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卑是我国最早建立政权并且列为正统王朝的北方民族,继匈奴之后再一次统一蒙古高原;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政权,以显赫的声名载入史册的部族;它的各部建立了诸多政权,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它的制度、习俗被后起的北方民族所因袭。内蒙古是鲜卑民族发源、发展、壮大的主要历史舞台。把鲜卑的历史研究清楚,对于解决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上的许多问题无疑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它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公元前209—174年)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匈奴征服了许多邻族,控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在中国北方,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奴隶制政权。这个政权自公元前209年至公元91年,存在了三百年左右。在匈奴政权存在的历史过程中,不仅和中原发生关系,而且与西域的关系也很密切。  相似文献   

3.
匈奴人在中国最早建立了游牧政权,并统一北方草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对匈奴历史的研究长期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由于史料相对缺乏,近年来匈奴史研究的开拓性较为有限。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李春梅研究员撰写的《匈奴政权及相关制度研究》一书,在悉心研读史料的基础上,认为匈奴出现于中国历史并与诸侯国接触的时间应该在战国时期,匈奴的贵人会议是单于的附属机构而不是原始民主制下的决策机构,匈奴的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构成“四角”,“四角”下各有六个万骑长,构成了匈奴的“二十四长”等。作者以匈奴政权及其相关制度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价值的观点,推进了匈奴政治制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秦末汉初,长期的战乱使得社会经济凋敝,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百废待兴。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匈奴屡次南侵中原。西汉的几位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内政权,恢复民生经济,在对匈奴的关系上采取“和”与“战”的双重战略,以“和”为主导。文章拟就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关系演变作一梳理,并总结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纷纷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其间,匈奴族共建立四个政权。本试图通过对匈奴四政权建立道路的阐述,揭示其政权的建立具有乘乱而起,依靠宗亲,以部立国以及建国仓促等共同特征及其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6.
西汉中央政权对匈奴的战争是一场国内民族战争。匈奴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南下杀掠,给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和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北方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的损失;对西汉统一的中央政权构成极大的威力。因此,汉武帝对匈奴奴隶主贵族集团进行征讨是完全必要的。本文拟在作战方针上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北朝时期是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最尖锐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自司马氏南迁,我国北方便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的匈奴、氐、羯、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逐鹿中原,彼此之间进行了残酷的厮杀,都力争在中原建立政权,取得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在河北境内建立政权的,十六国时期有羯族建立的后赵,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和后燕,氐族符坚建立的前秦。北朝时期有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鲜卑化汉人高欢及其子建立的东魏和北齐。五胡十六国的长期纷争,除了后赵和前秦两次暂短地统一北方之外,河北一直是割据势力相互争夺的地方,因此,使河北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匈奴在北方建立了四个政权,该期匈奴政权的建设具有自身特点。在职官制度上,尽量沿袭魏晋制度,同时,又保留了胡制体系。在政权形式上实行胡汉联合专政,在职能分配与权力分配上采取胡武汉、胡重汉轻的做法,以确保匈奴贵族的支配地位。在封建礼仪上,效仿汉族政权祭天祀祖,修城池宫观,以表明其正统形象。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在北方建立的四个政权,既不同于以往的匈奴政权性质,也不同于同一时期其它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具有自身特点.该期匈奴政权具有浓厚的封建性质;除汉人之外唯我独尊的民族心理;吸收汉民族表层东西多,重封建礼法制度、文化建设而轻经济建设,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其国祚短暂.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时期建立大夏政权的赫连氏,为匈奴与鲜卑混血儿铁弗刘氏的后裔,早在拓跋鲜卑建立“代”政权之前,二者就因为有相同的血缘而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共生”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铁弗刘氏与拓跋鲜卑之间开始突破血亲的限制,全面拓展了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联系,双方关系朝着复杂化的方向演变,二者之间有时表现为称臣纳贡的宗藩关系,有时则因为利益冲突而表现为敌我对立的关系。拓跋鲜卑与铁弗刘氏曾因为争夺北方霸权而处于长期战争,最终结果是拓跋鲜卑战胜了铁弗刘氏,从而确立了北方的统治权,具体而言,拓跋硅统一北方的过程,也就是铁弗刘氏败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辽朝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历时二百余年,对祖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一定影响。 一、统一祖国北方,为以后全国性统一奠定基础 辽朝统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治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从唐天复元年(901年)至辽朝建立(916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阿保机统率契丹兵马连年对外征讨,“尽有奚霫之地,东际海,南暨白檀,西逾松漠,北抵潢水”。从辽朝建立到阿保机去世(926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阿保机继续推行扩张政策,领土扩大到“东自海,西至于流沙,北绝大漠,信威万里”,统一了我国北方草原的辽阔地区。  相似文献   

