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五律首句仄起平收式的平仄变化是: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乎平仄,平平仄仄平。  相似文献   

2.
反北山嘲潘音达人知进退,曲士岂同谋。尽使藏身去,谁当为国忧?烟霞成痼癖,声价藉巢由。虎啸雄心在,胡为鹤唳愁。【诗律】平起不入韵式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按:"达""国""藉",为入声字。  相似文献   

3.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诗律】平起不入韵式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按:"十""一""别"为入声字。  相似文献   

4.
自学报考汉语言文学的同学都免不了要过《古代汉语》这个“鬼门关”,它之所以难学难过,是因为它远离了我们现实生活,并且它又不是光靠背诵、记忆所能奏效的。在《古代汉语》中诗词律部分又是难中之难。下面我就诗的平仄部分谈一点学习过程中总结的小技巧,提供给广大同学。讲究平仄是近体诗最主要的特点,所谓“平”是指平声,“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看似复杂,其实每首诗不过由四种句式组合而成。其中五言律诗的四种句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我们姑且把它定…  相似文献   

5.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与初本在内容上有不少增删和修改,其中最为明显者是对诗律中的“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句的解释截然不同。先看修订前的说法;近体诗中的“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这主要是指下列两种句式中的七言的第六字可以改变平仄(拗),其条件是必须有“救”:(1)在(丙)抻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  相似文献   

6.
现行《古代汉语》教材,或把“仄仄平平平仄平”(五言为“平平平仄平”)句式略而不提,或将其视为甲、乙种句之间的“对句相救”,不尽妥当。本文认为,此种句式是独立的,是乙种句式的变格。在阅读、写作和分析律诗、绝句时,是一种不容忽略的平仄句式。  相似文献   

7.
“裳”是一个多音字,《新华字典》注:①CHáNG遮蔽下体的衣裙;②SHANG犤衣裳犦衣服。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裳”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读成“SHANG”,笔者认为此处的“裳”应读“CHáNG”,理由有三点:一、根据近体诗的格律近体诗对平仄声调的安排有极为严格的规定,诗人正是通过平仄交错来构造诗歌抑扬顿挫的声韵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七言律诗,按七律的平仄格式,此诗为“仄起式”,首联平仄声调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有○表示可平可仄),勿庸置疑,“裳”字当是…  相似文献   

8.
4.律句平仄的基本格式 律句平仄的基本格式有四种,其中五言律句的基本格式是: 甲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相似文献   

9.
汉语成语的声调搭配形式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语音划分平仄的理论可予以分类统计。分类统计表明:平平仄仄式、平平平仄式和仄仄平平式是最重要的声调组合形式,根据一、三位上的声调可以不论的原则,可以得出汉语成语平仄搭配具有对称性特点。同时,在并列式成语中,以第二字是平声字、第四字是仄声字的居多,即先"平"后"仄"的形式居多。  相似文献   

10.
应用数学四阶矩阵描述五言诗组句结联的集合,并用聚类分析法将矩阵内五言诗二、四字位平仄一致或相异的句簇与唐代律诗句、联的声律规则进行对照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符合唐代五言律诗声律规则的句、联聚类在句中第二、第四字平仄不同和联内第二、第七字平仄不同的句簇中.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诗联聚类在opopo,ozopo句簇中,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诗联聚类在opozo,ozopo句簇中.二、四同平的"平平仄平仄"句不是平平平仄仄第三第四两字位置的互换,是"特拗而律"的特别律句.  相似文献   

