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珞 《今日中学生》2013,(18):30-35
[名师导航]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写作也是如此,有时几个精彩的词语,便能令文章顿然生色.无论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那一"宿"一"敲",还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那一"溅"一"惊",无不一字千金,令人眼睛一亮.虽然炼字之功并非一蹴而就,有些技巧却是可以借鉴与运用的.  相似文献   

2.
学校发展共同体的价值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发展共同体:回应鲍曼的赞美与质疑讨论学校发展共同体,自然会想起齐格蒙特·鲍曼的专著《共同体》。鲍曼在书中如此诗意地赞美共同体,他说:"共同体总是好东西","有一个共同体",并"置身于共同体中总是好事"。为什么呢?他解释说,这个词"所传达出的所有含义都预示着  相似文献   

3.
<正>炼字,也称炼词,顾名思义,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对所用字词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的一种艺术手法。这种艺术手法常见诸诗歌。古人为了炼字,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熟知的贾岛"推敲"的典故,也是炼字的典范。其实,不仅诗歌需要炼字,任何文学体裁都需要炼字,人物传记也不例外。高明的作者总是通过炼字,让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熠熠生辉,神采飞扬。在此,笔者以人教版高  相似文献   

4.
正师:古代一位鉴赏家提到苏轼《前赤壁赋》时,曾说"以风月立骨"。请大家找找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几次提到月呢?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生:第一段,"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第三、四段中有四处。师:第二段中有没有提到"月"呢?仔细找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被奉为一字之师的佳说甚多,其中较为后人熟悉的当推唐代行吟诗人贾岛为“鸟宿池边树,僧 月下门。”诗句中用“推”、“敲”字,贾岛遂拜韩愈为一字之师,传为佳话。同时被后人崇为炼字炼意的绝好佐证而广泛传颂。其中影响较大的便是朱光潜先生的炼字炼意说,其文为《咬文嚼字》,但笔者读后沉思良久,掩卷之时,发现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孰好孰坏应从作诗的主体韩愈与贾岛身上寻根溯源,较为恰当:一、贾岛何以对“推”、“敲”二字诿决不下呢?从表面上看好像诗人在苦吟于用“推”还是用“敲”的字的选择上,在其恰当与…  相似文献   

6.
提到课堂导入,往往就想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一句话:"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下面是几位名师执教的古诗课堂,让我们看看,那独具特色的课堂导入,是怎样在一步步揭示课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指向了古诗的意境的。  相似文献   

7.
栀子花开过     
清冷的黄昏,枝头还残留着些许积雪。走过梅园,我不禁深呼吸,让缕缕幽香浸润我日渐干枯的心灵。想起那些美丽的文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折取一枝悬竹杖,归来随路有清香"。有笛声在空气中飘散,是那首《秋湖月夜》么?清冷、悠扬、幽香,让我也不禁流连沉醉。在我的温暖的记忆里也曾有那么一缕一缕的芳香。老家的房前屋后,村子的前山后山,是一个迷人的世界。粉粉  相似文献   

8.
高谦 《现代语文》2009,(12):149-150
汉字以其丰富而奇妙的表义独显魅力,唐诗宋词里炼字炼意的精品曾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僧敲月下门"一个"敲"苦煞了贾岛,"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出了万般柔情,"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满了盎然的江南,也绿满愉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语言中的"离经叛道"现象我们不能不去关注语言生活中的"离经叛道"现象:教师考学生,让学生填空:"鲁迅是______人。"答案五花八门:"鲁迅是中国人","鲁迅是浙江人","鲁迅是绍兴人","鲁迅是男人","鲁迅是死人"。到底哪个是标准答案?老师也说不清了。  相似文献   

10.
【招数指津】有两个经典的例子,一个是贾岛“僧推月下门”被韩愈一锤定音为“僧敲月下门”,另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绞尽脑汁,换词数次,才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敲定,这两个例子都成为文坛炼字佳话。  相似文献   

