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宋代士大夫由承唐代而来,但在五代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士大夫官员-学者的两重角色出现了分离,其学者的身份淡出,而且表现出"吏能化"的特点。进入宋代,在右文政策背景下,士大夫重转新向"文治型",并承续了中唐以来的古文运动,致力于振兴古文与儒道,在这个意义上,宋初士大夫实现了二重角色的回归。正是在此前提下,宋代士大夫在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代士大夫所谓的"法"在广义上包括儒家传承之"礼"与律令所载之"法"。由于政治理想与文化属性使然,两宋士大夫认为礼是解决一切纠纷、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之法。但在政治实践与法律运行中,又不得不依赖律令之法。因此,"先德后刑""明刑弼教"的法律观念必然成为两宋士大夫的主流认识。  相似文献   

3.
士与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我国历史上,虽然自皇权-官僚政治体制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士与官僚相结合的进程,并由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政治形态,但士大夫政治形态的最终确立,却是在宋代完成的。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确立,不仅改变了自汉代以来主要代表世族门阀阶层利益的政权性质,扩大了统治基础,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利于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论颇多新辟创获,其中"以书喻诗"的诗歌批评方式很值得关注,其论涵盖诗变、诗风、诗法等多方面内容,典型体现着宋代诗论的特征。"以书喻诗"之所以在宋代形成并流行有其原因所在:对诗歌与书法互通性的认识上升为"诗书一律"的艺术观念是其根本来源,而打破艺术门类固有规定性的"出位之思"的美学追求最终促成了这一论诗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宋代有一个突出现象是士大夫在政治活动中辄引"祖宗家法",这个现象的本质与影响如何?在宋仁宗时期,祖宗家法作用于后世,其关键不在其表面的意义,而是通过士大夫对其的"释读"而构建起来的政治涵义。作用于一定环境下的祖宗家法是在后世士大夫的阐释、改造和运用之中展现出来的。如何释读"祖宗家法",折射的是士大夫的思想理念,构筑的是士大夫现实的政治作为,映射出的是士大夫的历史表现。在对"祖宗家法"释读的不同上,既有技术层面的差异,更反映出政治追求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21世纪以来,宋代奏议文献逐渐进入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等领域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研究的新热点。回顾二十多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宋代奏议的研究无论在研究视角的广度还是理论探索的深度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以往研究的重心主要在史学、文学领域,而对于奏议文献本身思想内容的挖掘略显薄弱。作为士大夫言政议政的重要载体,治国理政思想才是奏议最核心的价值。在当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治理过程的新形势下,从宏观角度把握两宋奏议中的治国理政思想理应成为未来研究宋代奏议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晚唐至宋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发展阶段。伴随着科学制度的确立而产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至宋代成为具有确乎不动势力的独特的统治阶级。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以及他们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充分发展,对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典美学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在后期封建社会中,士大夫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日益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发展中占统治地位的潮流。  相似文献   

8.
两宋的政治环境影响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刨作题材和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诗词也在无形中记录了两宋政治格局、政治事件的变迁。二者共同作用,使宋代咏史诗形成了焦虑忧患、沉浑凝重、好议论翻案、颇具现实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中国文明的顶峰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宋代是"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以及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为证明"宋朝达到中国文明的顶峰",作者提出了宋代农民欢乐说、宋代妇女幸福说、宋代官场廉洁说、宋代士大夫人格高尚说,并盛赞宋朝统治者所推行的高薪养廉、保障言论自由等政策,特别是君相互制制、党派互监制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对于上述种种颇具颠覆性的论断,本文较全面地作了力所能及的学术性商讨。  相似文献   

10.
士大夫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坚阶层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者从士大夫与政治、士风,士大夫与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士大夫主体特征等方面对宋代士大夫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宋代士大夫研究仍有诸多需要开拓的领域,如对于士大夫阶层还没有形成宏观甚至中观把握,与同时期它国知识分子的比较研究尚缺乏,对宋代士大夫社会建设思想关注不够,与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融合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宋代服饰文化明显地体现出一种儒雅化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对文质彬彬的文人风度的推崇,对平淡简朴却又自然闲适的审美格调的追求,对含蓄温雅的传统礼仪风范的注重。形成这种服饰文化特点虽然与宋代创立的理学有一定的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在理学从萌蘖到形成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宋代社会在政治领域、宗教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要策略,即右文抑武的政治策略,三教兼容的宗教策略,复兴儒学、重整礼纲的文化策略。右文抑武的政治策略使得全社会都推崇儒雅的文人风度;三教兼容的宗教策略使得宋代文人士大夫能超然对待人生的得失荣辱,在服饰上追求平淡闲适而又意蕴深刻的情趣韵味;复兴儒学、重建礼纲的文化策略又促使宋代人们以"礼"为准绳,要求服饰符合传统礼仪规范。  相似文献   