12.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马国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北方各游牧民族纷纷入居中原,同汉族一起建立了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公元386年建立的北魏王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即拓跋鲜卑为统治民族的、统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王朝。公元423年,拓跋焘即皇帝位...  相似文献   

13.
蒙古民族上下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蒙古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匈奴、鲜卑人先后统一蒙古地区,使得蒙古民族融合在一起,为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柔然政权、契丹政权、塔塔几联盟的建立,为民族的统一创建了有利的条件;成吉思汗顺应历史潮流,依靠“那可儿”集团,利用奴隶和自由民的力量,经过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了各派敌对势力,终于于十三世纪初胜利完成了蒙古地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进而统一北方,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影响至深。平城及其京畿所在的大同盆地是内蒙古高原与山西高原的接合地,因盆地用边有多处山口,形成天然关隘,而为古代游牧族进入中原之通道,战略地位异常重要。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等游牧民族纷纷入塞南下,大同盆地是各民族南下中原之枢纽,鲜卑拓跋部经过力微、猗卢、什翼犍等几代首领的努力,向大同盆地进军,奠定了北魏建都平城的基础。到十六国后期北魏建立,拓跋硅利用该地区独特的战略地位,击败周边诸多政权,由此南下中原,建都平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伟业。  相似文献   

15.
“和亲”政策,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缔结婚姻关系;二是指与边疆民族结盟,包括互赠礼物、互通关市。以“和亲”为长远国策,始于西汉。西汉二百三十年间对匈奴的政策,经历了和亲、战争、再和亲的反复实践,得到共识。匈奴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建立了匈奴史上空前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冒顿依仗“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征服了许多相邻部族。其控制地区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而南与中国为敌国。…  相似文献   

16.
从西晋灭亡至南北朝始建这段历史,南方为东晋,北方则称为五胡十六国。但事实上当时的政权不只十六个,活跃在中国北方的也并非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北方古老的民族——丁零在汉魏西晋时期不断内迁,十六国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历史舞台上,建立了翟魏政权,北朝前期为反  相似文献   

17.
东汉对匈奴政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匈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北方游牧民族 ,东汉时因自然灾害和争夺单于继承权的斗争 ,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南、北匈奴采取了不同政策 :对南匈奴主动附汉的请求 ,予以接纳 ,政治上承认并确立其藩属地位 ,徙居塞内 ,因其故俗 ,以资安置 ;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资助。对北匈奴却采取了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以夷制夷 ,加速了匈奴的分化瓦解 ,导致南、北匈奴各自朝不同方向发展。匈奴民族从此再未统一 ,最终退出历史舞台。东汉政府采取上述政策的原因是为维护其政权统治。当时南、北匈奴之间的矛盾 ,及乌桓、鲜卑与匈奴的矛盾 ,为东汉以夷制夷政策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汉朝新疆与内地的统一,是先秦以来中央王朝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密切联系的必然趋势;是西汉政权与匈奴奴隶主政权之间激烈斗争的结果。汉朝统一新疆的伟大事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新疆各族人民积极支持下才完成的。汉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和巩固统一局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其社会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19.
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鲜明特点。中世纪欧洲分为许多小的封建城邦,中国则很早就统一,而且越来越走向大一统、大融合的趋势。自周代的诸侯千百,变为战国七雄,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中国统一时间之长久,在世界各国无与伦比。秦并六国,行中央集权制,置三十六郡,后又发展为四十郡,在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时候,在我国领域内,与秦并存的还有东北部地区的东胡、北部地区的匈奴、西北部地区的乌孙和西域诸城国,西部地区的氐羌,西南氐羌汉藏语系与南亚语系的众部落。汉朝在秦统一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大规模的统一。北战匈奴,南…  相似文献   

20.
万里长城     
战国末年,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兄弟民族匈奴开始强大起来。为了防御匈奴,秦、赵、燕三国都因与匈奴邻近而分别修筑了长城。这三条长城,彼此不相衔接。公元前222年秦灭赵后,匈奴乘机占据了原属赵国河套地区的(黄)河(以)南地。秦统一六国后,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反击匈奴,收复河南地。接着,命令蒙恬把原来的秦、赵、燕所修长城联为一条,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