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学生科研选题能力培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选题是大学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前提,而科研选题能力又是个体能力体系的重要一项。通过对大学生科研选题能力培养策略的探讨,为培养大学生科研选题能力,完善个体能力体系,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大学本科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缺乏和科研思维能力不足,应从培养大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行科研选题以及指导学生完成科研成果等方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3.
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报对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起到了激发其科研热情、引导科研和指导论文写作三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学报为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提高学报质量、直接参与论文指导、提出选题进行征文、刊登大学生优秀论文以及向大学生赠阅学报。  相似文献   

4.
笔者探讨了护理专业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护理专业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效果最明显,在提高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等科研能力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在提高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方面的作用尚不十分理想,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衡水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选题从总体上讲是较好的,但也存在着选题过大、表述不完整、选题应用性滞后、选题重复等问题.对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与完善:选题要小而具体;教师指导要给力,避免重复选题;选题对实践要有指导价值;选题要结合自己熟悉的领域做深入探究;还要考虑自己的科研能力与完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英语专业1998级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及答辩情况探讨了“语言学”这门课程在培养高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方面的特殊作用,并且详细介绍了“语言学”课程的任务和内容。  相似文献   

7.
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当今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而科研实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选题、文献调研、基本技能培训、独立设计与开展实验以及撰写总结报告与论文等方面对科研实践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同时对各阶段的必要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对大学生从事科研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科研训练是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训练使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素养,增强科研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结合学生学习兴趣、把好科研训练活动选题关、完善规章、规范科研训练的管理、加强指导教师管理、建立学生创新教育立项制度和创新教育奖励学分制度,积极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等措施提高科研训练活动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选题是科研工作的首要环节。本文结合远程教育科研实际,论述了远程教育科研课题选择应予重视的几个方面:选题的基本原则;课题的一般来源;选题的基本策略。文章对选题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与远程教育科研新手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0.
科研性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一些现实问题的调查与研究,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它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深化理论学习、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此,应从指导教师、资金投入、过程控制和质量测评等方面创造条件,以推动大学生科研性学习。  相似文献   

11.
建立大学数学建模竞赛论文评价的递阶层次结构图,以建模专家给出的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判断矩阵为基础,利用几何平均法求出具有一致性的综合判断矩阵,从而建立了大学数学建模竞赛论文评价的AHP群决策数学模型,为评价大学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提供一种科学、有效、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开展电子设计竞赛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开展的基本情况,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在电子设计竞赛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论述了电子设计竞赛对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的影响,对加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引导作用、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电子设计竞赛的意义,指出依托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一平台,促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推进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国内理论界关于如何加强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研究加强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文化建设问题,便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回顾高校科研文化研究,提出加强地方性科研文化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一个完善的本科生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对于帮助大学生养成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需要,具有重大实践意义。从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创新科技竞赛、参与科研训练和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等多方面出发,构建一个全员参与、全培养过程覆盖、全方位管理的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以基于项目的学习(PBL)为理论依据,结合PBL的实施步骤以及多媒体学科竞赛活动流程,构建了基于项目的大学生多媒体学科竞赛指导模式,该模式在操作上包括项目确定、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参与竞赛、总结反思等五个环节,围绕这五个环节重点分析了学生的创作活动和教师的指导活动,并指出了该模式应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北京工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着眼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规范化,采取“0.5+0.5”毕业设计模式,与开放实验室、本科生导师制、组建混合型研究团队、学生科技竞赛等多种途径紧密结合,显著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相似文献   

18.
针对新升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如管理制度欠完善、科研档案管理载体单一、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档案意识不强等,分析其原因,并相应提出改进新升本科院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结合当前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介绍了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采取科学规划、深化质量工程、实施实验室建设项目化管理、实验室管理科学化等措施建设实验室,并相应采取设置创新实践学分、在本科生中开展教师指导科研训练、实施项目化实验室开放、将学科竞赛纳入常规教学管理等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方式方法及实践成效。介绍了实验室发展和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提升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做法及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Among science educators, current interest i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UR) is influenced both by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the research apprenticeship in scientists’ preparation and by concerns about replacing the current scientific workforce. Recent research has begun to demonstrate the range of personal, professional, and intellectual benefits for STEM students from participating in UR, yet the processes by which student-advisor interactions contribute to these benefits are little understood. We employ situated learning theory (Lave and Wenger,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in 1991) to examine the role of student-advisor interactions in apprenticing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acculturating students to the norms, values,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science. This qualitative study examines interviews with a diverse sample of 73 undergraduate research students from two research-extensive institutions. From these interviews, we articulate a continuum of practices that research mentors employed in three domains to support undergraduate scientists-in-training: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personal/emotional support. The needs of novice students differed from those of experienced students in each of these areas. Novice students needed clear expectations, guidelines, and orientation to their specific research project, while experienced students needed broader socialization in adopting the traits, habits, and tempera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Underrepresented minority student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women, gained confidence from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research mentors and broadened their future career and educational possibilities.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t research-extensive universities exemplifies a cycle of scientific learning and practice where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s are mentored by graduate students and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who are themselves apprentices to faculty members. As such, research mentor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dual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aspects of their advising rol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shaping students’ identities and career trajecto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