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中国哲学史的开创性研究,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范式,他的三本哲学史各具特色;二是用“接着讲”的方法,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成为了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冯友兰的哲学创造体现出了复兴民族哲学的一种现代努力.  相似文献   

2.
从诠释论视角探讨冯友兰对哲学史的"形式依傍"与"比较研究"、对其诠释的"系统性"与"适度性"以及"哲学史的陈述性"与"哲学的创见"等几个重大关系问题的态度立场和理论贡献,并以此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对当前中国哲学史研究所出现的过度诠释倾向、模糊"整理中国传统哲学"与"发展中国哲学史界限"、乃至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先生就提出“世界哲学”的概念,并阐述了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提出中西哲学互补和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可能有的两点贡献。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总结》中,冯先生又把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未来归结为“仇必和而解”和“太和”,他所提出的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哲学的贡献,可概括为六大关系。这一阐释与建立一个有人价值导向的全球化的过程完全合拍。  相似文献   

4.
"第九届全国冯友兰哲学研讨会"于2010年8月在河南唐河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冯友兰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的主题,主要从冯友兰哲学与哲学史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方法论思想、境界说、局限性四个方面展开探讨,成果斐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张岱年、范寿康、贾丰臻、陈钟凡、蒋维乔、谭丕谟、徐敬修、吕思勉、稽文甫、容肇祖等,都有中国哲学史研究著作问世。而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冯友兰先生,其《中国哲学史》堪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宋明理学思想研究,成为该书的亮点,展现了冯友兰先生研究宋明理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独到方法,如从方法论角度明确了把钻研西方哲学作为研究宋明理学的方法,研究中注重对哲学史料的搜集整理,采取分期、明域、别派的方法进行研究,注重评述哲人之哲学等,基本代表了冯友兰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整理研究宋明理学或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是冯友兰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华兴 《文教资料》2020,(1):81-83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堪称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石,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意义。本文从冯友兰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中国哲学史》的架构设计、冯友兰哲学史研究的主要理论特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态度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冯学研究"栏目自2002年正式创办至今已发文61篇,其研究范围既包括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也包括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哲学创立方面的贡献以及在学术史观和文化观等方面的成果。这些文章都能反映"冯学研究"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对"冯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创建中西合璧哲学体系的哲学大师,冯友兰有着自己对西方化的深切理解。他探讨了现代化在中国的必然性,关注到民主政治的经济社会化前提,尤其是阐释了西方哲学的框架和方法,并运用它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建构新理学的形上学,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简史>短小精悍、简捷扼要,深刻地反映了冯友兰已然成型的明确、成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他以"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哲学观规范了哲学的内涵,以"无用之大用"和"内圣外王"推出哲学自身的特征和功能,在哲学方法上提出"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以及"新理学的方法".冯友兰关于哲学史和写的哲学史的划分,哲学史目的和任务的诠释,哲学史研究方法的阐发,表明他的哲学史观已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清代学术持续两百余年,介于宋明学术与现代学术之间,处于中国学术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前现代阶段.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与学术史的最后形态.清代学术作为一个过渡性的阶段,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有学术而无思想的时代.作为一位在中国古代学术史研究领域成就斐然的学者.冯友兰从"纯哲学"的角度.对有清一代的哲学史和学术史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其中.他与大多数人一样,都认为清代汉学在哲学思想上贡献无多,其方法学亦失之烦琐冗长.但是.实际上,清代学术除了在方法学上有其科学性之外,在其哲学义理与经世意向这两方面都有着丰富而深刻的蕴舍.清代汉学代表着一种不同于前人的思想形态和研究范式的诞生,仅仅从宋明道学的立场和"纯哲学"的哲学史范式,不足以管窥清代哲学思想之全貌.  相似文献   

11.
冯友兰先生的一生是哲学家的一生,也是不断反思的一生。冯先生的哲学之思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采用了哲学的与哲学史的两种不同的论方式,而两种方式又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2.
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主要体现在《新原人》中,是冯先生在抗战时期为排解民族危亡的困扰,激励人们奋勇进取而作的思考。其学说基于纯粹哲学和美学思考之上,有着将天人浑然一体和古今溶于一筹的整体思维特征,而其本质就是人生智慧。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源自于南阳古老的讲智慧、注重人生事业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冯先生自身的人生实践,正是对这一优秀文化传统的践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60年代,冯友兰在以其新理学的哲学基础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颇具个性特色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以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取代以境界哲学为棱心的新理学,以两个“对子”——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作为中国哲学(史)的主题,显示出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先生提倡"觉解"的生活方式,主张以正确的生活方法指导人生,求取人生的意义与幸福。但是,确立人的生活方法,又不仅仅是冯友兰人生哲学与人生境界相合一的现实追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在理论上的真正追求是要诠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对于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人生价值的理解,是通过其人生境界论来论释的。  相似文献   

15.
冯友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尝试着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观照中国哲学史,指明应该在客观的历史事实中找出中国哲学史的规律;另一方面又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发展和深化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并用其研究中国哲学史,进而对中国哲学史进行创造性的阐释和解读。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一生与教育活动结下不解之缘。在冯友兰的哲学思想中,与其教育思想及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其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人生观及人生境界理论当中。基于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还提出了志于"立德"、注重"教化"和个人"努力"等教育主张。这些主张直至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道通古今,立足于整个人类化,放眼全世界人类精神的发展,具有宽广的眼界。他的治学方法主要是:一、从事实出发,独立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逻辑分析的方法;三、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冯先生在长期艰苦的哲学探索中,攀上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时代高峰,也达到了他所追求的为学与为人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