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规则》回答了记者提问。本刊摘编如下:一、教育惩戒的概念和实施范围《规则》第二条明确规定,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这一规定,首先,明确了教育惩戒的属性,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的一种具体方式,而不是单独赋予学校、教师一种权力。其次,明确了实施的对象和方式,是对违规违纪学生的管理、训导和矫治。最后,强调了行为的目的性,即是要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不能为了惩戒而惩戒。关于《规则》的适用范围,高校学生已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予以规范,而学前幼儿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较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身心发展存在障碍,都不适宜实施教育惩戒,因此《规则》将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限定在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2.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基于其职业身份而获得的一种强制性管教学生的教育权力,但是我国现行教育法规对中小学教师的惩戒权暂无明确规定。因此,在后续中小学教师惩戒权的立法问题上,立法者应当明确其权力性质,捍卫其教育本位,为惩戒权的具体适用创设可操作执行的细则。从法律法规上进一步明晰教师惩戒权的行使,还要对教师惩戒权实施的范围、程度、方式等做出精细化的限定,从而促使教师惩戒行为尽早摆脱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3.
教师惩戒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实施中往往出现了教师惩戒的"无度"和不作为,影响了育人工作,因此分析和掌握教师惩戒的有限性特征,更好的探索教师惩戒的实施,能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掌握好这一重要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和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教师惩戒权的行使权统一于教师,往往产生种种不良后果.教师在处理学生不当行为时,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和尺度,应该把握什么原则策略,成为当今学校教育备受争议的热点话题,本人从教师惩戒权实施模式的流程、原则入手,建立职权分离的惩戒体系,对新模式下的教师合理惩戒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5.
惩戒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进行制裁,并促进其规范行为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利。目前,由于国家在惩戒教育方面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导致教师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对于民族地区的初中教师而言,如何对民族地区的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惩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究民族地区惩戒教育的现状、教师在惩戒教育上的性别及年龄特点,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为民族地区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教育惩戒是矫治学生失范行为的法定教育方式,这一性质决定了其作用和实施原则。教育惩戒对学生个体的作用在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对学校教育环境的作用在于维持教育活动秩序、维护校规校纪权威。中小学校及其教师要遵循合理合法的实施原则,有效发挥教育惩戒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合理性原则在于实施教育惩戒要体现教育性,合法性原则在于依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运用恰当的形式和程序实施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7.
惩戒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进行制裁,并促进其规范行为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利。目前,由于国家在惩戒教育方面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导致教师在实施惩戒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对于民族地区的初中教师而言,如何对民族地区的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惩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究民族地区惩戒教育的现状、教师在惩戒教育上的性别及年龄特点,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为民族地区初中教师教育教学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在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存在教育惩戒方式与学生道德认知发展不匹配、忽视学生主体性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教育惩戒后缺少对学生保持良好行为的有效评价等问题.教师可以从遵循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自身优势、注重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与保持等三个维度对中小学教育惩戒作出改进和提升.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实施,对教师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协调家校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教育惩戒从制度走向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班主任要从执行教育惩戒的现状出发,合理把握教育惩戒的温度、尺度、效度,让教育惩戒成为班级管理的“助推器”,学生健康成长的“护航灯”和学生、家长心中爱的“保鲜剂”。  相似文献   

10.
顾聪  张洁 《教育评论》2023,(10):130-134
教师教育惩戒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实施教育惩戒、指向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主体性认识,体现着教师对教育惩戒本体育人价值的把握,是教师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知识理论、认知图式理论与符号互动论分别诠释了教师教育惩戒观念的基本来源、生成方式与发展样态。澄明教师教育惩戒观念的价值意蕴,探析其价值向度及指向,契合我国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教师教育权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惩戒不可或缺。科学实施教育惩戒,首先需要把握依法依规、明确目的、规范程序等重点任务。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协调惩戒性与赏识性、协同性与主导性、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矛盾。要充分发挥教育惩戒在完善学生管理制度,重塑教师权威及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当前,教育惩戒受到教师抵制的主要原因是:失当的民主观和平等观、部分学生挫折承受力较弱和一些教师对教育惩戒内涵理解不准或惩戒失当.教育惩戒既是维护学校教育公共秩序的需要,也是自然教育的必然补充,同时教师也有实施教育惩戒的能力,这些都是教育惩戒合理性的保障.要保障教育惩戒顺利实施,教师应准确理解教育惩戒的内涵,科学而艺术地实施教育惩戒,并在教育惩戒失当时及时补救,以减轻对学生的伤害,消除对立情绪.  相似文献   

