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诗比兴笺》一书的作者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李瑚先生就曾作过考证和论说,论定此书实系魏源所作,是魏源“以笺古诗三百篇之法,笺汉魏唐之诗”的《诗古微》之继续,只是后来为陈沆之子“遂其孝思”,才假托陈沆所作、署名陈沆而刻印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1年出版《诗比兴笺》时的《出版说明》则说;“《诗比兴笺》四卷,清陈沆撰。一说系邵阳魏源寓居陈沆家中时所作,用沆  相似文献   

2.
《诗比兴笺》作者问题是近代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桩著名公案,近代著名学者已有此书为魏源所作的说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多位学者考证,此书实系魏源所作,这一结论在魏源研究领域基本被认可,却没有引起古代诗学研究者的关注。其实,此书作者乃魏源还可做四个方面的充分补证。《诗比兴笺》与现存陈沆的著作缺少关联,同时,《诗比兴笺》与魏源大量著作形式以及思想内容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包括笺注体例、词句、文意和思想观念的相同与近似。魏源将此书“著作权”转让给陈沆的行为.实与古代“托名”现象的文化传统有关。明确此书为魏源所作对于推进清代诗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魏源研究中的<老子本义>成书时间、<诗比兴笺>与<道光洋艘征抚记>作者问题以及魏源思想分期、魏源晚年行踪等问题的研究状况展开横向述评.  相似文献   

4.
陈沆《诗比兴笺》通过分析陶诗比兴和用典手法,揭示陶渊明忠于晋室,反对刘裕篡位的政治态度。陈沆笺诗的“以意逆志”原则在探索陶渊明思想情感、作品的主旨寓意方面有成功之处,但他有时过于求深,把并无深意的陶诗归为忠晋愤宋之作。  相似文献   

5.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兼具诗选与诗论性质的诗学著作,作者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诗比兴笺》虽然选择了传统诗学的"比兴"概念和"以史证诗"的阐释模式,但是,时代和作者身份的规约,使得这部诗学著作呈现出古典诗学近代转型时期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诗"用"的关注,对诗"美"的追求,对"情"的崇仰。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多把陶渊明看成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淳朴天真的“羲皇上”(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鲁迅先生对陶渊明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多把陶渊明看成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一位田舍之翁,闲适之祖(陈沆《诗比兴笺》),一位淳朴天真的羲皇上(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鲁迅先生对陶渊明也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相似文献   

8.
对汉乐府《战城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经.有人说它叙写楚汉彭城、瞧阳之战(王先谦《汉饶歌释文笺正》);有人说是汉武帝思将帅之作(庄叙相《汉短萧饶歌句解》)也有人说是写汉在朔方抗击匈奴的战争(陈沆《诗比兴笺》);朱乾《乐府正义》则说:“此诗当作于景帝七国反时,怨亚夫之不救梁也.”上述各说均有一宏道理,但都不够确切,难以成为定论.我赞成朱乾的部分说法,即此诗叙述了汉景帝时梁国抵御吴楚叛军的睢阳大战.  相似文献   

9.
对道宣"照录"刘孝孙说"刘孝绰撰<诗苑>"之序作综合考察,便知据此无法证"刘孝绰主编<诗苑>".以由"太子独使孝绰集而序之"说证其不能撰<文选>,犹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而忘记了科学常识."<诗苑>就是<诗苑英华>",而以此作刘孝绰为<文选>实际编纂者的"关键核心"无任何实质性意义,根本动摇不了著统撰<文选>说.从总集编撰的实质性层面上考察,昭明太子完全可凭一己之力完成<文选>.  相似文献   

10.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兼具诗选与诗论性质的诗学著作,作者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诗比兴笺》虽然选择了传统诗学的“比兴”概念和“以史证诗”的阐释模式,但是,时代和作者身份的规约,使得这部诗学著作呈现出古典诗学近代转型时期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诗“用”的关注,对诗“美”的追求,对“情”的崇仰。  相似文献   

11.
<正> 曹孟德的乐府诗《短歌行·对酒当歌》一首,自古至今,誉为名篇,千百年来,交口相传,历时不衰。其实,有些看来是大家熟悉的东西,也未必不存在理解上的分歧。譬如这首诗的题旨,古今论者都认为是“渴望贤才”、“思念猛士”。清人陈沆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今人游国恩等人也说曹操以此“表现他爱才若渴的心情”(《中国文学史》),“抒发他思念贤才  相似文献   