12.
宋代统治者“以儒立国”、“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将古代中国的文人政治推向了极致,以科举出身为核心的士大夫阶层已经形成。在崇儒礼士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宋代士大夫表现出一种愈益自觉的群体凝聚意识,他们不仅能超越个人的利害得失,同以天下为己任,论道经邦,积极干预政治,而且不避朋党之嫌,高倡君子有党论,体现出一种志在经世、舍我其谁的党派意识。宋代士大夫的群体凝聚意识,凸显出士大夫阶层兴起后的一种整体心态,即从追求个人的进退荣辱转向对于社会及阶层利益的群体关怀。  相似文献   

13.
有宋一代,士大夫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表现出鲜明的世俗化文化性格,体现出注重世俗生活的体验和官能感受的追求与满足。宋代士大夫生活世俗化的盛行,不仅与宋代士大夫优厚的待遇和最高统治者劝导臣僚“厚自娱乐”的政策导向有关,也与商品经济注重利欲满足的本性密切相连;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大,贵贱无常趋势的增强,以及宋代文人士大夫中广为流行的儒佛道三教融通的思潮,也是宋代士大夫主活世俗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宋代狱讼中的胥吏之弊主要表现在传唤、受词、追证、审理、执行等司法过程中胥吏对当事人的无情欺压与盘剥。卑贱的政治地位和困顿的经济待遇使狱讼胥吏自暴自弃、甘心为恶;而作为司法主体的部分士大夫官员自身腐败无能甚或与胥吏沆瀣一气的行为,无疑加剧了狱讼胥吏之弊的程度。宋代狱讼胥吏之弊及其成因,为当代司法制度的建构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警醒。  相似文献   

15.
别号与心态——宋代士大夫心态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号大盛于南宋。笔者认为,宋代士大夫取号之因不外仕途多艰、玩世不恭、追求理想、崇尚隐逸四种。其间折射出宋代士大夫对政治,社会的深深失望乃至于崇尚社会退避、崇尚道德、贪图山水之乐等心态。上述心态使得宋代士大夫丧失了管理国家的主观进取精神和能力,其所带给封建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封建国家走向衰落乃至灭亡。  相似文献   

16.
王璇 《文教资料》2009,(32):84-85
宋代既是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又是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茶与文人有着难解之缘.宋代的士大夫一方面是一流的文学家、艺术家.一方面又是著名的茶客。茶文化由于士大夫的推崇更加繁荣.而宋代士大夫的人格也在品茗过程中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党争缘起于士大夫之间政见不同的"义利之辩",最终演变成了权力之争。而梁焘为宋哲宗元祐党争中"朔党"的重要成员,其党争经历堪称士大夫在党争经历的缩影。梁焘对朋党极为厌恶和敏感,但却一直深陷党争,在党争中坚持激进、顽固的态度;但梁焘也有重视人才、心怀百姓的一面。这种特殊的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既是士大夫广泛参与朝政的价值追求的体现,也是其保护其政治利益的需要,虽然都含有改善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处境的一面,但最终却变得无法控制,造成极为严重的社会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整体看,宋代舆论环境宽松,但也在部分时期呈现特殊面相。南宋政治生态遽变后,君主对于士大夫论政空间的压缩、权臣对于朝野舆论的钳制,以及其他政治势力对于士大夫话语权的侵预,致使南宋朝野舆论呈现集体失语以及谗谀盛行的畸形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宋代的士大夫.历史上,宋代士大夫们与佛教有深厚渊源,以致学术史将宋代士大夫们的佛教信仰和活动称为“居士佛教”.着重从宋代士大夫们的代表——宰相入手,分析他们与佛教的联系及相互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舒雅 《文教资料》2009,(18):228-230
宋初为强化中央集权,采取大量措施增设官职,使行政机构庞杂.宋神宗期间支持王安石变法,但从此开始北宋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宋代内忧外患的政治背景为朋党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但朋党的形成与宋代重丈轻武、科举制度尤其与秘书机构设置也有很大的关系.尽管朋党之争现象在宋始终存在,但宋代的皇权始终强势,士大夫集团对中央集权始终是有向心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