识构成一个统一体,构成一种运动关系的效果历史。任何教育知识的理解与接纳都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的自我理解与接纳。他们的视野与教师教育的课程安排间的融合与抗拒,推进了教师理解的创造性发展。视域融合并不完全是一种"共享"、共识,它一直包含着一种深刻地质疑与批判。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执行者,其职业状态和生存状态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文章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说明教育应该深入分析教师发展问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从而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职前教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奠基阶段,应该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来规划和实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教师把某种普遍的、规范的教育理论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的过程,而是融入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不断发展的过程。据此,笔者认为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应密切联系真实的教育情境,着力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研究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教师养成反思习惯,为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日本近年来所进行的教师教育制度及教育课程改革内容的研究,揭示其以实践取向为重心的改革特点。文章追寻战后日本的教师教育改革的轨迹,从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师资格标准的改革,尤其是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变化等几个侧面,分析日本在教师教育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和存在的问题,解读改革的实践取向,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宽广的知识领域、高超的综合水平、精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是综合课程教师所必备的素养。“三加一”培养模式,既可以充分利用专业院系师资力量和学习环境的优势,又可以使学生在师范学院学习系统的教育理论课程、参加扎实的教学实践,以达到综合课程教师所需要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教育理论与教师发展--从教师的生命之维来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向众 《教师教育研究》2005,17(6):10-14,19
在强化教育理论学习的工具价值的同时,教育理论在教师发展中的生命意义被长期地遮蔽了,以致它们在生命层面上发生了断裂。从生命视角来分析,教师发展具有丰富的生命内涵,教育理论应体现强烈的生命关怀。教育理论促进教师生命发展的内在机制就在于教师通过教育理念养成自我教育意识、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剖析日常教学行为之后的教育信念和前提性假设、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解放自己的生命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