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约专稿     
《青年记者》2006,(5):8-8
多变的时代,纷繁变换的物象背后,是人的变化。或者说,变化,是人和环境交手的结果。单个个体,在“无物之阵”的环境中,可能左右不了局势的发展;单个个体,在强大的“势”之中,可能左右不了洪流的走向;但是,人之可贵,恰恰就在不屑于“随波逐流”。有些时候,我们看不清。但更多时候  相似文献   

2.
旷日 《出版参考》2009,(10):38-38
中国当代哲学大家,新儒家的开创者熊十力是个怪人,年轻时候,以“狂人,怪人”而著称。 他才思敏捷,思维独特,14岁的时候就敢在学堂之上面对自己的老师口出狂言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相似文献   

3.
声音     
《网络传播》2006,(10):87-87
“我想奥运会的时候,真正的媒介英雄是我们无所不在的博客、播客等等,因为一个传统媒介再有实力可以派500个记者去、1000个记者去,但不可能在所有地方都有自己的人、都有自己的眼睛,而只要有人的地方、有手机的地方就可以实现上网。这样的媒介英雄在2008年的时候应该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  相似文献   

4.
2007年被网友称为“网络民意年”。在这一年网民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进了事件的发展。每一件重大的网络事件都可以看到网民的巨大力量。在数字时代,网民已经成为互联网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5.
范英 《传媒》2002,(1):19-20
眼下,道德建设是个热门话题。新闻界在向整个社会宣传“以德治国”思想、抨击各种不道德行为的时候,也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其中,不以行业优势谋私可能是个值得议论的问题。 《朋友》让人看了“不舒服” 我们可以从一次电视节目谈起。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第三套节目10月7日播出的一次《朋友》节目  相似文献   

6.
市民新闻学的兴起、特点及其应对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演播室里正襟危坐的主持,新闻现场科班出身的专业记者,已不再是这个时代为我们带来外面世界消息的唯一渠道。当马特·德拉吉率先向全世界传播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博客们开始喊出重写政治新闻学甚至民主本身的时候;当韩国新闻网站ohmynews成功地将“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的口号变成现实,成就自己韩国最具影响力媒体之一的地位的时候;当自称“合作型报纸”的红纸网站(www.redpaper.com)要“给每一个人成为记者的能力,有你自己的专栏,贴出你自己的文章,决定你自己文章的价格,把你的作品卖给全世界潜在的几百万读者”①的时候,传统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7.
有些时候,不仅采访揭人家癞疮疤的新闻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就是采访正面宣传的对象,也可能遭冷遇,甚至干脆被回绝。不愿意自己被宣传报道的,有的是谦虚,真诚地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应当做的事,且还有许多心愿未实现,不值得张扬;有的是世故,害怕招致嫉妒,得不偿失;还有的则是汲取了他人或自己以往经历中的教训,不愿被“抬起来跌一跤”.不必  相似文献   

8.
上大学的时候,我称自己为“郁闷青年”。因为我既不是文青,也不是愤青,更不是有为青年;唯一可以把自己从其他人群里分离出来的特征,可能是我经常间歇性的陷入一种突如其来的苦闷状态。尽管我对自己的郁闷孤芳自赏,但有时候还是不免觉得英雄寂寞,于是开始留意身边的人有没有类似症状。在一次男生宿合毛片观摩会上,我结识了老张。老张是云南人,比我高一级。当时那厮没地  相似文献   

9.
我多次提到过“潜意识”一词,而且愿意反复强调。 潜意识就是人最本真、最质朴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之为“潜”,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它“深”,二是由于它“隐”。为什么要“隐”呢?因为人类生活是复杂的,有许多时候想到的事不能说、不便说、不应该说。这种现象,有时是虚伪,有时是礼貌,有时是工作需要。但更需要的,却是“深”。 比方说:两个人都常常做好事,做的事又几乎一样,而我们对这两个人的品格感受却可能不同。一个人做好事是默默的,另一个则总是选择在别人能发现的时候做好事。他们的外在行为可能相同,但潜意识却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我多么庆幸自己是一个懂得向后看的人。当别人异常奋发积极地喊着“要把握现在”努力冲刺的时候,我依然,会微笑着向后看,回忆起从前。  相似文献   

