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区分教育惩戒与体罚,对完善教育惩戒制度和有效禁止体罚都至关重要。日本对教育惩戒与体罚的界定和区分,是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在立法方面,法律明确了教育惩戒的必要和禁止体罚。在司法方面,法院的裁判肯定了教育惩戒在一定限度内有形力的行使。在行政方面,行政机关通过一系列通知,对教育惩戒的内容、形式、程度及其与体罚的界限进行明晰和指导,使教育惩戒和禁止体罚能够被准确理解和运用。日本具体的司法判例示范作用和相对灵活的行政指导,是其完善教育惩戒和禁止体罚制度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手段,也是我国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高效能的角度解决教育惩戒难题和有效禁止体罚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惩戒合法化的背景下,进一步认识和界定学校教育中被禁止的体罚,对于维护学生权益、规范和保障教育惩戒权的行使必不可少。本文对日本禁止体罚的立法以及在此问题上立法、司法、行政间的协调互动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研究,分析了禁止体罚立法的历史和具体的立法内容,提出了完善我国禁止体罚立法的具体建议:界定体罚概念的内涵;确定体罚的判断标准;列举体罚的形式;区分体罚与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3.
体罚作为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已被我国法律所禁止。但实际情况是,体罚学生的事件不因法律的禁止而不发生。从对我国体罚制度的分析及与国外一些国家体罚制度的比较中可见,要杜绝体罚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关键在于对惩戒作为教育手段的正确认识,且在法律上对教师的惩戒权加以明确,并使之制度化。  相似文献   

4.
连续几起“弑师案”,引来社会各界对惩戒教育的高度关注。先有民众的呼声:教师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再有人说“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接着有舆论声称,教育对学生过分纵容将遗患无穷,建议要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  相似文献   

5.
连续几起"弑师案",引来社会各界对惩戒教育的高度关注。先有民众的呼声:教师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再有人说"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接着有舆论声称,教育对学生过分纵容将遗患无穷,建议要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  相似文献   

6.
随着各类教师侵权、伤害事件的频频曝光及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呼声甚高,甚至出现“无批评式教育”的论调。有观点认为:惩戒=体罚=虐待,惩戒会导致恶性事件,惩戒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创伤,会让快乐越来越少的学校生活更加痛苦,而惩戒权的享有则会助长教师对学生的侵权和伤害,促使师生关系乃至学校氛围的僵化……于是反对学校对学生的惩戒,反对教师惩戒权的赋予。需要思考的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惩戒”本身的不正当,还是运用“惩戒”的方式不正确?惩戒之“恶”究竟源于何处?  相似文献   

7.
五个国家体罚立法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罚是各国教育立法和学校实践中一个备受争议的热点话题。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许可体罚,但明确规定体罚的情形、手段、程序;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禁止体罚,但允许适当惩戒。在各国,体罚和惩戒都被视为最后的教育手段,且实施中会充分尊重父母教育子女的权利和偏好.因历史、文化的不同,各国关于体罚的规定存在明显的跨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潮逐渐发展,学生的权益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被禁止对学生实施体罚,加之又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变得不敢对学生实施惩戒。可惩戒作为教育学生必不可少的方式是不能抛弃的。因此,研究教师惩戒权的合理范围及使用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主要分析了惩戒主体、惩戒目标和惩戒方式的合理范围,并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36岁的辛洪梅从自己供职的济南市一所私立学校辞去了教职。让她无法接受的,是这所学校对老师的种种"苛刻"要求:不准批评和变相批评孩子、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中小学教育该不该有惩戒(批评、体罚等)以及如何实施惩戒,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却始终没能很好地解决。在这方面,很多国家也都处于摸索之中。比如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于前年公布了一项"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方案规定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教师可在规定范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体罚;西班牙虽有禁止体罚的规定,可是家长们却难以接受,他们认为有些情况下给孩子几记耳光是非常必要的;英国政府  相似文献   

10.
作者心语:目前,教育惩戒之所以成为困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一个焦点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教师没有搞清什么是教育惩戒。因为不了解其内涵,所以在实践中就无法跟体罚、变相体罚进行有效的区分,而当前国家法律明令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又加上现实中赏识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就使得很多教师面对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11.
教育惩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罚和变相体罚是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侵权行为,是封建野蛮专制的产物,是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师德规范严格禁止的。但部分教师、学生、家长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与教育惩戒手段混淆,对教育惩戒手段,缺乏正确的认识,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不敢甚至放弃使用教育惩戒手段,下面本人  相似文献   

12.
苟建锋 《课外阅读》2011,(11):168-168
本文从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的实质入手,主要从政策法规、实施过程、行为效果三个方面阐述了惩戒是一种正当的教育策略,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一种违法行为。本文呼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体罚和变相体罚要坚决杜绝,对正当的惩戒要有理有力的实施,做到当惩必惩,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动态     
正当惩戒学生不属对学生的体罚;建瓯市六项措施加强寄宿生管理;云霄县撤点并校 提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南安市组织志愿者支教活动 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晋江市教育系统采取五项措施有效肪范手机诈骗。  相似文献   

14.
论学校惩戒权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惩戒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和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受教育权利充分实现的可靠保障.学生的权利不是绝对的,学校惩戒不同于"体罚"或者"变相体罚",适度、合理的惩戒是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必要手段.惩戒权作为立法赋予学校或教师的权力,是国家教育权的具体化,具有典型的公法特征.必须明确惩戒权作为教师职业性权力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同时通过实体性、程序性立法,明确规定惩戒权的内容、行使的程序以及违法行使惩戒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规定学生必要的救济途径,在保障达成公共教育目标的同时,不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连续几起“弑师案”,引来社会各界对惩戒教育的高度关注。先有教育部官员说“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接着有舆论声称,教育对学生过分纵容将遗患无穷,建议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  相似文献   

16.
连续几起“弑师案”,引来社会各界对惩戒教育的高度关注。先有教育部官员说“教师正当使用的惩戒并非对学生的体罚,不提倡迁就学生一切行为”,接着有舆论声称,教育对学生过分纵容将遗患无穷,建议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适当惩戒。  相似文献   

17.
现在,很多教师谈罚色变,这是将惩戒和体罚混为一谈,其实惩戒与体罚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惩戒就是通过处罚来警戒,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以教育学生为目的,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而体罚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教师的法冶意识和法律知识欠缺.是教育惩罚不能正确实施的重要原因之。许多教师或者把法律禁止的体罚当作正当的教育惩罚手段使用,或者把正当的教育惩罚与体罚混为一谈,谈“罚”色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前在不少教师中存在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欠缺的状况。加强对教师的法治教育,以促进教育惩罚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9.
美国教育惩罚对违规行为实行的是“零容忍”制。政府为学校制定了体罚的实体合法性标准和程序合法性标准。教育惩戒遵循的是“有法可依、违纪必究”原则。中国高职教育应借鉴美国教育惩戒机制,明确教育惩戒的合法地位。高职院校在法律规范基础上,建立具体、明确和量化的校规,公开、公正、合法行使教育惩戒权。  相似文献   

20.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需要惩戒,学生成长需要惩戒,但必须是善意而适度的。一时下,惩戒似乎成了教师不敢触及的“高压线”,唯恐被冠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名。加之,一些媒体对因体罚学生而引发的学生弃学、离家出走、自杀或杀人等恶性事件一再披露,不时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教育不应有惩戒。其实,这是社会对惩戒看法的偏差。认为惩戒就是体罚,把教师依法对学生管理的手段等同于体罚。体罚,古人视其为天经地义,一把戒尺打出栋梁之材;而体罚已被禁止。但惩戒却不可随意摈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