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泰州学派是明中期继承发展心学思想的最大流派,其代表人的政治理想近似"大同"理想。王艮、王襞等人为其提供了思想基础。颜钧和何心隐在家乡小规模地实践了"天下为公"的社会模型。泰州学派"百姓日常即道"的思想在无形中反驳了"选贤与能"的局限性。泰州学派思想发展至晚明已经变异,"大同"的理想实践终归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2.
明代泰州学派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平民哲学家学派,也是一个平民教育学派。其教育不仅关注到了平民的心理接受问题,而且关注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泰州学派认为,儿童具有"自然"与"社会"结合的本性;儿童在后天的成长中会受到污染,所以要注重去除"杂性",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乐是心之本体,因此要让儿童不累而学。  相似文献   

3.
相较于以往的文人,柳永尤其倾心于"狂"字的使用,"狂"几乎以一种整体的精神状态笼罩于他的大部分词作中。致仕公卿的文化心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以及作者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交织并存,使得柳词之"狂"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为词的思想情感表达带来极具个性色彩和阳刚之气的新特质。并对后世词坛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韩贞是泰州学派崇尚自然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与他的老师王艮、王襞一样,崇尚自然.他认为自然之理,妙之无穷;自然天机,最有活力;离开自然,寸步难行,自然之外也别无所传.强调自然的真实性,主张在自然面前"不着意"、"不犯手",一切顺应自然.韩贞崇尚自然的思想是泰州王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泰州学派学术思想中有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明朝中后期反映商人市民阶层思想观念的泰州学派开始活跃于历史舞台.泰州学派以人本思想为核心,“批天理,倡人欲”,掀起了中国思想史上少见的人学启蒙思潮.受此影响文学领域也出现了新思想的萌动,中国文学发生了一次大的嬗变.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思想内容都呈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风貌.明末抱瓮老人的《今古奇观》集中体现了明末文学所发生的深刻变革.本文以《今古奇观》中的爱情与商业两类题材为对象,分析探讨泰州学派人本思想对文学内容和文学思想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7.
泰州学派与永嘉学派关于“学习”的思想非常丰富,在学习理念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泰州学派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传统,永嘉学派同样主张思考,反对盲从。在学习问题上,泰州学派主张有一个老老实实的态度。永嘉学派同样认为学习必须勤苦。泰州学派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倡乐学精神,永嘉学派不讲乐,但讲志。对待实践,永嘉学派的实学精神与泰州学派的实践中学刁都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可以说.泰州学派注重的是如何获取知识,怎样获取知识的问题,而永嘉学派所理为关注的则是怎样通过实践性学习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的问题。两者各有侧重,也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8.
永嘉学派与泰州学派都是在当时商品经济刺激下产生的带有启蒙意义的哲学学派,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两个学派学者代表的阶层也不同。永嘉学派与泰州学派思想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对永嘉学派与泰州学派思想渊源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两个学派的学术主旨与历史影响,从而使两个学派的历史文化成果更好地为今天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六点要求",阐明了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也揭示了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求真"是理想人格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新时代青年要在求"主义"之真、求"历史"之真、求"科技"之真上下功夫。"向善"表达了理想人格对崇高道德品质的追求,新时代青年要积极追求"以群越己"之善、"以义导利"之善和"以理规欲"之善。"臻美"是人对自身自由自觉本质的体悟,新时代青年要努力实现"崇高使命"之美、"自强不息"之美和"全面发展"之美。新时代青年理想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泰州学派是明代心学流变中特殊的一脉,其思想游离于传统价值观之外,饱受争议却又颇具魅力。分析泰州学派种种“出位”言行的产生原因,备受其推崇的侠精神之作用不可小觑,可以说,正是尚侠的理念引领他们在心学“异端”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深刻地影响了其思想言行以及后来的文风。同时,侠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元素经由泰州学派之手,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先前的特征,不仅与心学紧密联系,更与儒家、佛家思想交相辉映,在实践层面、思想层面和文学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应对世人对于“阳明学”诠释经典日益“空疏”的责难,泰州学派发起了一场旨在不背叛阳明学立场而修正王学之弊,让经典解读与“百姓日用”相联系,建构平民化诠释学的运动.他们以“身本论”替代“心本论”,重建儒家经典诠释形上学;以“淮南格物”替代“穷理”“正心”,发明“百姓日用之道”;以“践行”替代“践形”,主张经典平民化诠释之实用性.在其学说建构中,充满了近代文化转型的启蒙因子,佛学元素在经典平民化诠释的生成中不断闪现,颇具美学意义的“狂”是其独具的学派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明代泰州学派,本文首次揭示了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学术宗源之一是宋代心学大师陆象山,论述了王艮与陆、王心学的内在学术关系,为正确诠释泰州学派辟一蹊径。  相似文献   

