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形象传播的主体是政府。通常情况下,政府形象是通过媒体来传播,而政府既是传播者,又是把关人。也就是说,大众传播中,政府垄断了政府形象传播的信息资源,政府在政府形象传播中充当了信息生产、分配、传播的多重角色,使得大众传播中媒体失去传播的主动性。传统政府形象传播往往以“强势传播”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政府理念、  相似文献   

2.
齐美煜 《新闻世界》2013,(7):307-308
【摘要】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反映了政府形象。政府形象也包括政府官员形象。一个亲民、爱民的服务型政府离不开廉洁、奉公、守法的政府官员。本文从政治传播的角度分析政府官员形象塑造的现状,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在塑造政府形象的同时将政府官员的形象塑造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分析政府信息资源规划和政府发展战略规划、政府信息化规划之间的关系,认为政府信息资源规划实际上是对政府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存储、传输、使用、转换和评价的全面规划,并在详细分析政府信息资源规划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指出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的重点是政府信息资源库的规划和政府信息资源网的规划。  相似文献   

4.
谭斌 《大观周刊》2011,(14):44-45
政府创新是世界范围内政治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是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一个世界性课题。对于我国县级政府来说,县级政府管理创新是整个县级政府管理系统中的整体优化和更新。其中,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性政府,机构改革、政府公共服务理念、管理体制、制度创新、转变管理方式、重塑政府管理理念。一只有对系统相关要素进行整体创新,才能提升县级政府管理的整体功效。  相似文献   

5.
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府信息公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的新元素,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快政府信息积累、开发政府信息增值产品、建设政府信息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做好政府信息服务效用评价,为社会公众获取政府信息资源提供便利的通道。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息资源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政府信息资源开放是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是一种特殊的公共需求。应该基于社会学、传播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学科视角,坚持政府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公平、规范、准确与便捷的价值取向,推进透明型政府、责任型政府、节约型政府、效能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7.
政府信息资源的经济学特征及其产权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产权界定的意义,即它是改革政府信息机构、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与配置效率的前提。在总结政府信息资源的经济学特征的基础上,对政府信息资源的产权属性进行分析,指出政府信息资源的所有权、转让权与收益权的性质决定政府信息资源应该公开与共享,这也是政府信息机构管理模式改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建设的概况,把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分为三类,分别是政府信息资源内容标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流程标准以及政府信息资源安全和技术标准。文章详述各国已有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并梳理出国外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建设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府建设中的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府信息公开是电子政府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电子政府的发展又推动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功能的拓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现状,并阐述电子政府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密切关系,进而指出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与电子政府建设的联合发展,整合政府信息资源与图书馆、档案馆的信息资源,形成政府信息资源公开的合作机制,是电子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最后,文章指出,在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应当解决好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政府信息公开的外包、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文件管理理论和人民主权学说是政府信息公共获取行政问责的理论基础。建设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提高政府执政力与公信力,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求推行并强化政府信息公共获取的行政问责。同时,现行的法律制度保障、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广泛的社会公众基础使得政府信息公共获取行政问责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趋利性是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中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部门间的横向政府信息资源趋利性整合共享、层级间的纵向政府信息资源趋利性整合共享、整合多利政府信息资源内部共享以及整合少利或无利政府信息资源内外共享。在信息时代,公众对政府信息资源的要求趋向于公开化、透明化、个性化,这与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中所表现的趋利性是相背离的。在政府信息资源的趋利性整合共享中,涉及主体——政府、客体——政府信息资源以及受众——利用者,应对政府信息资源趋利性整合共享,可从它所涉及的主客体以及受众两个层面寻找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保密法》视角下对保密档案管理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之一,旨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实现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但是,政府信息公开并非政府工作中的唯一原则。在某些情况下,政府信息公开可能和国家的安全、行政活动的效能以及其他的公共利益相冲突。  相似文献   

13.
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公共危机网络信息扩散的政府应对仿真模型。该模型以现实为基础,以有限信任Deffuant模型为依据,由网民、网络媒体、政府及它们之间的交互规则组成。运用Netlogo仿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分析政府介入时间、政府公信力、政府信息真实度和政府引导与监管等政府主体属性在不同参数设置下的演化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共危机网络信息扩散的政府应对建议,以期为政府有效调控公共危机网络信息扩散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政府传播打开了新的空间,也对政府的网络传播能力提出了挑战。现代政府是服务型政府,现代社会是网络社会。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传播政务信息、表达政府主张、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政府对网络传播的认识、适应与驾驭能力。就现有资料来看,"政府网络传播能力"这一概念最先是由曹劲松先生提  相似文献   

15.
李芳 《湖南档案》2008,(8):21-23
尽管我国出台了《建筑法》、《档案法》等一系列法规,但建筑行业偷工减料、档案信息虚假现象的普遍存在,直接说明政府对建筑行业的监管流于形式或者无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政府工作人员私人利益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由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建筑企业本身利益的不一致性,多方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使得政府监管措施在建筑企业难以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16.
网络发言人不是政府与公众开展网上信息交流的"摆设",而是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问政的网络通道。网络发言人作为政府联系公众的实时信息渠道,必须做到畅达、高效、务实。从满足公众知情权、实现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出发,需要解决好政府信息的收集、组织、授权与发布问题。无论从某一级政府还是其组成部门来讲,政府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政府信息组织与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是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的重要基地,全面收藏政府文献是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基础。图书馆要向公众提供完整、权威的政府信息必须要对所获得的政府文献进行科学有效的组织和整合。行政机关编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图书馆现行信息组织的规则。目前,任何单独的部门都无法最终解决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所有问题,因此,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及向公众提供政府信息服务都需要图书馆、政府网站、行政机构之间协同合作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意义]突发事件中政府话语的受众反向认知现象对政府舆情应对乃至公信力形成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突发事件管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2011—2020年1 500起突发事件展开实证研究,分析突发事件中政府话语传播的受众反向认知现状,并从突发事件属性、事件传播属性、政府话语属性方面,考察政府话语反向认知的影响因素。[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突发事件属性、政府话语属性对政府话语反向认知的影响最强,影响反向认知最为显著的因素依次为:突发事件类型、事件问责情况、事件所属行业、政府话语发布平台、政府情感话语运用、事件发生地、政府回应时效、舆情持续时间等。  相似文献   

19.
政府形象传播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政府本身就是媒介 ,政府施政的过程 ,就是政府传播自己形象的过程。光“练”不“说” ,不会形成应有的形象 ;光“说”不“练”(或者“练”与“说”两张皮 ) ,形象也将大打折扣。政府形象构建、传播的真谛是 :确立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心和信任 ,通过塑造、改善、提升政府形象来加强政府对公众的影响力、公信力、吸引力。即政府形象传播以社会公众认可、支持为前提 ,以“推销”政府的理念、服务、影响为指归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息公开目标取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就是指政府机构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主动将政府信息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制度。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增加政府行政行为的透明度,维护政府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