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一、文本解读的视角:着眼"两处"说明文"教什么"更符合它的"文本性"?"教什么"才适合学生的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一步,就是要做好文本解读的工作。(一)发掘文本的知识趣味。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介绍的内容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教什么","怎样教"有效,是许多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疑难问题.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文本是对话的核心,对话的依据对文本的有效解读,将为学生开凿一条登山之路.如何深入解读文本,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以<孔乙己>几堂课为例,浅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正>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必要准备,阅读教学过程又反过来体现师生对文本的解读。没有不是为了"学"的"教",教学之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在多视角解读文本时,更应该从学生视角来解读;组织课堂教学更要尊重学生这个阅读主体。当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还须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教者,在组织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该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发现文本中存在的"张力",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学生心中产生"张力",最终让学生通过阅读消除"张力",进而完成一次对文本的"解读"。本文试结合几则教例谈谈阅读教学中如何生成"张力"。一、制造"矛盾"生成"张力"矛盾是一种抵触与对立。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对立与抵触之处,往往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进而产生"张力"。  相似文献   

5.
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视角看文本,这就要求教师不应站在教者"教"的角度解读文本,而应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在全新的阅读中感受文本,形成新的阅读体验,获得对文本的直接认识,积累阅读教学的"本我"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不带任何结论进行阅读。不带  相似文献   

6.
教师对文本的自主解读,不仅是一个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由阅读—理解—思考—启发的思维全过程的展现。这样的读,感受最真实,最贴近本真阅读状态;这样的解读,也最贴近学生的阅读感受。只有先对文本进行自主解读,才能真正从学生出发,设计教学,有效指导启发学生。所以教师先要自己读,根据"读"来设计"教",读的深浅决定了教的深浅。  相似文献   

7.
文本解读是"怎么教"变为"教什么"的必经之路,教师只有深入文本,才能准确地选择教学内容。而教师如何深入解读文本呢?即我们如何做到文本解读的"进去"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例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捕捉课堂生成,短文长教更灵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教科书是一种文本的话,那么学生则是另一种更需要老师用心去解读的文本,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就是解读这种文本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短文长教",会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数学课堂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思维和新方法.这些意外使我们的"短文长教"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设计教学前必须充分解读文本,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生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等提供依据.可以说,解读文本是聋校语文有效教学的起点. 一、重视解读文本 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搞清楚"教什么",客观分析学生"已懂"、"能懂"、"不懂"和"暂时不需要懂"的知识内容,并以此确定教学内容、目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其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陈曦 《小学语文教学》2012,(24):11-13,3
《小英雄雨来》选自管桦的中篇小说,选文已做了删节,但篇幅还是很长,一些教师和学生往往被这"长""吓"住了。其实解读文本后我们会发现本文内容浅显,故事性强,可长文短教。当然,短教不等于简单教、随便教,短教是建立在深刻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的。经过细读解读文本后,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思路:首先,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核心进行适当取舍,合理调控,在教学设  相似文献   

11.
艾明英 《教学随笔》2013,(18):99-100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内功,从"细读"、"品读"、"思读"中领悟作者意图,并结合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惟其如此,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深度结合。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如何教"。要知道"教什么",教师必须对文本作自我理解和阐释。教师把自己解读到的独特发现转换为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逐步发现、产生共鸣、理解作品,这是"如何教"的问题。语文教学受到抨击和批判,教学效果不佳,归根到底是由于教师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模糊与粗糙处理造成的。一、"教什么"的问题文本解读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定式思维下的解读套化、僵化和浅显化等方面,这是阅读教学常常让人感到索然无味的根源。教师解读文本不是从人性、文化、生活的角度去思考,而是单纯地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基本立场、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的文本解读观以及整体思维方式,融贯式教材文本解读以人文化育为价值取向,以教材文本为解读本体和多维整合基点,以"读者—文本—作者"间的多向交互作用为解读发生机制,坚持系统性、创造性、规约性原则,经由文本素读、文本细读、文本研读、文本创读四个基本环节理解和创生文本内含,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生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因为”怎样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解读文本,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15.
龚自伟 《考试周刊》2014,(40):34-35
对语文来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言是"形式",亦是"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体式角度,从学情角度,从课程目标角度出发,做出既突出多元,又重视一元的准确透彻的解读,让课堂回归文本,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  相似文献   

16.
文本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解读好文本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阿兰兹教授说:当教师不能理解所教的科目时,或者缺乏充分的例子解释时,讲解就会模糊不清。所以,文本解读是优化"教学文本"、提高课堂质量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什么,什么不教;文本解读止于何处;学生应学什么,什么不做要求……这些都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热议的话题,同时也存在广泛争议。围绕"语文"教,应当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18.
解读文本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因为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知道教师该教什么,学生该学什么;只有透彻地解读文本,教师才能决定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能否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解读文本?一.把握原则,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说工具性就是指要培养学生理解汉语,运用汉语能力,让学生会听会读,  相似文献   

19.
黄雪琴 《广西教育》2007,(6A):21-21
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因为“怎样教”的前提,是首先明确“教什么”,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解读文本,就是要与文本展开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把握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却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正新修订的2011年版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实现这几者之间的和谐对话,教师就必须立足文本、尊重文本,借助文本这一中介,领会作者的用心,理解编者的意图,体现教者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学情。可见,要想成就一堂精彩的语文课,首先要解读好文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解读文本,就要会心潜入,方可知其意、闻其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