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字面意义在惯用语理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进 《现代语文》2006,(4):50-51
汉语惯用语是熟语中的一种.尽管学界对惯用语的定义还不尽一致,但是它作为汉语中富有魅力的表达形式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20世纪80年代后,惯用语的研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人们借鉴西方语言学者的惯用语研究成果对汉语惯用语深入剖析诠释,极大地推动了汉语惯用语的研究.近些年兴起的认知语言学或是认知心理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开辟了惯用语研究的新天地,有学者已经注意到惯用语字面意义对惯用语理解的作用,但仍有忽视字面意义的倾向,我们拟对字面意义在惯用语的理解中的作用加以梳理,以科学认识惯用语字面意义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汉语惯用语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意义往往不同于其构成成分所组成的字面意义。本文运用Lakoff和Johnson关于惯用语产生的认知机制的观点,通过实例分析来探究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常规知识三种认知机制在惯用语理解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惯用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62名留学生为被试,采用对多项选择题进行选择判断的实验方法,探讨了无语境、中语境和强语境三种条件下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理解的特点。结果表明,在无语境和中语境条件下,留学生主要从字面意义方面理解汉语惯用语;在强语境条件下,留学生主要从比喻意义方面理解汉语惯用语。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留学生主要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汉语惯用语,中语境对留学生理解汉语惯用语的比喻意义没有促进作用,然而强语境能促进留学生理解汉语惯用语的比喻意义。  相似文献   

4.
成语、歇后语、惯用语是人们所熟悉和常用的固定短语,它们经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三者的性质相似,但也有各自的特点。成语的内容是整体性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基本一致的是极少数,如“先人后己”、“求同存异”等,绝大多数的成语不是字面上的意  相似文献   

5.
汉语惯用语是一种具有比喻意义的惯用的定型词组.本文以<惯用语例释>和<熟语大全--惯用语集锦>为语料库,阐述汉语惯用语语义的重要特点--"表意的双层性",即字面义和比喻义;并进一步探究隐喻在惯用语双层语义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所谓“熟语”,就是指常用而结构定型的短语或语句,它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关于成语,中学生对它非常熟悉,在此不作赘述。本文仅就熟语的其他几种类型作些简要分析。一、惯用语惯用语是人们常用的口语性很强的固定短语,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构上具有固定性,但固定性又不很强的特点。惯用语可以增减或改换词语,如“碰钉子”可以说成“碰了个软钉子”,“耍花招”可说成“耍花样”、“耍手脚”。2.意义上具有形象概括的特点。惯用语具有比喻义和引申义,它的实际语义是字面意义的“升华”。惯用语用来表情达意时,则具有形象概…  相似文献   

7.
惯用语语义可分析性理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结构主义的观点,惯用语是一种"死喻",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其意义是不可分析的。认知语言学经验主义观则认为,惯用语作为深藏在人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的表层现象,其意义是可分析的,可活用的。文章所分析的惯用语意义的四个理据说明惯用语是可以分析的或可分解的,惯用语的意义是可以推导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虽然惯用语是以概念为本体,其语义的形成和理解具有文化背景性和认知理据性。  相似文献   

8.
成语、歇后语、惯用语是人们所熟悉和常用的固定短语, 它们经常作为完整的意义单位来运用,三者的性质相似,但也有各自的特点。成语的内容是整体性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基本一致的是极少数(如  相似文献   

9.
在汉英语言中有许多惯用语用到了颜色词.但这些颜色词大多不能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本文运用Lakoff&Johnson关于惯用语产生的认知机制的观点,试分析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常规知识等三种认知机制在惯用语中颜色词的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族的惯用语是固定结构关系和完整意义的词语组合。它是由词语组成的定型短语,但又区别于一般短语。一般短语是实指,而惯用语是字面意义的虚指。它的修辞手段既有一般共性,又有独特个性。从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和对偶5个方面揭示了哈萨克惯用语的修辞手段,概括了其修辞手法,展示了其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以论孟诗学的两个重要关键词诗可以兴与以意逆志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其蕴含的深广的文化元素和思想底蕴。说明今人以纯文学化的诗学观念读经学,往往淡忘或遮蔽了这些诗学观念里面所蕴涵的丰厚的思想资源,故此认为应该将两大阐释进路(纯诗学进路、经学化进路)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这将是一种既富于历史厚重感又极具现代性色泽的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2.
国俗语义是指词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附加有民族的历史文化色彩,是民族性的体现。空间方位概念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中的最直接的身体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空间方位词表达了最基本的空间概念。但英汉空间方位词在长期的使用中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拥有了自身的国俗语义。空间方位词的国俗语义的产生既与该民族的文化有关,又受到人的认知模式的影响。在对空间方位词国俗语义的理解过程中隐喻及概念整合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空间概念是人在幼儿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概念之一,它是人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之一。本文以方位介词in为例,论述其从空间意义到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旨在揭示人类的自身经验在形成抽象概念意义中的作用和心理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利用两种概念的相似性、用已知概念去表达未知概念的隐喻认知模式对理解和掌握一词多义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隐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并提出通过掌握基本范畴词汇、寻找词义间的相似性以及在语境中理解隐喻等方法来提高隐喻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词的内涵意义是基于概念之上的意义,它总能引发出一种甚至多种联想:同一个词的内涵意义因人、因时、因文化而异,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因此,要准确地把握词的内涵意义需结合多种因素。另一方面,词的内涵意义的表现方式也复杂多样,而最常见的是与一些修辞手段的结合,从而取得特殊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有关词义扩大,前人虽然已有不少的论述,只是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外延的扩大与词义的扩大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脸"类词语的意义是否扩大了?从原指一类事物到指不止一类事物是否为词义扩大?由特指到泛指,由个别到一般又是什么样的情况。本文即是试着对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意见,并兼及词义扩大界定的标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育",教育学最基本的范畴、最重要的概念;"教育",教育事业的核心观点、最起码的术语。以笔者换一个新的角度,重新思考"教育是什么",从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和风细雨中的"慢的艺术";是在追求真善美、领悟人生真谛中"体验的过程";是不断的圆满过程中"遗憾的艺术";是生命得以不断延续和精彩绽放的过程中"悟的过程"等方面,重新回答教育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8.
幸福问题,有一种“拱廊街计划”式的相似,好奇的眼睛与征服的野心总使人坚信可以寻觅到开启的密钥,而迷宫般的繁复与庞杂却使其往往无法真正解读幸福的精神暗码。文章试图借用“拱廊街计划”作为某种隐喻,寻求观测幸福问题的“另类眼睛”:其一,在现代性流动、新奇、碎片、偶然的呈现特质中,幸福问题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又是沿着什么样的理路发生变化?其二,生存并跃动于行动者关系中的幸福感会不会只是个人主观之事?它是如何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修正的?其三,福特主义的工资增加方式与幸福教育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结?作为文化实践的幸福教育需要怎样的“延迟”?  相似文献   

19.
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小学德育课堂巡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课堂所要回归的生活世界是一个事实世界与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不是仅仅使人去认识一个事实世界,它的更为重要的职能是指引人们进入意义的世界。德育课堂是一个探索生活意义的课堂。它要使儿童逐渐去理解和体验:生活是有意义的,生活中的我是有价值的,它还要在不断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意义场域。德育课堂是迷人的,这是因为意义世界是充满人性的世界,追寻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人的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生命的潜能都被激活,各种能量都能得到释放。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社会的本体论意义,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显著.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以塑造人、完善人为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与人性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是发展人性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人性的发展性,真正做到尊重人、依赖人、塑造人,不断提升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