11.
有个成语,诲人不倦,意思是教育别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这里,笔者把它改为被“诲”者倦不?作为教育者或管理者,特别是教育界的管理者,诸如校长、政教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等,我们是经常教育别人的,而且总是循循善诱、谆谆告诫。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问过自己:被“诲”者倦不?或者是否问过被教育者和被领导者:你厌倦不?也许从来没有。有些教育者总是单方面地认为:我是在“诲人”,我是为他好,他不应该厌倦。他们从来不考虑换一种让双方都不倦的方法。不知怎的,一提到诲人不倦,总让人想起那种穿长衫的、上了年纪的先生,总让人想起一套一套的大道…  相似文献   

12.
<正>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与疑问总是联系在一起,疑问既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又是思维活动的动力。可见,质疑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思索、答问的积极性,质疑求异是探索新知的不竭之源。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一、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愿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创设情境,依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习数学。教学中力争让学生在"趣"中"问","奇"中"问","动"中"问","悱"中  相似文献   

13.
古人作诗,素有“炼字”一说。往往为了一字一词的取舍,而“意匠惨淡苦经营”。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都是熟为人知的典型。真可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相似文献   

14.
<正>"推敲"的典故我们并不陌生: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贾岛骑在驴背上苦思"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反复斟酌是用"推",还是用"敲",以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他自己也曾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人的炼字不可说不经典,现在的作文教学是不是也可以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呢?一作文的现状:作文=难度高的作业=很难量化的作业。学生写作文是最感头疼的事,要么大翻特翻作文书,要么  相似文献   

15.
正一、准确生动用词语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的,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语言也应如此。我们写文章,首先要选最能反映出事物本质特征的那一个词语,让用词准确精当、鲜明生动,增添文章的文采。"春风又绿江南岸","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等都是古人锤炼词语的典范,是值得认真学习的。"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作者用一个"排"字生动地显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而又急于炫  相似文献   

16.
"男生头发不能超过手指宽度,自己将手插到头发中,头发不能露出来","男女同学平时距离不能小于50厘米,对视不能超过30秒","长胖要罚款,冲凉必须穿内裤"……这不是科幻小说,这是纪实报告,校规制定者的鬼马才华总是超出我们的想象。面对无边无际的校规,我们啼笑皆非,请问你所在学校的哪一条校规让你觉得天雷滚滚?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历代诗人十分注重对字词的推敲锤炼,高考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型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笔者主要探讨一下语文考试特别是高考中诗歌的炼字题型,学生该如何抓住炼字题的特点,掌握答题规律,有效地答题,提高卷面分数。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什么是炼字,让学生对炼字题有大致的了解;第二部分对炼字题在高考中的地位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明确高中语文考试中炼字题常见类型;第四部分分析炼字题主要炼的是动词和形容词;最后一部分归纳总结诗歌炼字题的答题思路,让学生明白炼字题有基本固定的答题模式,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炼字题型的答题方向,在平时训练中理清思路,提高答题能力。  相似文献   

18.
神回复     
<正>问:有没有一本书,提到书就想起它,提到它就觉得它改变了你,甚至影响了你的人生观,让自己感动不已?答:《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问:为什么古龙小说中的人物爱以数字命名,尤以奇数为甚?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如:胜三、龙五、杜七、朱七七、萧十一郎、燕十三、彭十三豆。答:可能想给人一种很难除的感觉吧。  相似文献   

19.
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写作也是如此,有时几个精彩的字、词、句,便能令整篇文章顿然生色。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那一“宿”一“敲”,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那一“溅”一“惊”,可谓一字千金,传神凝练,令人眼前一亮。虽然炼字之功不能一蹴而就,但有些技巧还是可以迅速掌握的。  相似文献   

20.
<正>"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推"好,还是"敲"好?苏教版第九册《推敲》这篇课文中韩愈如是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一个"敲"字的表达效果包含着内容美、情感美、音韵美。可见经过选词、炼句的言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语文教学中最可宝贵的资源。2011年版语文课标中多处出现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