11.
在占汉语中,关于诗律“犯孤平”的问题,一般诗律论者大有一致的认识。《古代汉语》(郭锡良、何九盈等主编)是这样记载的:在(乙)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如果改成了“仄”,全句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叫“犯孤平”。前提很明确,是“在(乙)种句……中”。在山东电视大学印行的《录音讲义》中写道:“所谓的犯孤平,只是指‘乙’种句这一种情况而言,如果在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五、七言格律诗。掌握这类诗的格律,对于正确理解诗意和正确朗读,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许多人都觉得平仄格式难记。其实平仄格式(这里只讨论五、七言律绝和五、七言律诗),只要记住两种基本句式,就可以推导出五、七言律绝和五、七言律诗的全部平仄格式。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推导法”。这两种基本句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绝句由两联四句构成。这两种句式分别为五言绝句中两的联出句的格式。根据联句平仄相对的原则,可推导出各自的对句,从而分别组成一联,即: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中的《山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在教材生字表中标读“xié”。依我愚见,该字在这里应该读“xiá”才正确。根据诗歌的表现形式,该诗属于格律诗。格律诗是唐代产生的诗体,讲究字数、韵脚、平仄和对仗。这首诗中“,斜”“、家”和“花”必须押韵。查看《辞源》《、辞海》,斜”字在古代读“xiá”,在现代读“xié”。《山行》是属于今体诗平仄格式中的“仄起入韵”格式,首句必须入韵。试看《山行》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平)仄平,远上寒山石径斜·,平平(平)仄仄平平。白云…  相似文献   

14.
浅谈对偶     
对偶就是“对对子”,对联就是对偶句.对偶是两个句子相对,所谓“相对”是指哪些方面呢?有严式和宽式的分别,严式要求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拗,没有重复的字。一、严式: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自嘲》)这首诗的第三、四,五、六句都是对偶句。拿五六句来说,两句字数相等,都是七个字,结构也相同.都是“状—谓—宾”式,词性相对,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很严整。平仄相拗,前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后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很工整,两句没有重复字.这足严格的对偶.律诗要求第三、四句,五、六句是这样严式的对偶.绝句不用对仗,若用可以在第一二句,极少数在  相似文献   

15.
四、(题目略,下同。)孤平拗救:在平收的句子中(指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全句除韵脚是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这种情形便是犯孤平。犯孤平后需  相似文献   

16.
备课心得交流 小学语文第五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进行美育的好文章。它包含了诸多“美”的因素: 一、音乐美——音节匀称,平仄协调 这篇课文读起来特别上口,就像朗诵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又像吟唱一曲欢快的歌。什么原因呢?在于课文具有音乐美。首先,它音节匀称。请看写形成海水“种种色彩”原因的句子:“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写珊瑚的句子:“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美丽的鹿角。”写鱼群的句子:“有的身上长着彩色的条纹,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等等。其次,文章在用词上平仄协调,如: 平平仄仄:千奇百怪 仄仄平平:四脚朝天、寸步难移 平仄仄平:颜色不一 仄平平仄:五光十色  相似文献   

17.
五言今体诗包括两联四句的五言绝句、三联六句的五言小律、四言八句的五言律诗、少则五联十句、多则百联二百句的五言排律这四种。如果对姚鼐的《今体诗抄》进行举证分析,便不难发现:其平仄句式凡23个,可分甲、乙、丙、丁四个系列,每个系列都包含基本平仄句式及其变格平仄句式两类,基本平仄句式每个系列都只有一个,变格平仄句式每个系列都有若干个,数量并不完全相等。不论是平韵诗,还是仄韵诗,只要是五言今体诗篇,其各个诗句的平仄配搭就要符合以上23个平仄句式中某几个平仄句式,不能有另外的平仄句式;若有,那就一定不是五言今体诗篇。当然,在各个诗句平仄配搭完全符合23个平仄句式中某几个平仄句式的前提下,诗句在配搭成篇时,其平仄还必须合乎“对”和“粘”的规则,在押韵和对仗上,也要符合格律标准,否则,也一定不是五言今体诗。  相似文献   

18.
杜甫七言律诗《秋兴八首》之一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历来被推为倒置的范例,至于因何而倒,则见仁见智了。今有人认为:“只有按倒置句排列,才符合平仄节奏的要求: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否则就不合规律了。”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讨论的。我们先抄录这两句凡十四字《广韵》中的音韵地位,然后比较一下“正序”句与倒置句的平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话     
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伦敦玛莉莲买了件旗袍送妈妈,莫斯科的夫司基爱上牛肉面疙瘩。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平仄? 平仄是一种声调关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就是“侧”,就是不平。平声和仄声是对立的。按声调性质(即发音的高低升降),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上声是升的,去声是降的,入声特别短促);因此,四声被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近体诗要求平仄交错。就是在两个诗句中,在本句中平仄是交错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金沙水拍云崖暖仄仄|平平|仄仄|平大渡桥横铁索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