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词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自从有了人类,人类就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石头从作为使用工具到作为欣赏对象,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奇石作为石中奇品、珍品,以奇特的形态、变幻的纹理、丰富  相似文献   

2.
奇山有奇石,奇石待奇人。 在我国,石崇拜起于远古,石文化源远流长,绵延至今。近年来又蜇起阵阵藏石赏石热风。 雄伟壮丽的泰山原本就是一本石头的大书。山由石垒,阶由石铺,景因石成,特别是遍布沟涧河溪的嶙峋奇巧的珍石,妙趣天成的文石,再加上“泰山石敢当”的美丽传说,为山石增添了无限的神奇和灵动。 我浑然一个埋头琐务的俗人,与石缘浅,尽管每次朋友相邀捡石都凑趣前往,总找不到奇巧珍品,好在友人总分一半收获给我,日子久了,不觉中家里多了个石头堆。 偶染小疾,闲在家里,焦躁情绪不断滋长,无聊中摆弄起那些石头来。拿…  相似文献   

3.
干禧龙年,华夏神州大地龙腾虎跃、莺歌燕舞。江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就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面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就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江总书记的讲话精辟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打开人类历史和自身发展进程中大门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三个代表”是我们中华民族立国之本,也是我们文化工作的工作指南。  相似文献   

4.
文化竞争: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国人寻求现代化的道路,始自近代“鸦片战争”英国人“坚船利炮”打开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大门时,“戊戌变法”中,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唤醒沉睡的人们。“五四运动”的呼声更烈,提出中国的更新,应从文化上更新。国家之间的竞争,固然带有明显的文化色彩;企业之间的竞争又何尝不是如此。10年前,北京方庄开了一家“烧鹅仔”快餐店,该店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味,又能适应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深受京城消费者青睐,以致其分店近百家,引得八方来客,首开中国快餐连锁业之先河。同时,其对面也开了一家“…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伦理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充当着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演变历程。由于建筑文化本身具有的综合性特点,可以形象地把它称之为一部反映特定时空范围内人类文化特点的“百科全书”。在这部“百科全书”中,无论是宫殿、民宅、坛庙和园林乃至整个城市的规模、布局上,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注重的皇权至上的政治论理观、尊卑有序的等级道德观、群体意识及和谐精神等伦理思想都得到了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学习中,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欢欣鼓舞和神圣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重视文化建设,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决心,表明了文化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与党的先进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具备了党的生存状态的特性。从此,文化不仅仅是它本身,而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的早期发展是夏商周三代。夏文化的详貌目前尚难确定,真正奠定中国文化之基的是殷商西周。那时中国社会的文化政策,则是所谓“学在官府”,教育文化完全为官府垄断,平民百姓不敢问津。那时候,执掌文化大权的是“巫”、“史”、“祝”、“卜”等官员,他们是一批世袭的职业文化匠师,大凡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音乐歌舞、婚庆葬丧等诸般文化活动,均由他们操纵。  相似文献   

8.
顾炳枢 《寻根》2005,(3):44-48
至今仍流传于一些民族地区的傩舞,作为人类早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传递和延续着古老的文化信息。这种不死的人文精神,折射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生态的深深眷恋。保存在青藏高原东部同仁县年都乎村的“於菟舞”,就是这样一种古老、特色而又极富生命力的珍贵古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9.
一 提到我国源远流长的艺术文化,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而作为其中经典的瓷器,更是当之无愧的代表。它的出现,不仅使中国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瓷国”,同时也对外国造成了巨大影响,带动了世界瓷器文化的兴盛。所以那一件件流光溢彩的瓷器,既是中国的骄傲,又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0.
姑苏狮林     
殷选青 《寻根》2003,(5):75-77
苏州狮子林“奇石甲天下”,全园景物空灵玄远,石狮如舞,石洞迷离,处处禅机隐约。  相似文献   

