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晖 《青海师专学报》2006,26(3):191-192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蕴涵了丰富的教师道德思想,我们通过研究孔子的优秀教师道德思想,继承和借鉴孔子的传统师德思想,以丰富和完善我们今天的教师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但我国传统师德规范中的缺陷以及个别教师不道德行为的出现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绊脚石,因此,必须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柯小青 《湖南教育》2004,(12):32-33
在我国,“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等书。荀况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学习到礼,并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了。历史车轮滚滚前进,道德概念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人的道德是我国千百年来传统道德的延伸和  相似文献   

4.
我国学生外语学习效率相对较低,而其中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我国的许多高校,外语教学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的绝对“权威性”的主导地位,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从规约到自律: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道德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蕴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责任是一种规约下的承诺,教师以承诺规范自己并逐渐形成专业责任感;教师的道德品性是教师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与诠释,通过实践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体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以自律为核心,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相似文献   

6.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承载者和践行者。教师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关乎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道德发展。但是,当下在政治僭越、舆论胁迫、传统负累及自我隐退等几个因素的影响下教师的道德发展陷入困境之中。因此,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发现我国教师道德发展困境的渊源,是实现教师道德发展新突破的基础和起点。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师要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教会他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培养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人口道德、资源道德和环境道德意识,树立科学地、理性地选择、安排生产和生活的社会理念。  相似文献   

8.
陈乐 《新教师》2022,(4):60-6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我国灿烂的历史, 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可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力, 巧妙利用其丰富多样、富有哲理的教育价值, 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心里, 赋予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丰盈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小学教师道德困境在理论层面界定不清,这影响了现实生活中教师道德水平的有效提升.采用类型分析的方式,依据教师道德困境的起因源头与超越过程等维度,指出教师道德困境存在着“不道德”“非道德”“冷道德”“高道德”等四种类型,进一步分析这些道德困境可以相应地归因于成人主义的横溢、工具理性的扩张、社会冷漠的裹挟、文化传统的钳制等.廓清思想认识、实现制度保障、把握超越次序是超越教师道德困境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道德权威包含法理权威、传统权威和感召权威三种成分,其中感召权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实质权威.现实条件下,教师的道德权威有弱化的趋势,重树教师的道德权威是必要的,但应警惕过度道德权威对"权威主义人格"形成的消极作用.应从教师个人理性和制度两方面对教师的道德权威作必要的限制和约束,从而最终实现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最佳作用方式和力度.  相似文献   

11.
地理教师要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教会他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培养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人口道德、资源道德和环境道德意识,树立科学地、理性地选择、安排生产和生活的社会理念.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道德的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中功利主义道德价值观与理想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对我国教师道德实践形成了重大影响,使教师道德选择常常处于现实之生存与理想之正义的道德困境之中。为了有效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构建具有实践意义与普适意义的教师道德,应适度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使传统的教师道德变成更有弹性和张力,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合理维度。  相似文献   

13.
赵才欣 《现代教学》2015,(Z1):11-12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和精神观念以及各种物化的景观与行为。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22届APEC)在中国举办,"水立方"中的一场以"上善若水、同舟共济"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参加APEC的各国元首和所有贵宾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职责。而认识这种文化的深刻内涵,汲取其精华,更是一位教师育人的神圣职责。一、立文化观念: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可确认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形成历经了五千  相似文献   

14.
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变是人类教育生活历史性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由一般性的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方向观念转移实际上是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专业道德概念的建立和教师专业化运动具有相同的历史必然性。顺应时代发展,我们应当从专业生活质量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角度专业性地推进教师的专业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具有优良教师道德传统的国家,人们把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教师的职业赞为“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事教育工作,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教师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中必须遵循的思想和行为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具体的说就是:热爱祖国,献身教育;语言文明,举止文雅;严谨治教,钻研业务;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自重守信;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一、注重教师道德修炼的意义当前,在改革的大潮中,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而人才是靠教育来培养的.因此注重教师道德的修炼是有特殊意义的.1.注重教师道德修炼,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社会总是要解决年轻一代乃至全体人民的教育问题的.教师是人类思想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启迪智慧、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的工作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延续和进步.我国正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肩负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需要千千万万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在教育工作者肩上.教师以社会主义师德指导教育工作,并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合格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职前教育缺乏明确而专门的教师专业道德教育,教师的职中培训也基本不涉及到专业道德培养,现行的教育制度包括教师伦理规范也阻碍着教师的专业道德发展.其原因在于:现行的师范教育体制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教育制度的伦理精神缺陷制约着教师道德发展,教师专业化实践在我国目前仍然只是一个观念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主导者出现的,而伴随互动式教学方法广泛采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需要重新定位音乐教师的作用.音乐教师可以定位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引导者、促进者;是音乐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道德养成培育者;是师生互动信息交流的中介和平台.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观念的个体性、稳定性、层次性特征及形成过程,对于解释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师导学观念及其转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由于社会文化的原因,形成了我国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导师导学观念.导师导学观念的转变必须经历导师个人建构的过程,因为导师对于既有导学观念具有强烈的固守性,难以自行完成新型导学观念的内化和转变,所以必须借助于一种中介的力量促进其完成转化.大学是实现导师导学观念转变的有效环境,大学应通过强化导师岗位意识,严格导师遴选,改变导师评价方式,促使导师向教育者的身份回归.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教师道德的研究也正在实现由"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这是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实教育中对于"教师专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还很不到位,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澄清确立教师专业道德的意义和基础.教师专业道德确立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其确立的两个基础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教师道德 ,一般认为即是教师职业道德。实际上 ,从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角色和社会对教师人格的期望评价看 ,教师道德已远远超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范围 ,它还包括教师作为一般社会成员应遵循的社会公德和作为家庭成员应遵守的家庭美德。本文拟从社会转型期教师道德的现状入手 ,谈谈教师道德建设的途径与方法。一、教师道德现状由于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 ,人们的道德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新旧两种道德价值观念相互交替 ,相互冲突 ,道德行为往往因为面临不同的价值选择和评价而获得不同的价值意义。一方面 ,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