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红娟 《图书馆论坛》2006,26(5):246-247
人的爱好五花八门,打鱼捞虾,养花种草,上网下棋,各有不同,读书是其中之一。人的爱好不同,日常生活和看待世界就有了不一样的态度,但相比之下,读书的爱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我的童年好像是特别现世刻板的生活,只能通过精神的方式,从诗词歌赋中想象这个世界.阅读诗词,你会想了解诗人的一生发生了什么故事,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顺着这条线往下挖,眼前便出现了一个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深邃杳渺、我们想象不到又没有边界的世界. 当下,有些人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但从务虚的角度来讲,读书和不读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有几天不读书,我的心里就会特别慌.有书作陪,我生活中其他的娱乐,都慢慢地退居其次了.读书,让我的生活有了精神的愉悦和陪伴.  相似文献   

3.
从“校对猎异”谈起———也论“校异同”与“校是非”□孙培镜长期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大都有一种职业“癖好”。比如,平时走在大街上,专注于挑匾牌、广告上的文字差错;坐在电视机前,专注于挑屏幕上的文字差错;甚至看亲朋的来信,也爱挑文字、标点上的毛病。这种“癖...  相似文献   

4.
4月23日是世界文学的象征日,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维加等许多著名的作家都在这一天出生或逝世。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鼓励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发现读书的乐趣。时间虽不长,成长却很快,目前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4月23日这一天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日”活动。我国这两年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也可谓有声有色。发展如此之快,原因无外乎有二:一是读书很重要。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二是读书作为一种习惯正面临危机…  相似文献   

5.
清人涨潮在<幽梦影>中说:"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如此说来,蝶之于花,泉之于山,苔之于石,藻之于水,藤萝之于乔木,均是不可或缺之物.可见癖好之于人生,实是独特的文化个性的体现.当今读书界中有"书癖"者甚多,"八闽之子"林公武先生便是其一.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伍尔芙曾戏言,给人读书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听任何建议。尽管如此,古往今来,读书人总是给人提出各式各样的读书建议。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向人们兜售自己的看法。读书人各有癖好,喜欢读不同的书且有不同的读法,因而就会有不同的阅读建议。这里刊出的三篇书评,布鲁姆迷恋于文学经典而强调阅读的精神体验,凯里专注于自己阅读个性而开导大众阅读,至于费德勒,以通俗文学的赞美者来和读者分享这一文学作品的文之悦。作为读书人,他们均为英美知名高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即将开启大幕之际,我们迎来了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上海世博会本身就是一部史无前例的“百科全书”。读书有泛读和精读、分类阅读和主题阅读等方法,参观世博会同样如此。在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中,多数人只会进入园区一次,时间有限,可在快速浏览、对世博会留下一个大体印象的同时,集中看几个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场馆和文艺活动。而准备多次人园的参观者,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06,(12):4-4
现代人有一种感觉.读书好像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高科技的传媒取代了以往南书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这些传媒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但是.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因此.书籍依然是获取资讯和增长理解力的重要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更需要阅读。  相似文献   

9.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10.
胡适读书的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茜 《图书馆杂志》2005,24(12):89-91
读书在我国国民的生活中已经有了淡出的迹象,有资料显示,在我国识字人群当中,1999年的阅读率为60.45%,2003年下降为51.7%,并且仅有5%的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这是一种现状,也是一个背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读书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读书观?当我们走进胡适的读书世界以后。就会感觉到,那里有一缕清风向我们徐徐吹来,让我们沉静,更让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1.
编后     
正正好是"4·23"世界读书日,各路媒体充斥着各式各样的阅读推广,让人为难的是,这一年一度的吊命强心剂到底该颓废地理解为应景文章,还是以宽容的心态期待情况会越来越好?喜欢读书的人不用别人提醒,不读的你跪着求他也没用。法制地在中小学开设阅读课胜过所有的苦口婆心。本期特约了两篇宁夏名家的稿子。石舒清以其一贯的平静之下激流涌动的风格,和大家分享了他的私人采访经历。他爱书成癖,若以个人风格和修养为脉络,将来闲暇之时用"石舒清私人藏书目录"加以整合,不失为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怪僻·怪癖错例:街道办事处刘主任提醒我们,杨某不仅怀有抵触情绪,而且性格怪癖,跟他谈话要讲究方式方法。辨析:这里的“怪癖”应为“怪僻”。“怪僻”与“怪癖”读音相近,但词性和词义均有所不同。“怪僻”属形容词,是古怪的意思,用于形容脾气、性情或性格的古怪,“僻”(pì)在这里本身就有“性情古怪,跟一般人合不来”的意思。“癖”(pǐ)指嗜好或特别的爱好,“怪癖”指古怪的癖好或嗜好。例句意在说明“杨某”的性格古怪,而不是说他有什么特别的爱好或嗜好,因此应当用“怪僻”而不宜用“怪癖”。《常见易错字词辨析》选摘@赵增秀…  相似文献   