13.
张军在《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2期《主体间性视角下中小学教育惩戒的实施研究》一文中提出,转变认识范式是解决教育惩戒难题的当务之急,应用主体间性思维范式,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之间平等、互动、共享、共进关系,从而合理处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保证教师教育惩戒权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4.
教育惩戒权的实施是由教师自由裁量来完成的,但其个人行使教育惩戒权的法定职权不等同于自由裁量的不受限制,惩戒行为本身也不等同于压制、支配,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和自我完善.保障教育惩戒权的公正、合理以及有效,应促使教育惩戒兼具集体正义和个体正义的维护,兼具学生安全和教师安全的保障,兼具行为技术和心理技术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惩戒教育具有戒除性、约束性、教育性和人文性四个特性,合理实施惩戒教育有利于学生社会化发展、规范学校教学秩序、实现教育目的、彰显教师职业道德。但是,惩戒教育正面临着政策缺失和教师认知不理性的现实困境,应该从立法机构、学校、新闻媒体和家长四个方面完善惩戒教育政策环境的缺漏,从树立正确的惩戒教育观、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坚持后续教育三个方面加强教师的理性认知,发挥惩戒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教学活动中,秩序的维护、自由的追求、教育利益的获得,都促使了对学生违规行为进行惩戒的需要.教师作为国家与社会的"委托人",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职业权力中自然包括惩戒权.教师的惩戒权是指向学生违规行为、旨在保护和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归属于公权范围.教师惩戒行为的失当,主要源干惩戒权的异化,而非惩戒权存在本身.  相似文献   

17.
开除学籍作为限制和影响学生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利的最严厉的惩戒形式,其适用条件应当有严格规制。开除学籍也是英国中小学校教育惩戒的形式之一,分为作为最后手段的永久开除和作为替代手段的暂时开除。学校在校规校纪中均明确规定了开除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一般适用、排除适用和特殊保护等。通过适用条件明晰及具体的规定,既充分保护了学生受教育权,保障了教师合法合理实施教育惩戒,又有效维护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保障了学校教育目标值达成。借鉴英国经验,我国在制定相关规范、落实教育惩戒权时,应从开除学籍的类型、开除学籍适用的具体条件进行具体规范,以保障教师合法合理实施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于2021年3月1日正式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但教师在运用教育惩戒权的过程中仍然面对诸多问题.通过借鉴国外施行教育惩戒权的经验方法,并总结国内实施教育惩戒权的现状,提出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行使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合理实施教育惩戒权的策略,为我国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实施以及惩戒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美国纽约市2019年颁布的《纽约市促进学生学习行为期许》法案中“纪律准则”部分,对如何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做出详细规定。在纪律准则的实施目的、考量因素、实施程序和等级等的规定上,具有目的明确、范围清晰,防于未然、循序渐进、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特点,对我国进一步研究、完善教育惩戒相关措施、兼顾学生整体性和差异性、强化教师教育惩戒的独立性与发展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宏炜 《林区教学》2020,(3):112-114
国家已明确要制定教育惩戒权的实施细则,这在法律方面为教师惩戒权提供了保障。但是,教师惩戒学生面临的困境来源于自身、家长及社会等多方面。解决教育惩戒的实施困境,离不开教师对教育惩戒的正确认识、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与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