11.
德清俞平伯     
陈辉 《寻根》2006,(4):83-87
一般说来,大学问家不外乎几种途径:一是源于名师,所谓“名师出高徒”;二是出自名门,因为在其背后,不仅有“家”的意味,更有着“学术文化”的底蕴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影响的国度。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在描述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征时,用了三个词“家庭、礼仪、文官制”,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古老社会模式”,“社会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从家族关系规范中演绎改造而来”。世家现象为中国文化一大景观,文化艺术方面的世家名门可谓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2.
陈智勇 《寻根》2002,(6):8-13
人类在适应和控制自然环境的进程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项成果便是宫室台榭的发明。这些建筑形式的出现,不仅大大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的适应和控制能力,而且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现象,有着很深的文化意蕴。其中,作为先秦时期人们建筑生活中的“台”,即具有这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诗乐一家,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传统。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文化。中国人最早的语言、文学、音乐,就是鲁迅所指出的原始人劳动时所发出的“杭唷杭唷”。这种“杭唷杭唷”,按我们今天的概念来说,可以称之为《举大木歌》、《抬大石歌》之类,应归属于号子乐体。这种号子,就是诗和乐的结合。由此,可以这样表述:诗乐结合,为中国文化之始。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广东、江苏、上海等地考察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江总书记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建设一项根本任务和要求提出来,不但是对党建理论的总结和发展,而且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刻总结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伴随着奥运年和金鼠年的到来,婚庆消费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中国人结婚的礼仪标准模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民俗文化之一的婚俗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理应得到全民的关注与保护。2008年起,恒源祥家纺融合“大家纺”概念,将“和气致祥”作为公司的文化定位,由此着手开展“祥和文化”与“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并与产品相结合,由婚庆作为切入口,将中国的祥和文化进行延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本身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而所谓的“创新”.其本意泛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纵观“文化创新”,笔者的理解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已创造的精神财富.要不断地赋予新的内容和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从群众文化这个角度而言,要创新就得要了解群众文化所涵养的范围.这就是社会上所从事的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全部.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体育、娱乐游艺等各个方面。在干禧年伊始.我们来探讨如何搞好“文化创新”这个议题,笔者认为似乎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借助于日本和中国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共同形成的“进化论”和“改造国民性”两大启蒙话语方式,延续着“毁灭一创造”的思维模式,构建了“文化抗战”思想体系,将战争中救亡图存与改造国民性的两大任务有机联系起来,将对外反侵略战争和对内反封建的两重任务与文化创造联系起来。在特殊形势下对民族现代文化进行了艰难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古玩”即“古董”,是古代器物.包罗万象.林林总总。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古玩可供后世的人们鉴赏研究.能了解古代文化。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发展历史上有价值的东西。从形式逻辑意义上来认识辨析“古玩”与“文物”这两个概念,至少存在交叉关系.即文物中有古玩.古玩中有文物:但在特定的表意区间范围内,古玩与文物确实表现为同一关系。  相似文献   

20.
观点集萃     
季羡林说,文明是对野蛮而言, 文化是对愚昧而言 季羡林在《论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一文中论及文明与文化的异同。他写道,所谓文化就是包括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这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有积极意义的东西。或者说,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文化与文明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文明指的是从一个野蛮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往前发展,人类的智慧增加了,这叫“文明”。文化就是人类力量的往前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中的艺术、科学等的智力的发展。文明是对野蛮而言,文化是对愚昧而言。这两个词,有时候能通用,如,“东方文化史”也可以叫“东方文明史”;但有时候不能通用,如“文明礼貌”不能说“文化礼貌”;“学文化”不能说“学文明”。“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文化”的对立面是“愚昧”。但“野蛮”和“愚昧”又有联系,“野蛮”中“愚昧”成分居多,也有不愚昧的“野蛮”。学文化是因为过去没有文化,学了文化把“愚昧”去掉了。讲文明礼貌是过去不文明,有些野蛮。提倡文明礼貌,把“野蛮” 的成分去掉了。 — —们匕京日报》理论周刊 李宗耀认为:界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 应兼取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