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我”的童年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2.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少时求学的地方,从他以后的作品中多次提及“三味书屋”,足可见鲁迅先生对于“三味书屋”的怀念,足可见鲁迅先生受“三味书屋”影响之深。我读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觉得“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很有人文的熏陶作用。  相似文献   

3.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一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足“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我解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一篇成年人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文中自然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过去的童年的“我”,一个是现在的成年的“我”。两个“我”的生活环境、学识思想大不相同,那么两个“我”眼中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是否一样呢?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其中的“味”却不解其味。  相似文献   

7.
郭来坪 《现代语文》2006,(11):60-60
我们读书人对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不陌生,但真正能说清出其中的“三味”是指哪“三味”的却并不多。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这样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  相似文献   

9.
三味书屋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一定很想了解“三味书屋”的情况,下面我们录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所写《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供大家阅读。  相似文献   

10.
“三味书屋”因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名篇而广为人知,后人自然对“三味”的含义产生了浓厚兴趣,猜测探讨很是不少,但都没有真正找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之原始本义。那么,何为“三味”呢?  相似文献   

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前半部分“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中写的“美丽的自然之景”、“奇妙的女蛇传说”和“快乐的雪地捕鸟”等内容。不仅学生喜欢读,而且老师也愿意引导学生品析其内容、语言、写作技巧之妙。对于后半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也许是作者对枯燥的书塾生活流露的不满,一直以来不仅学生厌恶,  相似文献   

12.
王斌  庞丽 《教师博览》2005,(12):44-4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是初中语教材的传统篇目。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李凤 《师道》2005,(5):33-3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处于正在进行时,不速之客——蜘蛛“下挂”于教室左前方。蜘蛛的下凡,吸引了不少同学的眼球。我灵机一动,宣布:大话蜘蛛!只要是跟蜘蛛这种“昆虫”有关的话题,都可以谈。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中学教材里的常客,从教材中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到《故乡》。每一篇课文里的每一句话甚至是标点符号,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仔细琢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第四次执教《故乡》这篇课文。每一次研读这篇课文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15.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16.
分析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既往理解之不足.对"百草园"、"三味书屋"意象的象征寓意进行把握,指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对童年成长过程必然经历自然天趣与文化规束两个阶段、二者共同参与塑造生命形象的寓言写照.  相似文献   

1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是“一…  相似文献   

19.
丁桂江 《学语文》2007,(3):18-18
我从教35年,不知多少次教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那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精彩的描写,我和学生不知赏析和陶醉过多少次。2006年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课本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其中“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读书的地方。每每读书至此,总有学生提出:何为“三味”?笔查阅了有关资料,现整理如下,希望有助于对课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