13.
为学之道,一究根抵,二讲境界。以古人才学识论之,前者偏于才学积垒,后者偏于见识修炼,依这种见解来择书、读书,就又引出一个书的二分法来,一类书授人以学术与知识;一类书授人以思想和智慧;还有些书兼而授之。很显然,由顾晓鸣先生编定的《西方智慧通典》当归于后两类。 这本书有一个副题:“对多维世界的一百种眼光”。品味起来,实在比正题更灵动犀睿,更能撩起旁人的阅读兴趣,而书以“典”名多少给人一种板凝滞重的印象。在常人眼里,典册高文  相似文献   

14.
《出版视野》2008,(3):27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们都在展卷读书.接受文化的洗礼,表达对知识的崇敬。当天.重庆书城开展的以“沐浴知识的阳光——4.23世界读书日”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吸引了全市大批读者热情参与。走进重庆书城.读者们纷纷在一面文化墙上签名并留下阅读的点滴感受.表达对读书活动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2014年2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国电视台采访时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据新华社电)习近平主席关于读书这段谈话,为我们提供了读书的强大动力和学习榜样.我们应将读书作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和需要,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和生活方式,而不是任务和负担.读书有哪些好处呢?我认为读书的好处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图书馆》2010,(3):51-51
为纪念第15个世界读书日,积极倡导全民阅读,引导大众爱读书、读好书,南京图书馆特别推出了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除着力打造高层次学习平台的高端讲座这一重头戏外,陶风读书会、阅读丰富我的童年少儿阅读活动以  相似文献   

17.
围观,网络新兴用语。若某人做出非常醒目的行为就有可能招致围观,也指中国人有围观特别事物的癖好。多见于论坛和微博中。围观通常也能表达出一个具体的人群对特定的某一人,一群人或者某种特定事物的态度。比如:XXX街头惊现非主流现场摆POSS,引发数千人围观,一度导致交通瘫痪。围观者的心理模式为:好奇心理、从众心理、漠视所有与己...  相似文献   

18.
金州纺织厂工会职工图书馆有一馆五窒,总面积396.86平方米,总藏书68863册,杂志136种,报纸14份,专职管理员2人,积极分子11人,持证读者6,000余人(占职工总人数的52%),有读书活动小组429个,参加读书的职工达到8,874人。图书流通量每月平均3000余册次。随着企业内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厂职工的读书活动阵地也在不断扩展,特别是经过1986年的停馆改建,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基本上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读书人读书成瘾,爱书成癖,日久天长,气场往往与众不同。文雅些说,是书生气;直白点讲,是呆傻气。称泛“书生”,臧否未定;直呼“书呆子”,褒贬自明。好在书呆子不以为忤,反倒乐用张岱语来解嘲:“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话虽这么说,书呆子心里也明白,那些与己有交情者,大多仍属同一类人,毕竟同声方可相应,同气才好相求。  相似文献   

20.
人与人之间需要了解和沟通.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可以.带给人无穷的乐趣.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群体一名人或明星,大多数人更有一种了解的渴望。因此,这种渴望,也就催生了一种节目类型,人物专访类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