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以降低资源依赖度作为切入点,以中国资源型城市为样本,鉴于不同碳交易试点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的时间不一致,采用异期双重差分法(DID)考察碳交易市场试点对资源型城市资源依赖度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碳交易能够较为显著地降低资源型城市对传统资源的依赖程度,但此种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且平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结果均能够支持这一实证结果。本研究结论对于增强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信心、促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约束,探讨不同碳交易政策工具对减污降碳效果的影响,为实现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2003—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以CO2和SO2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碳市场政策工具的减污降碳作用。【结果】(1)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地降低碳污排放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产生减污降碳效果,并且逐渐趋向于“高水平耦合与优质协调”的协同关系。(2)异质性的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北京、上海、广东的碳污排放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影响大于天津、湖北、重庆、福建,并且对碳排放相对较低地区碳污耦合度、协调度的影响更显著,同时碳交易政策的“降碳”效果相对高于“减污”效果。(3)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主要由碳价格、碳市场活跃度、碳市场规模、惩罚工具通过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实现,各项政策工具也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水平,降低产业间差异的作用,但现阶段无法显著改善能源结构清洁化水平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结论】因此,应进一步建立...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评估试点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效应及不同试点政策之间的协同作用,将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作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双试点城市建设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相较于非双试点城市,双试点政策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且,相较于单试点政策,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双试点城市建设对地区经济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双试点城市可以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与优化产业结构两条途径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双试点城市建设对东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郑丽琳  姚永络 《软科学》2024,(2):74-80+94
基于2009—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各省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运用连续性DID模型实证分析碳市场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碳价、碳市场规模和碳市场活跃度均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和绿色创新水平较高的地区,碳市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最后,为建成全国统一碳市场和落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低碳技术知识的流动与循环是“双碳”目标下构建“双循环”开放新格局、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但国内驱动政策研究缺乏。本文基于2006-2019年中国218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以专利信息反映低碳技术知识流动,采用多时点DID方法实证检验国内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低碳技术知识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在总体上有效促进低碳技术知识流动,但主要表现为加快低碳技术知识流入,而试点政策对低碳技术知识溢出的促进作用没有显现,表明试点的示范效应不足。(2)试点政策能够促进灰色与清洁两类技术的知识流动,但对更具渐进增量特点的灰色技术作用更加显著,这与清洁技术知识流动速度极快的现实形成较大反差。(3)试点城市更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层次有助于强化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促进作用,且东中部地区、一、二线和非资源型城市的政策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应积极推动低碳城市试点的示范推广与扩区工作,激活清洁技术活动,并尝试采用差异化的试点政策;东中部地区与大城市应利用人才与产业等优势扶持清洁技术,引领深度低碳转型;西部地区、中小规模、资源型城市更应注重试点与其他政策的协同,以形成促进知识...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绿色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的影响,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考虑非意向产出情况下,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的全局DEA—SBM模型、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分测算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指数,并运用全面FGLS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的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差异显著,绿色技术进步与全国及三大地区全要素绿色能源效率均有正向影响,且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的检验。最后,从提高绿色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绿色经济效应,基于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数据,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方法研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试点城市实施创新型城市政策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绿色技术进步是主要原因;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政府干预增强是潜在影响渠道,政策效果在长江不同区位和不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上存在异质性;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长江经济带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市间对这一政策的学习借鉴能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要求单位碳排放产生更多的经济产出,即提高碳生产率。涉及地区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的因素和无显著空间相关性的因素往往同时作用,在构建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本文在空间自相关方法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中国省域碳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其中产业结构是全局变量,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均是局域变量,再通过混合地理加权回归估计了"十一五"末和"十二五"末4个影响因素的回归参数值并作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能源结构(火电比重)对于碳生产率具有负向影响,而产业结构(服务业比重)、技术进步(年专利授权数量)和劳动生产率(单位从业人员的工业增加值)对于碳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从回归参数估计值来看,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能源结构,再次是技术进步,最后为劳动生产率;(2)产业结构对碳生产率的正向影响程度在增大,能源结构对碳生产率的负向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自南向北递减特征,而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则呈现出明显的自北向南递减特征;"十一五"末到"十二五"末,总体上能源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在减小,而技术进步的影响在增大。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技术创新的意义导向逐渐从一般性视角向绿色、低碳等生态视角转变,“环境保护”成为低碳技术创新的本质意义。碳交易市场兼具政府和市场双重调节,在“双碳”愿景下对增进企业意义导向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以“二元合法性”为理论视角,基于2010—2019年碳交易试点八大行业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碳交易政策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异质性企业环境责任和媒体环境关注在其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有效提高了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还有助于促进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前瞻型环境责任在碳交易政策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当企业履行反应型环境责任时可能存在“迎合效应”,其中介效应不显著;媒体环境关注能够正向调节碳交易政策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关系,其作为非正式环境规制可以与碳交易政策协同促进企业低碳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0.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能在长期经济发展中缓解我国能源的短缺问题,在结合国内外关于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能源利用过程中的直观经济指标和环境产业指标,选取开放程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三个潜变量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就各潜变量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模型结果验证了各观测变量与潜变量的关系、各潜变量之间的关系;验证结果表明地区开放程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能对能源利用效率产生正向的直接影响,从而能为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能源利用规划和深层次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软科学》2019,(8):78-84
