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三农”问题是困扰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棘手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
“三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对农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农民教育直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有利于广开门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三农”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是成功的,但存在着不少问题。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提高农民素质,发展企业型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凸显,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素质对解决“三农”问题影响很大;在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农村成人教育对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三农”问题目前集中体现在农民增收难。农民增收难的直接原因在于农业人口素质偏低,使得农业、农民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同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解决三农问题有效途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现实社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一定要跳出“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城乡一体化和管理法制化,创新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三农”问题的破解与农民教育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能否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民的进步和发展,农民的进步和发展又取决于农民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当今中国发展的焦点问题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将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和命运。当前 ,最重要的是切实保障农民的权利 ,给农民以国民待遇 ,振兴农村经济 ,加快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是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关系到党的兴旺和国家稳定的根本问题,也关系到我国战略目标稳步实施的问题。农村科技现状滞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信息化程度落后,是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障碍。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村“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加快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介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温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认真分析中国“三农”的问题形成的原因,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实现中华民旅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我们需要怎样的“重农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我国实施"重农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然选择,考虑到当前"三农"问题的交织性、复杂性特征,农民持续增收可视为化解"三农"问题和实施"重农主义"的关键.这种"重农主义"应是本土化的、以农民增收为主导的,而农民增收只有立足于农民自生型增收能力增强才具有持续性.农民自生型增收能力增强需要从部门关联而不是部门割裂、渐进开放而不是对外封闭的角度来理解,考虑到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的依赖性,因此需要从农村制度创新或体制完善的角度增强自生型增收能力,并坚持主要从自发秩序演化、而不是外力强制实施的角度来推进体制完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凸显,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乃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将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周恩来一贯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主张。他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出发,在中国共产党内第一个提出中国在发展经济中,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同时认为农业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农、集约经营的道路;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落实农民的经济利益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对于农村工作,周恩来提出一方面要加强领导,另一方面要通过综合治理方法,全面发展农村。  相似文献   

14.
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5.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造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有:城市偏向政策和制度;乡镇机构臃肿;一些地方政府搞形式主义,实施“政绩工程”。给农民真正落实“国民待遇”;改革乡镇机构,精简乡镇机构人员;完善农业农村立法,强化监督;建立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组织,是当前减轻农民负担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种说法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实际上,无论在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从理性农民假说和现代产权理论的观点看,这种说法都是不科学的。对于现代农民来说,“收入”才是“命根子”。因此,破解“三农”问题,必须冲破传统土地“命根子”说的束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三农”问题的概念,但在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中,已经涵盖了破解“三农”问题的思路。他在对待农村改革问题上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允许看,不强制,不搞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被邓小平放在战略地位考虑,提出了“两个飞跃”思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先富起来,鼓励先富,扶持先富,引导先富,促进共富,避免两极分化;在破解“三农”问题上判断一切改革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并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及区域发展中“两个大局”的思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全国城镇集体土地征用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不断增加,他们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已日益成为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而且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妥善解决城镇社区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热点,更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9个中央1号文件在"三农"政策上实现了转折性突破.20世纪80年代5个中央1号文件主要针对传统计划经济的弊端,实行放活政策和市场取向改革,重塑农村经营主体并为其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根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和"两个趋向"论断,新世纪初4个中央1号文件将农业养育工业的政策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向"三农"提供更多的公共品,以改善"三农"发展的政策环境.认识突破与理论创新不仅为9个中央1号文件实现政策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还将积极影响未来"三农"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