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廖北平 《英语辅导》2011,(1):164-168
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两种翻译方法论取向,主要体现在对源语言文本的语言(句法)和文化概念的处理上。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价值取向和不同的译作要求,有取其极端者,有理性折中者。对文化概念的翻译,译界倾向性的做法是:如果译语中存在类似的文化意象,自然采用归化意译;如果源语言文本里的文化意象在译语中空缺,则仍采用意译。由于源语言文化意象的他族陌生性,一般不采用直译或异化翻译。对源语言文本里的特有文化意象采取归化意译,往往不能传递源语言里特有的文化内涵,会造成源语言的文化在译语里丧失,而大大降低翻译的文化价值,妨碍翻译传递文化职能的充分实现。本文拟论证并力荐文化概念和意象的直译传真原则-异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从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入手,探讨中诗英译中对文化意象处理方法得与失,以及采用增译语词提示法、浅化处理释义法、直译意象保留空白法、直译加注法等方式对文化意象脱落进行补偿,尽量做到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做好传递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广告英译中,人们较多地使用直译法,然而为了既能有效传递原文信息,又能为目标语读者(消费者)所接受,还要针对汉英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充分考虑文化因素,选择其它的翻译方法,诸如:意译、直译意译相结合、修辞译、仿译、注释译等。  相似文献   

4.
诗歌美在意境.意境是由不同的意象组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文化意象.就文化意象的翻译而言,在古诗英译的实践中,存在着直译法和意译法的区分.意译法弃象译意,或破坏了诗的意境,或折损了诗的神韵,因而是不可取的.直译法优于意译法,有象胜于无象.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文化大融合背景下,探讨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意义重大。《古文小品译英》的标题翻译,林语堂先生应用了直译、意译、另拟标题、一题双译、增译法和省略译法等方法。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分析,容易造成文化内涵缺失的翻译方法有意译法、另拟标题和省略译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源题文化特色的翻译方法是直译法、一题双译和增译法。林译《古文小品译英》为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习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习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和文化意象,通常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两层含义。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它们源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文化心理等,翻译时要灵活使用不同方法,如直译、略译、套译、意译、直译意译兼用或直译加注等方法。  相似文献   

7.
罗慕士的《三国演义》译本对儒、释、道宗教词采取直译或直译+注、意译和替换等方法。罗译本是公认的异化译本,但书中宗教词的翻译是归化(意译和替换)占上风。罗译本宗教词的翻译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在当前的典籍英译中,译者不可一味追求原汁原味,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否则"译犹未译"。同时提出典籍文化词语英译中术语规范可以提高翻译中的文化传真效果。  相似文献   

8.
汉、英两种语言中都有"意象"的存在;在概念整合理论下,经过对汉、英两种语言间"意象"的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使用者对"意象"认知模式的不同,即:汉语文化中人们对"意象"的认知过程往往较英语文化中人们的认知过程复杂。以此为立足点,结合翻译实践过程,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的传递策略,并指出:直译法,意象替换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是处理此类问题常用的手法。  相似文献   

9.
文化负载词受各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意识形态、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具备鲜明的民族特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文化负载词翻译是翻译领域中的难题,影响着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在翻译实践中要提高文化负载词翻译能力,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意象,就必须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了解文化负载词的形成原因,熟练掌握和运用音译、直译、意译、借译、简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直译”、“意译”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豪杰译、硬译、直译、意译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采用的基本方法。“豪杰译”流行于清末民初,是指对原作的各个层次作任意改动,如删节、改译、替换、改写、增减及译者的随意发挥。五四前后,鲁迅等人根据现实需要,强调准确地引进异质文化,因而在翻译方法上主张“硬译”和“直译”。有人则坚持“意译”。学界因而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直译意译之争。实际上,“直译”、“意译”是译事中一种基本手段的两个方面。本文重点描述了20世纪不同阶段“直译、“意译”论争的情况,并致力于理论构建。梳理直译意译之争是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的起点。现代翻译史还表明,每一次有关“直译”、“意译”的论争都推动了中国文学翻译水平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性决定了文化的相对固定性和独立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性也决定了文化意象传递的缺失性。而这种反映在文化传递中意象的失落和歪曲现象也正是译介学所关注的焦点。通过分析理雅各和汪榕培等《易经》的英译文本,认为两者在译介过程中都未能正确传递《易经》文化的民族特质和意蕴,甚至在文化意象传递方面还存在错位、失落、歪曲现象。在英译过程中君子、小人的德才品行的意蕴,黄色被赋予的尊贵象征,"西山"通假"岐山"及岐山献祭这一典故等都未能译出,这些都损坏了易文化中特有的文化意象。同时研究也认为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译介时,文化差异是促成其文化意象失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化意象是诗人常用的情感载体,诗词翻译应尽可能准确、完整地重构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传递其蕴涵的文化内涵。译者对原诗文化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论述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四个主要维度对汉诗文化意象及其翻译进行探讨,研究译者对诗中文化意象的识解操作及其对运用目标语进行文化意象重构的影响,从而为准确处理文化意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唐诗中诸多词汇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如专有名词、服饰名词、道教名词等等,是语际转换中的难点。因此,诗歌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化特质词的处理直接影响译文能否再现原诗优美的意境。文章以唐一鹤英译的《长恨歌》为例,具体分析了其对该诗中特质词的文化传递,指出译者应在传达原诗意义的同时,灵活处理其文化特质词,以便跨越文化鸿沟,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包含了大量成语,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语的翻译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现有的成语翻译中却存在文化意象缺失的问题。针对翻译中如何保留文化意象的问题,尝试了相应的翻译策略: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和直译加注释法。  相似文献   

15.
自然地理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实践与审美意识,万物有灵的交感思维,共同构成了情歌中“花草”意象的文化成因.情歌中“花草”作为一种原型意象,蕴含侗族同胞的情爱心理、生殖崇拜和神巫气质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汉语量词不仅具有计数功能,还在描述事物对象和表达情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汉语经典语言用例中量词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量词的语义特色与汉民族的形象思维有着一定的联系。量词修辞格的运用是汉民族形象思维在文化表现上的成果,量词的模糊性、情感形象性、普遍性的特征与形象思维方式的粗略性、形象性、非逻辑性的特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诗词之妙在于诗人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象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这些文化意象都承载着独特的民族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理解诗歌的核心在于理解诗歌中的文化意象。通过对中西方意象理论的介绍,以期让读者对文化意象有一个大致了解。  相似文献   

18.
桂林世界旅游城是桂林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先行试点,以桂林临桂为点,发展成"一点三星三区"的基本布局,形成与桂林老城相互呼应的国际旅游名城。通过梳理桂林临桂的文化脉络,以城市意象的各要素为依据,对桂林世界旅游城的城市文化意象的塑造,提出打造桂林旅游城旅游文化、道路文化、边界文化、节点文化、地标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eacher-induced imagery generation on rule recall and transfer.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the degree of imagery encouragement during instruction and the reported utilization of images while performing problem solving tasks on a criterion test. The dependent variable was scores on the criterion tes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imagery utilization significantly facilitates rule recall and also that imagery encouragement during instruction leads to significant rule transfer gains for low imagery student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teaching ar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20.
大文化语言学是美国学者帕尔默创建的年轻学科。它以认知语言学为框架,整合了语言人类学对文化和语言的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与我国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语言学思潮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认知性和意象性。文化语言学认为言语交际是人类认知活动,并把认知语言学核心概念运用到语篇分析中,构建出“语篇情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