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芳 《考试周刊》2014,(25):31-31
在油画作品中,"形"在表达情感及体现内心精神时起到了重要作用。绘画中变形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主体意识中其形象所发生的有别于客观事物之表象的一种改造,是艺术家创新生命形式、开发和强化形式表现力的结果。本文着重讨论了"变形"对绘画造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3.
<正>艺术教育新纲要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为了贯彻纲要精神,改变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我园研究了一种能记录孩子心情、抒发孩子情感的绘画方式——"心情日记画",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探索,"心情日记画"充分展示了它在美术教学领域的独特魅力,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所体现的玄学精神,探究玄学对中国画及画家内心的影响,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中国画学之道乃玄学之道进行全面剖析,并以画作为例,梳理脉络,探究价值,以及玄学在中国绘画中是如何体现的,进一步说明玄学对中国画的影响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上,不少艺术家书画皆擅,"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特有的现象与传统。尤其是"文人画"崛起以后,书与画的联系更加紧密,"引书入画"使书法成为绘画的重要元素,也成为千余年来中国画审美的主流。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书法家长期从事绘画创作的影响,绘画中的某些审美元素和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17世纪的荷兰绘画多用于室内装饰,在加尔文教与新经济机制的影响下,以家庭为核心的美学享受在绘画作品中得到体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了绘画的中心题材和组织原则。而室内画中悬挂的室内画体现了17世纪荷兰人对日常生活的注视,带给人们家庭生活中的视觉与精神享受。也体现了17世纪荷兰社会的艺术状态与市民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周密 《文教资料》2012,(11):90-91
水墨是古人的心象之表,是一种最自然质朴的中国艺术方式。作为中国绘画语言的表现手法之一,形象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影响着一个民族的艺术气质。在中国文明特有的毛笔、墨、宣纸、绢等工具材料中,逐渐完善建立起来的长于"写"而短于"画",长于传达"动感"而短于表现"质感"的中国绘画造型语言,意味着中国画造型语言关注形象更本质的结构特征,并将这种对事物特征的把握提炼为一种绘画审美的文化语境——笔墨。本文结合临摹实践,着重谈谈中国山水画中的笔墨意趣。  相似文献   

8.
史荣利 《文教资料》2008,(23):85-86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绘画形式,"文人画"最早是董其昌提出来的,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以其独特的美学思想、系统的美学理论、丰富的笔墨技法,为中国传统绘画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鸟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戚彩霞 《文教资料》2007,(26):49-50
中国艺术的独特境界与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哲学对生命的崇拜和对生命精神的追求,自然导致了生命哲学在艺术中的充分体现,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绘画形式和观念。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观入手,探讨了中国画生命精神的文化渊源,生命精神对中国画绘画形式的影响,以及生命精神在中国画中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11.
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绘画题材、构图、透视、笔墨、色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西方风景油画重“理”,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案为目的.可称为自然的人化西方人通过对风景油画的描绘采实现对客观世界物理形式和谐的把握,在理想的视觉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国人通过山水画艺术来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虽然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表现对象,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性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化特征及其深藏背后的民族文化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传统绘画是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明显区别于其它画种的、有强烈个性特征的独立画种。本文从中国传统绘画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入手,通过对中国绘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三方面内容与中国文化紧密结合的阐述,说明了中国文化是中国绘画的基础和肥沃土壤,同时又着重通过对中国画语言特质的理解,进一步阐明要正确把握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必须从中国文化中寻找中国绘画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中国画要从传统开始是一个不争的学术事实,然而,不同的学者对中国画传统的内涵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读。正确的诠释传统是学习中国画的客观前提,传统是个宽泛而生生不息,有待完善和不断发展着的领域,而决非一成不变的巢臼。学习传统不能仅仅囿于传统的形式构件,而是要把握传统的精神内核,领悟以“创新”为特质的传统精神,创新当跟随时代,并应时代需要革新绘画材料和技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人画从边缘到主流的这种绘画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画的出现一开始就体现了是以牺牲了中国民间画工画和宫廷画传统绘画的写实性为代价的,并由此改变了中国绘画的演变之轨迹,没有成为像西方那样的写实绘画。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一方面提升了中国绘画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其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不顾绘画的本体,极力贬低绘画技法的作用,将文人们所说的'神'强调到了极端,由追求"逸笔"而导致笔墨的草率,使得中国绘画的最本体的东西———造型,从此走向衰微与没落,也使中国传统绘画从明、清逐渐走向末路。虽然清代的'四王'力图挽救此局面,打出了'复古'的旗帜,然而没有抓根本,最终中国传统写实绘画衰落。  相似文献   

15.
林风眠(1900--1991),作为20世纪中国画革新的先驱人物,所倡导的“调和中西艺术”的观点影响很大。本试图以林风眠的一生为线索,概述20世纪中国画革新运动以及林风眠对中国画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苏轼在艺术领域明确地提出了诗画同源的理论。在绘画上他重常形,重笔墨意韵,追求神似的绘画观点,一反两宋画院的旧习,开一代“文人画”的先河,这对后世传统中国画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绘画语言,形象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哲学理念、审美心理、文化积淀无不影响其造型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语言源于对自然生命的体悟,运用笔法墨趣取物骨相神态,表现神韵和幽深淡远;而西方绘画源于古典雕刻和建筑,"数"、"理式"与"摹仿"理念共同形成了西方绘画的造型语言.  相似文献   

18.
绘画“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笔墨表现的最高境界。源于古代老庄的道家思想,气韵与中国山水画的融合,成为中国山水画精神和艺术追求的品格标准,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线描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族群心理,体现为一种生命气象的符号表达,是一种“道法自然”的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人在以线条描绘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线型思维的模式,它构筑了中国画艺术大厦的基本框架。这是中国画的“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中国画的根本属性就建立在这个“一以贯之”的大道之上。  相似文献   

20.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