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发生深刻转换,涌现出一大批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为发展载体的新经济。新经济的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亟需大量具有复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作为支撑。高职院校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切实面向未来加强"新工科"建设,深化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支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工科技术人才。在建设路径上,高职院校要以回归工程实践为主线,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以"新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完善的"新工科"专业结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建立健全"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构建全过程、多层次的"新工科"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传统《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研究进展,分析了该课程与"新工科"建设的关系。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目标,强化专业特色教育,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程创新教学、社会实践、科技服务等,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认知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3.
"新工科"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顶层设计者着眼于培养创新人才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高校教学必须适应这个改革.文章主要探讨了大学物理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工科"要求的脱节问题,提出一些适应"新工科"建设的基础课改革方法设计与具体改革措施,以期探索出大学物理教学新模式有效服务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新工科是基于世界科技快速发展,人才需求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工科不仅是新专业的设立,也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应对未来、引领科技为建设理念,培养多元化的卓越人才。本文阐述新工科的内涵,列举新工科建设面临的瓶颈问题,从现代教育的理念和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提出新工科体制下的教学模式,为新工科的建设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是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聚焦于提高新工科人才培养能力,新工科建设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加注重理念引领;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工科专业结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不断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未来卓越人才标准为依归,不断创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模式对新型人才有了全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将迎来全方位的新挑战。为防止人才的断层,教育部基于国家战略需求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莆田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为提升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采取了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队伍、大力实施应用型课程改革和推动应用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外产业界快速发展智能制造的大趋势下,化工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化工专业教学体系成熟,推进学科交叉培养难度较大。本文以化工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为背景,依托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学科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的优势,开展化工专业新工科建设,提出了化工、控制和计算机三个专业交叉融合的"智能化工"课程体系,以期为相关专业融合信息技术培养新工科智能制造人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新工科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以福建农林大学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在校生为对象,从当代大学生对劳动内涵和劳动教育的认知情况开展调查,结合农林院校工科专业建设发展实际和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特点,提出了劳动教育"双体系双融合"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是国家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工程人才的新要求而做出的工程教育改革决策,是我国高校未来工科教育改革的主方向。民族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工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的组成部分,积极开展新工科建设是保障更好践行服务民族地区产业升级、补齐工科领域短板和实现工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结合民族地区文化、语言以及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工程人才的特殊需求,本研究发现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具有地域、生源和特色学科等比较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和办学条件相对滞后等困境。因此,民族院校在新工科建设进程中应当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以响应政策精神、服务区域产业和整合办学资源为原则,以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工科课程体系、设置面向特定区域的新工科专业群、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新工科教师队伍、搭建"非实体"的新工科平台和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工科办学模式为抓手,协同推进新工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主动作为,适应"三个面向"、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培养跨学科交叉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的战略举措。从深化传统工科专业内涵改革和创办适应未来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新专业两个角度出发,积极开展"新工科"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新工科"具有的创新性、前瞻性、交叉性、多样性和引领性等特征,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以培养"品行、知识、能力和思维"四位一体的工程领导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具有西安交通大学特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新工科"建设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