12.
范晔确认<毛诗序>为东汉卫宏所作之后,郑樵、苏辙、魏源及程大昌、朱熹、崔述等又力主此说,可见<毛诗序>的作者不能排斥卫宏已成为很多著名<诗经>学者的共识,因而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毛序>受<史记>影响之证据,自宋之郑樵至清之三家诗学者魏源与王先谦也多有论述,虽尚欠完整,但大都言之成理、证据确凿,故也不能等闲视之;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的若干证据,当然只是一种学术探讨,并非定论,但也不宜作简单化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偶然集>是钟叔河先生惠赠我的一本书. 书的前折口上印有作者自撰的一段文字:"本书为钟叔河1980-1999二十年间所作文章的选抄,承好意被列入文艺汀军百家文散文方阵".  相似文献   

14.
近代学者冒广生撰写<后山诗注补笺>,对宋代任渊<后山诗注>进行补正.冒广生利用许多任渊当时还来不及看到的资料,侧重从北宋后期的社会政治背景与陈师道的交游入手进行补笺,主要贡献在于补充典故出处、人物交游、宋代史实、典制、地名、他人对陈师道诗的评价,纠正任注与史籍记载之误等八个方面.<后山诗注补笺>对文学史、社会史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花月痕》是晚清的一部长篇小说,共十六卷五十二回,系福建侯官魏秀仁所作。关于《花月痕》一书的成书年代,历来众口一辞,并无异说。鲁迅先生曾说:“其后有《花月痕》十六卷五十二回,题‘眠鹤主人编次’,咸丰戊午年(1858年)序,而光绪中始流行。”《花月痕》作者魏秀仁在本书前后序中也未明确说明创作时间,仅在前序末题:时  相似文献   

16.
稿趣角     
<正>语林趣事奇联妙对小故事之魏源清代学者魏源9岁时参加童子试。考前,塾师不放心,出上联相试:"閒看门中月。"魏源看一眼墙上挂的春耕图,马上对出下联:"思耕心上田。"参加考试那天,考官见其眉清目秀,举止可爱,就把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诠释字义的字书,书中汉文字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信息极具历史价值.以<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为据,对比二徐本,参照莫友芝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简称<笺异>)和梁光华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注评>(简称<注评>),把<说文·木部>所收录的田间农具字分为整地农具字和收获农具字两类,运用归类释义法探寻此类文字内聚的农耕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陈剑锋同志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发表了《陈子昂诗文编年考辨点滴》(以下简称《陈文》),提出了几点新见,读后获益良多,颇受启发。然而,似有一些可商榷之处。 一、由于对原诗文理解的错误,造成了编年的不当 《陈文》说,《感遇》第十八、二十两诗,“当作于刑狱既盛而酷吏又未除之际”。其主要根据是:此二诗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奸党酷吏横行的世态。为此,陈同志作了这样的解释: 《感遇》十八曰:“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岂无感激者,时俗颓此风。”慨忠直之士寥寥无几,公正之道丧失殆尽;看透昏虐之道者大有人在,然而又慑于奸党酷吏之势只好缄口沉默。这种“道弊”之风,连绵已久。灌园何其鄙,皎皎于陵中。”表面上说低劣鄙陋之荆棘生长在皎好的园陵中,是如此不配,实质上慨叹、咀咒(应为“诅咒”)那些祸国殃民的奸党酷吏混进了把持国家命运的朝廷…… 这段文字,有两点明显的错误:一是“逶迤势已久”以下四句,本是作者感慨骨鲠之风久颓,自己忠诚报国不得器重,刚直不阿难容于世。如清代闻人谈在《古诗笺》卷十六中释此诗是如此。另一位清代学者陈沆《诗比兴笺》卷三联系陈子昂的著作和作为,对此诗笺释得更为明白:  相似文献   

19.
拙作<试论魏源入佛的必然性>一文(见<邵阳学院学报>2003年4期)着重阐述了魏源入佛的前后因果关系.这里再就魏源入佛之后在佛学方面所取得成就谈点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诗经·周南·汉广>是<诗经·周南>十一篇中的第九篇,其成诗时代大概在周文王时代,写的是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女子,想追求而又很难得到的故事,可以说此诗是华夏恋歌之祖.传<诗>的目的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尤其是汉儒,更是认为此诗是起教化作用的.如<郑笺>"纣时淫风偏于天下,维江汉之域先受文王之教化".然而今天读此诗,我们分明感到了诗中作者那种内心感情的强烈以及求之不得时所产生的压抑和苦闷,还有对未来的美好祈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