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战国时期的邯郸,作为一个商贾云集的经济大都会,名扬于天下。而商业繁荣则有赖于重商政策的保证。实际上,是"地薄人众"的国情决定了赵国邯郸必须通过发展农业之外的工商业来缓解人口相对过剩的压力,这是其实行农商并重政策的内在原因。而时逢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大发展、大变革,各种新生事物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则是其政策形成的外部环境。这是赵国邯郸农商并重政策出台并得以实施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赵、魏、秦等国统治者根据本国的国情采取了不同的农业发展政策。赵国实行农商并重的经济发展政策,而魏、秦等国则采用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两种不同的农业政策的施行,使魏、赵、秦分别成为战国早、中、晚期强大的国家。虽然这三个国家都认识到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因各国重视农业的力度、着眼点以及目的性的不同,导致这些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结局。不同的农业发展政策对国家的民情民俗和社会风尚的改变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魏、赵、秦国家势力的不断消长反映了农业政策的潜在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4,(2):87-90
一个国家或政权都城的选址是在主要矛盾作用下权衡各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而不是符合都城选址的所有原则。战国时期,赵国定都邯郸是因为这里具备作为都城的历史和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优势,并适应了赵国向中原地区发展战略的需要。邯郸处于"四战之地"的地理位置又使其容易遭受外部威胁,带来都城沦陷的危险,赵国通过在信都建立陪都,在邯郸南部修筑长城等措施以弥补这一缺陷。  相似文献   

4.
《邯郸学院学报》2014,(4):106-106
2014年3月,《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专栏正式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6月,邯郸学院校长、学报主编马计斌教授在北京与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张东纲司长共同签署了名栏共建协议。为了进一步提升"赵文化研究"专栏的学术质量,推动赵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邯郸学院学报》编辑部和赵文化研究中心于10月19—21日策划组织了由邯郸学院、中国秦汉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国际论坛,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日本及韩国的近70位专家学者云集邯郸,共同探讨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  相似文献   

5.
长平与邯郸之战,是战国后期两次重大战役。前者,秦军一举消灭赵军主力45万,使赵国举国震恸;后者,赵国在国力极其虚弱的情况下,粉碎强秦围攻,取得了抗秦斗争的胜利。两次战役间隔不到二年,结局却截然不问,原因何在?古往今来史家多有评说,旧史家往往以英雄史观论史,以为秦将白起是决定性人物,而赵国则用人不当,以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必败无疑,邯郸之战,秦国范睢妒忌白起之功,以致白起不能  相似文献   

6.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都城邯郸是我国的一座重要古都。而赵国在建国与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建有多座都城。在对之开展的研究工作中,侯仁之院士对赵都邯郸城之组成及各相关部分功能与建成时间所作之论述虽具有基石作用;但不论是赵都邯郸各部分之功能、始建年代与历史时期之变迁、古都文化,还是赵国都城究竟有几座、由何处徙都邯郸、赵国都城文化传承与影响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推进赵国史、赵文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到来。赵国在建立之初的一百年间,以“南并知氏”为始,以“南筑长城”为终,始终推行着南进战略。这一战略发端于赵襄子“南并知氏,强于韩魏”的战略构想,赵国的政治中心由晋阳转移到中牟,进而定都邯郸,就是南进战略作为国策被付诸实施的标志,也体现着赵国对于中原地区战略角逐的重心所在。在赵襄子之后、赵武灵王之前的五代赵国君主勉力推行南进战略,其战略目的在于压制齐、魏,吞并卫国,曾取得“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天下之士而朝于邯郸之君矣”这样大有战国初霸之势的辉煌战绩,也遭受到了“邯郸之难”这样建国以来最大的战争浩劫。战国初年,中原地区已然被齐、魏二国的势力完全渗透,赵国强行推进南进战略,只能陷入中原列国的战争泥潭。而秦国则趁着中原混战,改革崛起。赵国审时度势,将南进战略逐步调整为北进战略,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开拓了千里北疆,灭亡中山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与强秦相抗衡的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8.
首届中国·邯郸"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国际论坛"于2014年10月19—22日在古都邯郸隆重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邯郸,共同探讨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会议期间,与会专家从军事、地理区域、历史人物、文化、碑刻、宗教、土地制度、编年等诸多领域对汉代赵国期间的文化进行了探讨。会议中各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交流与讨论,不仅全面地展现了邯郸地域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而且推动了邯郸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14年10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参与主办的"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国际论坛在河北省邯郸市隆重举行,来自中、日、韩、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从赵国历史人物及相关事件、汉代赵国政治经济、汉代赵国思想文化、邯郸历史文化等五个方面交流讨论了"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推动汉代赵国与邯郸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我国古代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从宋朝开始松动,宋朝商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扶持密切相关,是宋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宋朝开始实行了农商并重的政策,并对通商实施了有效的管理,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其结果是商人纳赋富国,也为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古有‘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画地为牢’的事例,这都是诚信的金科玉律。”在生活中,像这样把“一言九鼎”理解为坚守约定、诚实守信的情况不胜枚举,而这种理解是有悖于此词的原义的。“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昭王十五年,秦国派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的邯郸是赵国的都城,秦统一后邯郸为秦代邯郸郡治,失去了往日的政治地位与影响。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大发展,邯郸又逐步成为当时全国性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3.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学行。。 于邵郸放?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类,直 甸甸而归耳。”这个典故的意思是,燕国寿陵余子听说赵国人走路很美,便不远干里跑到赵国都 城邯郸学步。结果非但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姿 势,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都忘掉了,只 好爬着回到燕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寿陡 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成语“邯那学步” 即出于这则故事。..-.《庄子·秋水》二{成语出典:“邯郸学步”  相似文献   

