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文化意象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语言奇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翻译中,尤其在文学翻译中,是应着力转换的。本文以一些中译英实例说明文化意象在传递原作精神、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总结出文化意象传递常用的一些方法——直译法、直译+注释法/直译+意译法、意译法等,强调译界人士应该更加重视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具有文化内蕴的中国菜菜名中有着中国独有的文化意境美,在翻译菜名时要准确地体现这种文化意境应当采用以下5种方法:采用意译加音译的方法传递出菜名的方言音韵美;直译加注释法表达以吉利的数字命名的菜名;意译法可以较好地表达以美好的植物和器物命名的菜名;直译加典故注释能确切表述含有文化典故的菜名;而菜名中蕴含的造型艺术采用意译或直译加食材注释法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大体有以下三类:人象、景象和物象。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由于译者对诗歌意境的把握的出入、汉英语言表达的差异以及文学意象文化内涵的不同,往往造成了翻译过程中意境美的损漏.译者只有深刻领悟和体味原文,谙熟原语与译语的语言及文化差异,采取直译为主兼顾意译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方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5.
廖北平 《英语辅导》2011,(1):164-168
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两种翻译方法论取向,主要体现在对源语言文本的语言(句法)和文化概念的处理上。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价值取向和不同的译作要求,有取其极端者,有理性折中者。对文化概念的翻译,译界倾向性的做法是:如果译语中存在类似的文化意象,自然采用归化意译;如果源语言文本里的文化意象在译语中空缺,则仍采用意译。由于源语言文化意象的他族陌生性,一般不采用直译或异化翻译。对源语言文本里的特有文化意象采取归化意译,往往不能传递源语言里特有的文化内涵,会造成源语言的文化在译语里丧失,而大大降低翻译的文化价值,妨碍翻译传递文化职能的充分实现。本文拟论证并力荐文化概念和意象的直译传真原则-异化。  相似文献   

6.
由于其本质上的不同,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策略运用在翻译中会带来不同的表达效果。在诗歌翻译中,对于直译和意译的取舍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原诗意象、思想和感情的传达。以《为女民兵题照》一诗的两个英译本为例,简要评析译诗中直译和意译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入手,探讨中诗英译中对文化意象处理方法得与失,以及采用增译语词提示法、浅化处理释义法、直译意象保留空白法、直译加注法等方式对文化意象脱落进行补偿,尽量做到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做好传递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最根本的策略与方法,各自的魅力在译文中交相辉映。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各自的特点,论述直译之美在于流畅,而意译之美在于形式、意象、意境和修辞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习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习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和文化意象,通常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两层含义。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它们源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文化心理等,翻译时要灵活使用不同方法,如直译、略译、套译、意译、直译意译兼用或直译加注等方法。  相似文献   

10.
河洛诗词蕴涵着浓厚的华夏文化,高深的中华哲学思想,多彩的河洛人生经验。从河洛诗词翻译策略入手用利用具体的翻译实例对河洛诗词的翻译进行了研究。作诗无定法,译诗也难有定法,翻译工作实际上就是改写,就是再创作。译者根据中外语言文化各自的特点和译入语读者的价值取向在不损害原诗情趣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河洛诗词翻译采用的是诸如直译加入注解或阐述;或以意译为主,传递诗中精华部分;或直译加意译,描述诗中情怀;甚至改用个性化翻译,加入译者自己的文化意识、审美倾向、创造性与价值判断。这些做法虽然都无法完美传达河洛诗词中精美绝伦的文化意象和人文精神,但至少可以让河洛诗词和河洛文化跨洋过海参与全球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诗歌文本因其语义、意象和意境的不确定性而使其翻译产生了特殊性和复杂性。关联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将译文和原文关联起来进行相似阐释的过程。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诗歌文本进行阐释翻译,对诗歌“原生态”美的保留和意境传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苏轼的代表作《定风波》的三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在诗词翻译中基于语言、意象和意境三个要素进行“阐释性相似”关联的必要性,证明关联理论对诗歌翻译指导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诗歌翻译向来是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在诗歌翻译中,单纯的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是无法表达出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深意的。很多学派都认为诗歌是完全不可译的。而以巴斯内特为代表的文化翻译学派却对诗歌翻译在文化层面上进行分析,得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文章主要通过巴斯内特的翻译文化探讨诗歌翻译的可译性,说明在语用和审美的层面上,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学翻译中意境再现的三个条件:意象的再现,情趣的传达以及审美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王佐良先生重视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强调翻译对社会思想意识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认为对外文的翻译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只有确切的文化理解才能得到正确的文化翻译;诗歌的翻译要注重诗的韵脚、意境、形象、气势、字数、句式等方面,诗歌翻译需要译者的诗才;翻译既是一门老艺术,又是一门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新学问,必须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文化意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人们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文既要优美流畅,更要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的传递是文化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翻译中忽视了文化意象的意义与传递,就会影响原作整体内容的传达,甚至影响对原作意境、人物形象的把握。本文将分析和探讨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与错位, 并从接受理论的角度研究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16.
论形象思维与古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与思维密不可分,形象思维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至关重要。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17.
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是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但是诗歌的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困难.通过对唐诗景物造型特征的研究,以雅克不逊提出的"符际翻译"理论为方法论,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例,论证了画成为翻译唐诗意象、意境的有效辅助翻译手段,使诗歌"诗歌视觉化",可以更好的展现原诗的意象意境.  相似文献   

18.
诗歌中的意象特别是动态意象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诗意境的营构,影响到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根据英国翻译家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对诗歌这一典型表达性文本意境美的构成要素——意象(此处主要讨论动态意象)应该采取的直译策略,通过翻译实践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论证,证明了直译策略有利于更好地转存原诗的意象美乃至意境美。  相似文献   

19.
拟以几首古诗为客体,从主语(人称和数)、时态、措辞、音韵格律、主题和意境等多方面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英译方法,从而论证了从模糊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要性以及文中所提英译方法的可行性。诗歌英译不单要考虑其自身的模糊性,同时也要考虑尽可能用模糊性的手段来翻译,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传译给外国读者。  相似文献   

20.
在模因论的基础上探析翻译模因与文学翻译策略的关系。提出用辨证法去分析归化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即当归化异化都可取时,首选异化。反之,该归化则归化,该异化则异化。归化异化是同等重要的两种翻译策略,各有所长,两者应统一于译文被译文读者接受、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