13.
王襞是明代著名学者,泰州学派核心人物。王襞的佛道情结,除了受他的师友影响之外,更多地是为了避灾消难,补儒之残,为发展与宣传王学争取更大的自由空间。王襞晚年崇尚仙道,目的是为了消除心中的烦恼,促进心理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正在学校教育中,受人推崇的教育方式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教师不仅要教学生以知识,更要教学生以学习的方法。然而,面对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似乎在这之前应再加上一个"欲",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欲",这里的"欲"是指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只有有了学习的欲望,学习方法才有用,才能打到"鱼",这才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先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的欲望比学习  相似文献   

15.
泰州学派是明代后期由王守仁的得意门生王艮创立的一个全国性的启蒙学派。泰州学派的弟子遍及全国许多省市,影响波及全国,在海外也有较大影响。泰州学派的思想观念有许多宝贵之处,其主张男女人性与社会平等、提倡妇女自由解放、争取平等权利的妇女观很值得今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毕生躬行“师道”,追求通过社会教化方式来实现理想的社会之治。在为师目的上,他希望通过教育方式使社会能够形成“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状态;在为师要求上,他强调一个人必须“修身立本”而“内圣”,继之“处为天下万世师”而实现“外王”;在讲学内容上,他注重把百姓日用之“人欲”与圣人之道的“天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大成学”思想体系;在教育方法上,他注重案例式、启发式、榜样式的讲学创新,形成“百姓日用之学”的讲学风格;在教学对象上,他坚持“有教无类”,使得教育对象更加平民化。  相似文献   

17.
明中叶崛起的王学打破了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其自身包含了否定性因素,那就是对个体独立性的尊重和“心”(良知)之感性化。泰州学派极端地发展了这一点,以唯意志论形式造成了对社会秩序的冲击。李贽以泰州学派为起点,在理论上又向前跨越了关键性的一步。其“童心说”标志着他要彻底摆脱儒学封建义理的束缚,而他对“假道学”的公然宣战使他以异端的面目完全站到了传统儒学的对立面。  相似文献   

18.
李贽哲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启蒙特征首先他高扬了个体性原则,他的天赋平等、个性自由、利己自适的主张引出了近代意义的个人主义;其次,他为人的感性欲求张目,反对以天理压制人欲,开启了资产阶级自然人性论的源头;最后,他追求的理想人格"狂狷"与"亢龙"不再是高不可攀,而是具有平民化倾向,其中"亢龙"体现的殉道精神、战斗性格预示了职业革命家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在刻画了具有劣根性女性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失败的男性形象。其中《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和《心经》分别从欲望的三个方面,即身体之欲、自由之欲、乱伦之欲,描绘了一幅陷在欲望中挣扎并最终沉沦的男性画像。  相似文献   

20.
王襞是泰州学派乐学思想的维承者,也是泰州学派乐学思想的发展者.王襞认为,乐学乐在顺应心体的自然流畅,乐在主体深层次的心理体验,乐在无所倚的无私之乐.王襞的乐学思想是对泰州学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