14.
邯郸学步     
庄周 《现代语文》2004,(3):16-16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余子,少年,小孩子)之学行于邯郸欤?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庄子》泽文: 燕国的一个年轻人向往赵国的文化风仪,专程前往赵国都城邯郸,去学习赵国人走路的姿势和步态。学了一阵,不料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风姿,反而将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记了。万般无奈之下,这个年轻人只好爬着回到燕国。——《庄子》  相似文献   

15.
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赵文化与华夏文明》一书,共收录文章43篇,全部选自于《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专栏,分为综合研究、荀子研究、公孙龙研究、赵国都城研究等七个部分。  相似文献   

16.
《邯郸师专学报》2010,(1):38-38
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赵文化与华夏文明》一书,共收录文章43篇,全部选自于《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专栏,分为综合研究、荀子研究、公孙龙研究、赵国都城研究等七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2014年3月10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正式名单25家,《邯郸学院学报》"赵文化研究"专栏成功入选,位列第4,是进入前10名中唯一一家地方高校学报;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第1期更是破天荒地从《邯郸学院学报》中精选出5篇研究赵国思想家荀子的文章,翻译成英语设置专栏发表,向世界传播荀子思想研究的新成果,康香阁编审应邀撰写了长篇综述,并担任栏目主持人。《邯郸学院学报》将赵文化研究和荀子思想研究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是对邯郸学院学术史的重要贡献,也是对中国荀子学术史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廉颇负荆     
邯郸的深秋.枯叶随着西风翻飞飘舞。萧萧暮色笼罩着赵国都城的石板路。远远地,传来一阵喧哗声。“廉大人,这可万万使不得啊!”“您可是赵国大将。他蔺相如……”  相似文献   

19.
邯郸是一个“四战之地”,赵国更是一个百战之国。可以说,赵国历史从奠基(三家分晋)到鼎盛(武灵王改革),直至灭亡都是与战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有关赵国史研究的论著不少,但是专门研究赵国战争军事的论著却不多,尤其是对赵国历史上水战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这当然和与水战相关的史料缺乏有关,但也与对水战在赵国发展史上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关。其实,从现有史料的初步分析就可以得知,如果没有几次重要水战的胜利或失败.赵国乃至整部战国史都将需要重写。试对赵国历史上几次最重要的水战——引水围鄗、华阳水战及其相关问题作初步的论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邯郸是一个“四战之地”,赵国更是一个百战之国。可以说,赵国历史从奠基(三家分晋)到鼎盛(武灵王改革),直至灭亡都是与战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有关赵国史研究的论著不少,但是专门研究赵国战争军事的论著却不多,尤其是对赵国历史上水战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这当然和与水战相关的史料缺乏有关,但也与对水战在赵国发展史上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关。其实,从现有史料的初步分析就可以得知,如果没有几次重要水战的胜利或失败.赵国乃至整部战国史都将需要重写。试对赵国历史上几次最重要的水战——引水围鄗、华阳水战及其相关问题作初步的论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