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舒 《编辑之友》2023,(7):5-10+28
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是出版业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发生的涵盖出版人、出版机构与出版产业等多维度的整体性深刻变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在中国出版实践中的新发展。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内涵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以内容现代化推动文化发展、以技术现代化实现文化普惠、以出版共同体推进文化强国、以出版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未来使命。出版业中国式现代化在出版领域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以文化自信自立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让出版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相互启迪,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和世界贡献。  相似文献   

2.
对王余光的《中国新图书出版业初探》及《中国新图书出版业的文化贡献》两本新著,从多角度进行评介。  相似文献   

3.
缘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已席卷全球,世界经济正一步步走入"寒冬".作为国民经济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出版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宏观经济的波动起伏,出版业必有切身感受.已置身经济全球化背景之下的中国出版业自然无法规避大洋彼岸袭来的阵阵寒意,但同时也应看到金融危机对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双刃剑"效应,它在使出版业走向低迷的同时也给出版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金融危机肆虐蔓延的背景下,关注全球的图书出版业,探寻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寒冬"突围之策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发展新闻出版业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对新闻出版业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党和政府对出版业的定位和要求如此之高,极大地强化了出版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多出好书多出精品,便成为我们在当前出版实践中应予优先思考的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出版业如何面对WTO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作为全球贸易的两个大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共识,预示着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将得到应有的改善,中国经济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中国出版业不可避免地要与世界出版业交流,并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给我国出版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的出版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加入WTO将给我国出版业带来的机遇1有利于我国出版业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后,可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有利于使中国的合法权益得到反…  相似文献   

6.
出版业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此,我国出版业应从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出版战略出发,才能促进我国出版业与世界出版业的接轨,保证中国文化大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国也是出版业的发祥地,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然而,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的出版业相对落后了。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事业再次获得了飞速发展,到目  相似文献   

8.
《中国标准书号》(GB/T5795-2006)国家标准已于2006年10月18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2007年1月1日在我国正式实施。新版《中国标准书号》国家标准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出版业的一件大事,同时,2007年1月1日,全世界出版物所使用的国际标准书号(ISBN)将统一升至13位,这也是世界出版业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世界出版业和我国出版业在出版物数码识别和数据信息技术方面的重大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十大变化潘国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由复苏走向繁荣,目前已跻身世界十大出版国行列,我想把这一过程归纳为出版业的十大变化,这里勾画出一个粗线条,供读者了解参考。一、从调整地方出版社方针起步,推动了整个出版业的发展1978年以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在哪里呢?用何种本土战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用何样文化印象塑造世界的中国面孔;以何种思维创新文化产品并探寻全球推广战略;用何种政策制度推进中国传媒出版业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1.
按需出版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是世界出版业革命性的十年.中国出版业作为世界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出版形态的持续突变: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按需出版,对此作了生动的验证.  相似文献   

12.
彭欣 《出版视野》2006,(1):12-13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和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出版发行等相关行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出版业的对外交流合作也日益活跃。出版发行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任琦 《新闻实践》2013,(3):72-77
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传媒走出去,并不是始自今日。然而2012年1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出台总署2012年“一号文件”一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并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专门订立了“走出去”的子规划;与此同时,相关的扶持配套政策也大力推出。这一系列举措透露出“走出去”在新闻出版业诸多议题中的重要地位,“走出去”已成为今天国内传媒业普遍关注的话题。个中缘由在于,只有在中国成为世界格局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的背景下,作为软实力的异质文化才有可能成为输入国普通百姓的关注点;也只有在与世界越来越频繁的交往互动中,中国形象的塑造,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中国故事的讲述才能成为非常迫切的现实需求。故而,中国“传媒走出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传播中华文化,这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文化交往互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香苗 《出版参考》2006,(3S):4-4
《出版参考》:中国出版“走出去”是近年来总署一直推行的发展战略,请您谈谈出版“走出去”对中国出版界的意义如何? 张福海:“走出去”战略是中央的既定方针,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介绍中华优秀的文化,增强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推动中国出版业的结构调整,培育外向型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企业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要以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作为强大动力。出版业也莫能外。新世纪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出版业最大的改革可能是多元资本的介入与融合,最大的开放则是面对“入世”如何融入这个世界而又不失自我。让世界走进来并走向世界,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中国出版业真正的改革开放。关于改革开放是动力,这里不多说,重点谈谈科技进步是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讲,科技进步还是第一动力,因为科技进步将急速地改变整个出版业的技术基础乃至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以再版次数为核心数据的世界图书生命指数报告研究发现,世界经典图书87%为西方文化经典,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仅有30多个国家出现在世界经典图书的作者国籍排行榜上。世界出版业的西方化、资本化是这种文化失衡现象的重要推手,这是西方文化主导世界格局发展500年来所造成的诸多乱象之一。中国传统图书价值观为当今文化秩序失衡重建之路提供了逻辑起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出版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理论准备。世界图书生命指数研究,是用中国思想对于世界出版业的一种中国阐释。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以后,新中国的出版业才开始面向外部世界。1986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这为出版业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口;1992年,中国加入《伯尔尼公约》,正式步入世界出版业这个大家庭之中;如今,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列2009年度的法兰克福书展,具体实施出版业“走出去”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两会报告来谈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出版自强的问题。首先从文化繁盛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创造文化精神、文化与文明等方面阐释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其次通过对中国出版史上重要出版活动的梳理,说明中国出版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历史得以系统而完整的记录;最后总结了出版业发展需发力的方向,认为出版业在新时代大有作为,也必须在改革中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9.
周百义 《中国编辑》2005,(6):26-28,31
畅销书在中国大陆图书市场的现状 中国出版业畅销书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时,中国出版业已经从10年前简单的增加图书品种、市场扩容发展到全面的市场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单本图书销量锐减,库存增加,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图书市场的相对饱和、读者阅读倾向个性化的趋势。于是.面对现实,出版社由过去的重编辑向重发行过渡,市场营销开始进入中国的出版业。随着目标市场的不断细分,出版社有目的地、深度开发适合一定读者群的畅销书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张国际 《出版参考》2005,(10X):27-27
文化传播全球化从一开始就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强弱两极的不平等条件下进行的,中国现在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文化交流方面自然处于劣势,作为文化范畴的一部分,中国出版业首先婴接受文化传播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