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兴斯泰纳倡导的劳作学校及劳作学校精神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劳作学校精神体现在:劳作课作为必修课程、实践兴趣的教学原则、性格教育为教育目标。凯兴斯泰纳的劳作学校及劳作学校精神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在于,尊重劳动是提升职业教育地位的根本,职业教育改革要遵循实践兴趣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内存价值与性格教育。  相似文献   

2.
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思想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凯兴斯泰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职业教育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其劳作教育思想不仅对德国,而且对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在职业教育的地位功能、劳作学校的培养目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深刻论述,对我们今天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改革家,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倡导劳作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有益探索.文章从"劳作学校的真义"和"劳作学校的任务"两个方面介绍了他的劳作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以期对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4.
凯兴斯泰纳是德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改革家,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倡导劳作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他的劳作教育思想对之后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改革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劳作学校”出现于19世纪末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教育探索和改革中。它是在实施义务教育的国民学校中,在不偏废普通文化知识传授和人文素养精神陶冶的基础上,渗透劳作教育的内容,把与生活有关的实践活动和实际操作的手工技巧纳入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堂中,改革教学方法,调整学校培养目标,最终达到强化职业教育,以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蒋莉 《职教论坛》2004,(1):62-6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欧新教育改革的浪潮,在德国出现了以劳作学校的办学精神改造公立学校,对学生实施"劳作教育"、"公民教育"的教育改革主张与实验.这种国家本位色彩浓厚的教育改革思想符合一战前德国的国家民族主义倾向,对于当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极为有利,从而在德国境内很快得以传播,并跨越国境、流行于欧亚部分国家,致使"劳作教育"成为当时最"醒目"的字眼,劳作教育思想成为20世纪初职业教育思想的主流.本文拟对以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Gerog Kerschensteiner,1854-1932)的劳作教育理论为核心的"劳作教育思潮"略做简述.  相似文献   

7.
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凯兴斯泰纳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探究和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思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其劳作学校的思想、职业教育的释义、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及文明社会建设的作用、职业教育在教育大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公民职业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及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国家化、伦理化和实践化的特点,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罗周燕 《文教资料》2006,(7):144-145
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是公民教育理论和劳作教育的倡导人。本文讨论了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公民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以及作为公民教育实施前提的劳作教育和作为公民教育实施组织机构的劳作学校。  相似文献   

9.
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理念、办学规模、教育体系,由此详细剖析了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六大"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新教育运动中,乔治·凯兴斯泰纳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是19世纪后期在欧美各国开始流行的劳作教育思潮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凯兴斯泰纳的主要教育思想是公民教育思想,他注重强调国家利益至上,主张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在实践上,他倡导通过设立劳作学校来实现国家教育的目的,对劳作学校的创立和运作做了有益尝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作教育思想,适应了当时德国生产力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劳作教育”是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劳作学校是实施其“劳作教育”的机构。职业的训练、职业训练的伦理化和共同团体的伦理化是劳作学校的三个基本任务。凯兴斯泰纳关于这三者的精辟见解,对我国职业学校开发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中的德育资源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德国职业教育概况德国职业教育经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在普及12年义务教育(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形成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职业专业学校、职业中学、专业高中、职业预科学校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由高等专业学院、专业学校和企业来实  相似文献   

13.
在青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学校领导的组织安排下,我们来自不同技工学校的二十位教师于2005年9月29日到德国进行为期80天的CNC数控车、铣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亲身感受了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不断的参观中,我对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德国产品以高质量保持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这是因为德国有一个完备有效的职业培训体系,它培养出了大量训练有素的青年劳动者。职业教育是德国的教育体制中举足轻重和极具特色的一面,是德国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如何借鉴其先进的教育形式,也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德国学校劳动教育历史悠久且实践经验丰富,20世纪初提出的“劳作学校”思想对德国学校劳动教育的缘起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德国学校劳动教育呈现目标紧随时代服务产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多元学科交叉结构完善等显著特征,对我国学校具有一定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德职业教育在模式、地位和发展方向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特色模式建立教学体系,并且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享有与其他教育同等的地位,立足行业导向培养人才;中国职业教育以传统的学校教育为主,与企业脱节,并且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在改革发展方面显示出滞后性。从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吸取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融入到我国职业教育中,对新时期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为市场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凯兴斯泰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德国职业教育运动的主要倡导人和实践者。其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公民教育思想和劳作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当代挑战及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迅速变革的今天,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业遇到了岗位不足,灵活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德国政府在企业、学校等方面都做了较大变革,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为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改革的经验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论述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内涵及其特征,比较全面地对当前德国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德国改革“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了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政策统筹与指导,引导学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导向为准绳,准确定位地改革我省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关于德国新《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译文说明今年4月1日德国颁布并实施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该法将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联邦职业教育法》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的配套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并加以修订,成为德国应对新世纪挑战、进一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纲领。为便于读者理解该法的内容,现将涉及德国教育立法的一些背景以及对一些概念的解释,做一简要说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享有文化主权,所有的学校包括中小学、职业类学校和高等学校均属于州一级的国家设施,故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立法权在州这一级(如州学…  相似文献   

20.
在德国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后,德国高等学校进行了教育体系的改革,高等教育实行学士和硕士制度,取代了传统的Magister(文科硕士学位)、Diplom(理工科硕士学位)和Staatsexam(国家考试)制度,职业学校教师培养也相应产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以柏林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和劳动技能系在培养职业学校教师的变化为例,阐释博洛尼亚宣言后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