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关羽传说或文本常用龙形来指喻关羽的非凡与神性.关羽的兵器青龙偃月刀,也与龙信仰有较直接联系.关羽与龙二者的相似,具有形象层、叙述层和深层蕴涵,突出了农耕民族自然神信仰人格化之后的泛化,战神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向古老的自然神崇拜的靠拢.在民间,关羽和龙都被赋予保国安民、解难济困的实用性功能,遂产生共同的文化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关羽研究以关羽史传、关羽形象、关羽崇拜和关羽传说四个方面的研究为主,从研究专著来看,又以关羽崇拜、关羽传说的研究成电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话说关羽     
初看《三国演义》,觉得书中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忠臣和奸臣。关羽是好人与忠臣的完美典型,而曹操则是坏人和奸臣的集中代表。黑白分明的幼稚,抵挡不住岁月的磨砺。再读《三国》,对这两个人的印象却几乎完全颠倒了过来。且不说曹操,只说关羽。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给人的快感,远远不能弥补大意失荆州给人的痛感。由于降曹,桃园兄弟之义令人生疑;而由于辱吴,他成了孙刘联盟的一个分裂因素,则可以肯定。有人说,诸葛亮最怕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司马懿,而是关羽。作为本集团的中坚力量,反而比敌对集团的中坚力量,比自己的死对头更可…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的关羽并无绝伦超群之处。宋元以来,在统治者的提倡之下,关羽崇拜之风日盛,明清时期到达顶峰。宋元时期关羽形象的演变以及明清时期关羽形象的诠释与关羽崇拜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关羽崇拜及关羽形象的演变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现象,寄寓了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种种观念、向往和祈愿,承载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战神关羽是古人根据三国故事神化了的英雄。他既是儒家伦理‘忠、义’的象征,也是力量和秩序象征,是中国人心目中主持正义和拯救万民的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守护神。他集多种荣耀于一身,备受世人之青睐,是中国特定环境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寻路中美     
《中学生百科》2015,(11):21-22
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彻底地改变了中国。这里不再是百年前积贫积弱的东方吉国,也不是几十年前充满了狂热崇拜、绿军装、红袖章的社会主义中国。但唯一不变的是,她仍然令西方人不解。究竟当代中国的面貌是什么?不仅西方人,连中国人自身也无法说清楚。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于是写下了这本《寻路中国》。这是他中国纪实三部  相似文献   

7.
作为英雄神的关羽,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崇拜,而元代尤甚。元代关羽崇拜不仅表现在官方或民间对之的顶礼膜拜上,同时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元杂剧中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亦可明证。  相似文献   

8.
关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真实人物,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他被推上了无以复加的神坛之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崇拜现象。本文就关羽产生地——关公文化之源,关羽如何走上神坛,国内外关公文化崇拜现象的产生、发展历史及现状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综述。  相似文献   

9.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0.
关羽是当今备受国内外广泛崇拜的形象。然而,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本文从历史、文化角度,对他从人到神的演变及其本质进行剖析,说明历代各阶层的人崇拜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末世论因素的有无和多寡,可将古希腊宗教划分为前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宗教和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宗教两部分。前者为古希腊宗教发展的早期阶段,经历了从非人格神到人格神崇拜的变迁,讲述了宇宙的产生、人的命运,其对人同神的冲突与和解等尤为关注。除了对人类苦难的独特解释,前狄奥尼索斯-俄耳甫斯宗教另一重要特征,是人性从混沌状态中的分化,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希腊神话传说在神的形象的塑造上存在许多异同之处。为民除害的英雄是他们共同歌颂的对象;希腊神在外形上是“神人合一”的,男神的地位高不可攀;而中国神则更多的是“神兽合一”的.女神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这里从东西方神话传说人手,着重对中国与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的塑造作一简单的比较.以期对人类神话传说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作更深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以10余块留存于世的明清客家妇女参与捐田、捐款的碑刻为分析对象,探讨客家妇女的神明崇拜。明清寺庙碑刻反映出客家妇女信仰的神明涉及到不同教派神,佛教、道教、地方神均有。尽管大多数捐款妇女为本村村民及附近有姻亲关系的女子,信仰圈与社会活动圈均不大,但从明清客家妇女对社区事务有所参与,有的甚至主导了寺庙的整场捐款活动来看,传统客家妇女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14.
民间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志异》从民俗的角度对城隍神、伏魔大帝、花神、文运神等民间神信仰进行了描写,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观念。民间神信仰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传承文化,始终在变迁中适应着人们的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5.
天神崇拜观念源自于萨满教的自然崇拜,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所共有的。蒙古族天神崇拜形成于蒙古族共同体成立之前,成吉思汗在自己的言行中对其进行了强化,且得到了萨满巫师的大力支持。正因为有"天是世间的主宰"、"汗权是天授予的"、"天意天命不可违"、"天降福祉为黎民"等的信仰,所以蒙古人就对腾格里(长生天)崇拜有加,且世代传承祭祀,直至今天。对当代人而言,天神崇拜包含有遵从、敬畏、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等朴素的思想内涵,值得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社会现实,迫使客家先人在保留中原正统儒释道信仰的同时,渴求众多神灵的庇佑。这一方面使客家地区的神明崇信异常丰富复杂,呈现为多神,乃至杂神崇拜的状况;另一方面,也使得客家的神明信仰具有更加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功利性特点。通过对粤东梅县神明崇拜系统做一般描述和构成分析,讨论客家民众在追求神圣价值背景下的某种世俗意愿的表达,以及出于现实功利目的考虑对崇信偶像和拜祭活动的策略性运用,以引起人们对客家人精神特性和客家传统社会特质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秦人在关中将东方商人的上帝崇拜与西方周人的天神崇拜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祭祀文化。秦人在关陇地区快速崛起之时,既受西部西戎游牧部族神权观念的影响,又直接继承了西周的天神观念,随着向东方的不断开放,拿来东方的人才和文化制度的同时,在不断兼融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祭祀文化作为观念文化的核心在关中大地上日臻进步和完善。秦的祭祀文化体系贯通秦汉,在关中大地上绵延八百余年,波及全国,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对红河哈尼族来说,糯米饭不仅是美味食物,而且还是民族精神的支柱。红河哈尼族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地梯田稻作文化,成为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典范。而且至今仍保留有与梯田稻作相关的祭祀、风俗、礼仪等,其中,糯米祭祀神灵是中国传统的稻作祭祀文化中的古老习俗。这一习俗至今仍然保留在红河哈尼族祭祖、祭山、祭寨神以及与农业相关的祭祀活动中,成为研究我们稻作祭祀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古文献、古文字及其他考古材料的分析,可探析出两周时期人们心目中诸主要神灵的权能,两周时期天(帝)的权能日渐从主宰王朝兴亡向主宰诸侯国盛衰转变,祖先神的自然权能日益被淘汰,社、山川之神、日月星辰诸神的权能到战国时期开始向自然权能方面回归。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翻译功能论视角对欧·亨利英文短篇小说集名Cabbages and Kings 的两种译文进行解读。译文《白菜与皇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际功能的实现,却完成了文化传递的功能。《东拉西扯》实现了翻译交际功能,却牺牲了文化传递的功能。因此,两种译文各有得失,无对错之别。另外,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逐渐加强,译文《白菜与皇帝》必将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