结合基于松弛测度的DDF与Luenberger指数分析法,实证探究"一带一路"沿线52国1995~2016年低碳绿色发展现状,并用面板回归分析影响该区域低碳绿色TFP增长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结论:沿线国家低碳绿色发展效率水平整体偏低,且地区间差异比较大;沿线国家低碳绿色TFP年均降幅为-1.33%,技术规模的变化是抑制TFP增长的显著影响力,其余三项分解指标则为促进TFP增长的重要贡献力量;劳动力投入、城镇化发展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平方项是促进沿线国家低碳绿色TFP增长的重要作用力,而经济发展、资本投入、外贸发展、能源消费、碳强度、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则会阻碍TFP增长,且沿线国家总体经济增长与低碳绿色TFP之间存在着显著的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5—2018年中国233个城市的绿色发明专利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低碳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特征。结果发现:(1)低碳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2)机制分析发现,低碳城市建设通过增加科技人才和缓解融资约束提升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3)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城市建设在低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城市以及资源型城市未能实现有效的正向促进作用,经济发展、科技支出、人力资本水平与人口密度四种城市特征具有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碳减排状况,为现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改进提供经验依据。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PSM-DID等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传导路径,最后分析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1)试点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路径,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中分别发挥了12.38%和5.51%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则分别发挥了3.74%和0.47%的中介效应作用;(3)北京的碳减排效应在6个试点地区中最强,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碳减排效应较弱。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启示包括,要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等。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碳减排状况,为现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改进提供经验依据。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PSM-DID等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传导路径,最后分析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1)试点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路径,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中分别发挥了12.38%和5.51%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则分别发挥了3.74%和0.47%的中介效应作用;(3)北京的碳减排效应在6个试点地区中最强,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碳减排效应较弱。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启示包括,要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等。  相似文献   

15.
关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的绿色创新质量,以2013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上线交易为关键时间点,基于2009—2019年A股上市企业绿色专利数据,运用三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以及企业专利类型、规模和所在区域的异质性在其中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有促进作用,能够促进企业发明型绿色专利数量和专利整体质量提升,且对东部地区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效果优于中西部地区,对大规模企业的促进效果优于小型企业。因此,为促进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绿色创新和绿色转型,政府需要灵活运用碳交易市场等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强化碳市场对创新质量的积极影响,并依据不同对象异质性特征灵活制定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关于碳交易机制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分析缺乏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2009—2016年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以2013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的估计方法,通过对比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前后、试点省市相对于非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相对于低污染行业的企业绿色专利申请占比的变化情况,探究碳交易机制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异质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相对于非试点省市和试点省市的低污染行业,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提高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的企业的绿色专利申请比例。(2)相比于发明类绿色专利,该政策对绿色专利中的非发明类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强。(3)相对于国有企业,该政策对试点省市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加显著。此外,本文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增加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科研人才引进和提高科技研发支出、提高企业资产净利润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中国实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提供一定经验支持;为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更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吴伟光  祝雅璐  顾光同 《资源科学》2021,43(10):2119-2129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受到广泛关注,中国政府试图通过发展碳市场以缓解气候变化问题和实现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碳市场的有效性不仅对于能否实现减排目标、有效降低减排成本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正处于政策设计、基础建设和模拟运行阶段,由于碳交易是人为创设的市场,配额分配、惩罚、可抵消等政策制度对其有效性的影响值得深入分析。本文基于我国7省市试点碳市场碳交易历史数据,首先构造指标体系,对试点碳市场有效性进行测度;然后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定量估计了政策制度因素差异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旨在为优化我国统一碳市场政策制度、从而提高碳市场有效性提供依据。研究表明:①2014—2018年,我国7省市试点碳市场有效性峰值在一年之中二、三季度出现。各试点碳市场有效性相差较大,其中,湖北碳市场有效性最高,而天津、重庆碳市场有效性较低。②相较于需求状况而言,目前碳市场的供给状况对碳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更大。从需求角度来看,控排企业数量、惩罚力度对有效性的影响较大;从供给角度来看,配额总量的影响作用较大。③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对碳市场有效性影响明显,尤其是三产比重。④地区可再生能源占比对碳市场有效性具有正面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目前应重点完善配额发放模式、惩罚机制和逐步增加控排企业数量,以提高碳市场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碳排放权交易已在多个试点地区实施多年,利用建模分析方法,探讨碳排放权交易对地区工业碳锁定程度的影响。采集中国30个省区市2010—2016年面板数据,计算工业碳锁定系数,依此测算工业碳锁定程度,并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和空间计量-双重差分法(SDID)加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有效减轻本地区工业碳锁定程度,且我国工业碳锁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碳排放权交易在某一地区的实施,同样可减轻其相邻地区工业碳锁定程度。  相似文献   

19.
     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但是有关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绿色发展影响的研究较为少见。文章使用2005—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在构建城市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TOPSIS测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绩效。此外,文章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并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其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的绿色发展绩效整体偏低,并且绿色发展绩效均值在地区和城市之间存在空间异质性;(2)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绩效存在促进效应,同时会对周边城市的绿色发展绩效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并且其稳健性得到检验;(3)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机制中发挥了多重中介效应,并且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20.
绿色信贷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金融支持,对提升区域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空间杜宾模型(SDM),选取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考察绿色信贷对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绿色信贷通过研发投入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逐年呈现出正向空间相关性;绿色信贷对低碳技术创新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研发投入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说明绿色信贷能通过提升研发投入来间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