11.
我少年时候,跟人切磋学业,争执不下时,常拿出一张“王牌”:“书上说的。”对方一听是书上说的,也就无言以对了,于是我便“得胜回朝”。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见识慢慢儿多起来,特别是自己也编起书来的时候,我才开始醒悟到,书,也是人编出来的,书上说的也未必都对。你看,书上还兴出现错别字呢! 我以为,自己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做到遇事不唯书,不迷信本本,对书上说的取分析态度,这自然是一个进步。可是作为一  相似文献   

12.
“播客(Podcasting)”是一种新技术,也是一种新兴的传播理念。它可以使“人人皆为(广播)播者”成为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个人的“广播秀”节目,并可将之上传因特网进行网络发布;与此同时,每个人也可订制自己喜欢的“广播秀”,并同步下载到MP3等“随身播”接收设  相似文献   

13.
几乎每个编辑都用磅秤称量过自己的体重。当看着磅秤上指示的“公斤”数,惊呼“胖了”、“瘦了”的时候,不知有人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体重究竟是重量还是质量?  相似文献   

14.
德国和荷兰曾希望宾德拉代表他们的国家参赛,因为他们知道“印度是不可能全力支持宾德拉的”。那个时候,宾德拉拒绝了所有欧洲人,因为父亲可以帮他解决所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他们是这个时候,在中国,一群超负荷工作的人。他们被称为“没有硝烟战场”上的战士,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为受伤的中国抚平创伤。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也愿意为他们抚平伤痛  相似文献   

16.
赵新春  冯琦 《新闻前哨》2013,(11):103-103
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的信息交流、传播手段的普及,广播以“点到面”信息的传播形式正逐渐被打破。信息传播方式发展到今天,每个人都可能、可以借助微信、论坛、博客等拥有一份自己的“网络报纸”、“网络广播”或“网络电视”,随时随地传递自己所见所闻的“新闻”,成为“自媒体人”。  相似文献   

17.
有些时候,不仅采访揭人家癞疮疤的新闻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就是采访正面宣传的对象,也可能遭冷遇,甚至干脆被回绝。不愿意自己被宣传报道的,有的是谦虚,真诚地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应当做的事,且还有许多心愿未实现,不值得张扬;有的是世故,害怕招致嫉妒,得不偿失;还有的则是汲取了他人或自己以往经历中的教训,不愿被“抬起来跌一跤”。不必讳言,我们确有一些不那么实事求是的正面报道,  相似文献   

18.
盛夏果盘     
事故原因 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有辆轿车在电灯柱子上撞得稀巴烂,车上男女二人重伤昏迷。警察在现场调查的时候,从路边树丛里跳出一只猴子。现场的警官看到猴子戴着颈圈,心想它可能是人养的宠物,于是问它:“你也是车上的乘客么?”猴子居然点了点头,看来是通人性的。警官报着试一试看的心情又问它“出事的时候,车上的人干什么?”猴子伸出两个手指,放  相似文献   

19.
“扪心自问”意思是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扪:按,摸),表示自我反省.语见宋·宋祁《学合昼上》诗:“扪心自问何功德,五管支离治繲人.”例如梁启超《与上海某某等报馆主笔书》:“此则请公等扪心自问,上流社会人而应作此语耶?”巴金《随想录》八十四:“使我感到可怕的是那个时候自己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况,没有掉进深渊,确实是万幸,清夜扪心自问,还有点毛骨悚然.”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二章:“难道是我的责任?于而龙扪心自问.”  相似文献   

20.
筱陈 《出版参考》2010,(1):11-11
把“善”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而不是把“强”的一面展示给他人。自古以来,就有真人不露相的说法,“真水无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把“善”的一面展示给他人,并不等于自己不强。善者可能不是强者,但强者应当是一个善者。人无善心,可能赢得一时强势,但终如强弩之末,缺乏后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